方劑組成解釋
加味化毒飲中加入防己,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
防己性寒,味苦,入膀胱、胃經,能清熱解毒,尤其善於治療濕熱所致的癰腫瘡毒、濕疹、水腫等症。化毒飲本身主治濕熱蘊毒,而防己的加入,既可增強清熱解毒之力,又可利水消腫,更能有效地將體內毒素排出,達到化毒通絡、消腫止痛的效果。
加味化毒飲中加入當歸,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 補血活血: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化毒飲常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氣血瘀滯之症,而當歸能補益氣血,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化解毒邪,減輕毒素對機體的損害。
- 增強藥效: 當歸與其他藥物配合,可以起到協同增效作用。例如,當歸與金銀花、連翹等清熱解毒藥物配合,可以增強清熱解毒功效;與赤芍、丹皮等活血化瘀藥物配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毒素排出。
加味化毒飲中加入忍冬藤,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
忍冬藤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效。其所含的綠原酸、木犀草素等成分,能夠抑制細菌生長,並具有抗炎、抗氧化作用。
在加味化毒飲中,忍冬藤的加入,可以加強方劑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用於治療溫熱病邪毒熾盛、熱毒壅盛所致的發熱、咽痛、口渴、瘡瘍腫毒等症,提升治療效果。
加味化毒飲中添加白癬皮,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白癬皮性寒,味苦,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因熱毒蘊結所致的瘡瘍腫毒、皮膚濕疹等症狀,白癬皮能有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 殺蟲止癢:白癬皮具有殺蟲止癢的作用,對於因寄生蟲或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膚病,如疥瘡、濕疹、癬症等,白癬皮能有效殺滅病原,止癢止痛,改善皮膚狀態。
因此,加味化毒飲中加入白癬皮,可以更好地發揮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殺蟲止癢的作用,達到治療皮膚病的效果。
加味化毒飲中加入連翹,主要原因有二:
一、清熱解毒: 連翹性寒味苦,入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散結消腫之效。可有效清除體內熱毒,並消散化解由熱毒引起的炎症和腫脹,有助於治療因熱毒引起的各種疾病。
二、疏散風熱: 連翹兼具疏散風熱的作用,可有效緩解由風熱入侵引起的發熱、咳嗽、咽痛等症狀,配合其他藥材,可更全面地治療化毒解熱之症。
加味化毒飲中加入羌活,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解表止痛:羌活性溫,味辛,具有疏散風寒、止痛解表的功效。加味化毒飲主治熱毒熾盛、氣血瘀滯所致的癰腫疔毒,而風寒之邪常為熱毒之誘因,故加羌活以疏散風寒,解表止痛,利於清熱解毒,促進瘡瘍消退。
- 引藥入營,助藥直達病所:羌活性溫,善於走表入裏,能引藥入營,助藥直達病所。加味化毒飲中多用清熱解毒藥,而羌活的引經作用,可以促進藥物深入病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加味化毒飲中加入川芎,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行氣,通絡止痛: 川芎性溫,味辛,歸肝、膽、心包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化毒飲主要用於治療熱毒蘊結、血瘀氣滯所致的瘡瘍腫痛、口舌生瘡等症。川芎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有利於清熱解毒藥物的吸收和毒素的排出,同時也能緩解疼痛。
- 疏散風熱,清利頭目: 川芎還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的作用,可以緩解熱毒上攻所致的頭痛、頭暈、目赤等症狀。對於一些伴隨頭部不適的瘡瘍腫痛,川芎的加入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加味化毒飲中添加豬牙皁,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作用:
- 清熱解毒: 豬牙皁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可針對熱毒壅盛、瘡瘍腫痛等症狀,有效緩解炎症反應。
- 活血化瘀: 豬牙皁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供血,有助於消散瘀血,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在加味化毒飲中加入豬牙皁,可以增強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和活血化瘀的功效,更有效地治療相關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加味化毒飲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下疳瘡腐爛陷下有凹」,即生殖器或皮膚潰瘍深陷、腐肉難癒之症;「包皮腫如雞肫」指局部腫脹硬結;「肌膚見形如斑如疹」則屬熱毒外發之象,提示瘡瘍將起。此證乃因濕熱毒邪蘊結血分,外發肌膚,或下注陰器所致,故以清熱解毒、祛風除濕、活血托毒為治法。
方劑組成與治療邏輯
清熱解毒:
- 連翹、忍冬花:清解血分熱毒,為治瘡瘍要藥。
- 白蘚皮:清熱燥濕,尤善治皮膚濕毒瘡疹。
- 奇良(疑為土茯苓別稱):利濕解毒,專攻楊梅瘡毒。
祛風除濕:
- 漢防己、羌活:祛風濕、通經絡,助邪外透。
- 牙皂:辛散走竄,滌痰消腫,開泄腠理以排毒。
活血透膿:
- 當歸、川芎:活血行氣,促進腐去新生,改善局部氣血壅滯。
引藥與調補:
- 豬胰子:古方常用其潤燥滋養,緩和瘡毒灼津之弊。
全方協同原理:
以清熱解毒為主,輔以祛風濕、活血透邪之品,使內蘊之毒從肌表外發,或隨血行消散。配合豬胰子潤燥,防苦寒傷正,適合濕熱毒盛而兼血瘀之瘡瘍。若藥後未效,轉投「化毒丸」,推測其劑型峻猛(如含雄黃、大黃等),以加強攻毒之力。
特色:
- 內外兼治:既解血分熱毒,又透肌表濕邪。
- 注重「托毒」:當歸、川芎活血助膿成易潰,忍冬、連翹防毒內陷。
- 分階段治療:先湯劑緩攻,後丸劑收功,體現「因勢利導」思路。
此方反映明清醫家治療梅瘡、下疳等「毒瘡」的典型思路,結合清解、透托、調血三者,契合「濕熱毒瘀」之病機。
傳統服藥法
漢防己3兩, 當歸3兩, 忍冬花3兩, 白蘚皮3兩, 連翹3兩, 羌活3兩, 川芎3兩, 牙皂5錢。
上切片,分作7帖,每帖加奇良4兩,豬胰子1枚,水4碗,煎至2鐘,分2次服,渣再煎1鐘服,7帖後不效,當服化毒丸收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辛溫,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化毒飲,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六。 組成:漢防己3兩,當歸3兩,忍冬花3兩,白鮮皮3兩,連翹3兩,羌活3兩,川芎3兩,牙皂5錢。 主治:下疳瘡腐爛陷下有凹,或包皮腫如雞肫,或肌膚見形如斑如疹,將發瘡者。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