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皮的傳統功效
1. 解魚蟹毒
傳統中醫認為,橘皮解魚蟹毒之功,主要體現於其對食魚蟹不慎所致腹痛、嘔吐等症狀的緩解。此效用源於橘皮獨特的藥性。首先,橘皮辛溫之性,能有效宣通脾胃氣滯。魚蟹食積或毒素可能導致中焦氣機阻滯,引發腹痛不適。橘皮辛溫行氣,能溫中和胃,使氣血通暢,從而緩解腹部疼痛。其次,橘皮味苦,具備燥濕化痰、消積止嘔的功效。魚蟹毒素或寒濕濁氣壅滯中焦,可導致脾胃失和,濁氣上逆而引發嘔吐。橘皮苦能瀉下、燥濕,有助於清除體內濕邪穢濁之氣,化解積滯,使胃氣下降,止息嘔吐。因此,橘皮透過其溫陽理氣、燥濕消積之性,針對性地調理因食魚蟹不潔所致的脾胃失衡及氣機阻滯,達到「解毒」之效,實為驅除體內不良積滯,恢復臟腑功能平衡之謂。
2. 止咳化痰
橘皮性溫、味苦辛,歸肺脾經。其核心功效為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從中醫觀點看,咳嗽痰多常見於痰濕內阻,而痰之生成與脾失健運密切相關(脾為生痰之源)。橘皮入脾經,能健運脾氣,使水濕運化正常,從源頭減少痰濕生成。同時,其辛散苦燥的特性入肺經,則能宣暢肺氣,化解積聚於肺的痰濕,從而有效緩解咳嗽、多痰及胸膈痞悶等症狀,是治療痰濕咳嗽的要藥。
3. 理氣
橘皮之理氣功效,源於其辛溫之性與歸脾肺經。辛能宣散,溫能通行,二者合用,使氣機條暢。其辛溫之性,直達脾胃,能有效散結化痰,行氣止痛,特別針對脾胃氣滯所致的胸腹脹滿、不思飲食等症,發揮顯著功效。上理肺氣,下通脾胃,使中焦氣機得復升降,消解滯悶,故橘皮實為通利氣機、健胃理氣之良藥。
4. 健脾胃
橘皮,味苦辛且溫,直入脾、肺二經,為中醫健脾胃之良藥。《本草綱目》載其「辛甘微苦,溫」,主治飲食不消、胸膈痞滿、胸腹脹痛,皆脾胃氣滯濕困之象。其核心機制在於「燥濕化痰」與「理氣健脾」。橘皮能溫化脾胃濕濁,辛散苦降,行氣消脹,使脾運得暢,胃氣得降逆,從而發揮強健脾胃之功。
5. 燥濕
橘皮之「燥濕」功效,乃其治療濕邪為患的核心作用。中醫強調「濕為陰邪,其性重濁黏滯,易困脾胃,阻礙其運化升清降濁之功,導致水濕內停。」體內水濕停聚,則可見腹脹、泄瀉、嘔吐、肢體困重等症。橘皮味辛能行散宣通,苦可燥濕堅陰,性溫則能溫化寒濕,此辛、苦、溫三味共同發揮其燥濕之效。其入脾經,旨在溫運脾陽,助脾氣健運,恢復其運化水濕之職,從根本上杜絕濕邪生化之源;入肺經,則藉其辛散宣發之性,協同肺氣宣暢水道,使濕邪從上而化。故橘皮之燥濕,不單純是去除濕氣,更是透過溫化、行散、苦降、健脾多種機制,恢復臟腑正常功能,從而有效緩解濕邪所致的諸般不適。
6. 降氣
橘皮以其辛、苦、溫之性,歸脾、肺二經,在中醫體系中具有顯著的降氣功效。所謂「氣」之升降失常,常導致肺氣上逆、脾胃氣滯等症。橘皮之「辛」能行能散,可宣散肺氣,使壅滯上逆之肺氣得以宣暢下行,從而緩解咳喘痰多。其「溫」性則能溫通脾胃之陽,助其運化,化解濕滯。
《本草綱目》言其「行氣化痰,寬中除滿」,《醫林纂要》亦謂其「行氣化痰,寬中除滿,消食導滯」。這表明橘皮能透過理氣作用,疏通體內氣機之鬱滯,尤其對中焦(脾胃)氣滯所致的脘腹脹滿,能寬中除滿,解除氣機壅塞,使滯逆之氣順暢下降。對於食積兼氣鬱者,其消食導滯之效亦是協助胃氣和降的體現。因此,橘皮的降氣,實為恢復氣機順暢升降,導上逆之氣下行,消除鬱滯之功。
