椿白皮的傳統功效
1. 燥濕
椿白皮在傳統中醫藥理論中,其燥濕之效乃是治療多種濕邪及濕熱證的關鍵藥性。此藥能直接針對體內濕氣重濁、黏滯不化的病理狀態,並特別擅長處理濕與熱相結所形成的濕熱證。
當濕熱蘊結於腸腑,導致濕熱瀉痢與久瀉久痢時,椿白皮透過其燥濕作用,能使腸道內的濁濕之邪得以釐清,結合其收澀功用,從而達到固腸止瀉的效果。對於婦女赤白帶下及淋濁等下焦濕熱證,此藥亦能發揮顯著功效。其燥濕之力,可驅除濕邪,清除因濕滯而致的分泌物過多、混濁不清之象,並結合清熱作用,達到斂帶、清濁之效。特別是當濕邪與熱邪糾纏,使得病程綿延、久而不愈時,椿白皮清熱燥濕的雙重特性便顯得尤為重要。
藥理上,其燥濕之功體現於消除濕邪對脾胃運化功能的困阻,使得氣機得以通暢,水道得以調達。它與善於清熱燥濕的黃柏同用時,更能增強清除下焦濕熱、收斂止帶的療效。透過燥濕作用,椿白皮不僅能直接驅除水濕病理產物,亦間接有助於改善因濕氣重滯而導致的疳積或體內蟲積情況。總體而言,椿白皮的燥濕之力,是其治療多種濕熱病症,特別是涉及下焦濕熱久痢、帶下、淋濁等疾患的核心功能之一。
2. 止瀉
椿白皮,性澀味苦,歸於肝、脾、胃、大腸經。其核心功效在於收斂固澀,是中醫治療久瀉不止,或因脾失健運、清濁不分而致泄瀉的常用藥物。
在中醫理論中,「澀」味主收斂固澀,能防止體內物質流失。椿白皮的澀味,正是其止瀉作用的基礎。它能收斂腸腑氣機,固化腸道功能,減少腸道過度蠕動,從而抑制水分異常分泌與吸收紊亂,達到固澀止瀉的效果。其