7. 理氣行氣
橘皮性溫味辛,歸脾、肺經。中醫論氣機,貴乎流通調暢,若氣機鬱滯,則百病叢生。橘皮之「理氣行氣」功效,其核心即在於此。它以辛散之性疏通氣機,溫能通陽散寒,合力使胸中、脘腹之氣機得以宣發與運行。
脾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肺主一身之氣。橘皮能入脾統理中焦氣機之升降,使脾氣健運,胃氣和降;入肺則利肺氣之宣肅,助其通暢。透過調和臟腑氣機,消除因氣滯所致之胸膈痞悶、脘腹脹滿、食少噯氣等症。其理氣之功,使停滯之氣得以降化,從而改善氣機不暢引發的問題,為機體恢復正常生理功能奠定基礎。
8. 清熱利尿
橘皮,性味辛、苦、溫,歸脾、肺、大腸經,具有清熱利尿之功。從傳統中藥觀點分析,其清熱利尿的機理,可能是由於橘皮辛散溫通的特性。此特性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從而促進尿液的生成和排泄。同時,橘皮所含的揮發油、橙皮苷等成分,亦被認為具有利尿的作用。此機制在中醫觀念中,體現了辛散溫通之性可宣通氣機、暢達水液,藉由排濁利尿而間接達到清熱的目的。
9. 止嘔
橘皮辛香,能行氣升降,通利肺氣,化解嘔逆。其苦味燥濕化痰,使痰濕不聚,則嘔吐自止。又因其溫性,可溫暖胃腑,散除寒邪,從而制止嘔吐。此為橘皮從理氣、燥濕、溫中等多方面發揮止嘔功效之傳統藥理。
10. 利水滲濕
橘皮,味辛、苦,性溫,歸脾、肺經。其利水滲濕之效,深植於其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傳統功能之中。中醫認為脾主運化水濕,若脾氣虛弱或受濕邪困阻,致運化失司,則水濕內停,表現為水腫、身重、胸悶等症。
橘皮味辛能行散,助氣機條暢;味苦能燥濕、降泄;性溫則能溫助脾陽,使脾得溫煦而健運。通過理氣行滯,橘皮能使停滯之氣機運行通暢,氣行則水行,水濕得以宣化排出。其燥濕作用直接化解已形成之濕邪。
此外,橘皮亦能助脾氣升清降濁,暢達水道。濕邪或可隨小便排出,或通過其理氣通腑之功,使大腸傳導功能恢復,部分濕邪亦可隨糞便排出,此亦為「滲濕」之途徑,緩解因濕困引起的便秘,從而減輕水腫。總之,橘皮乃透過調暢脾胃氣機、溫化濕邪,達至利水滲濕之效。
橘皮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
橘皮的炮製
- 刷去泥土
- 揀凈雜質
- 噴淋清水
- 悶潤
- 切絲或切片
- 晾乾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橘皮注意事項
-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不宜服用:橘皮具有活血化瘀作用,可能會導致流產或回乳。
- 脾胃虛寒者慎服:橘皮性溫,脾胃虛寒者服用後可能會加重腹瀉或腹痛等症狀。
- 不宜與補益類藥物同服:橘皮有行氣化痰的作用,可能會降低補益類藥物的效果。
- 不宜長期服用:橘皮中含有揮發油,長期服用可能會損傷脾胃,導致口乾舌燥、虛弱等症狀。
- 不宜與辛熱藥物同服:橘皮性溫,與辛熱藥物同服可能會加重燥熱之症。
- 不宜過量服用:過量服用橘皮可能會導致口乾舌燥、目赤、口舌生瘡等不良反應。
橘皮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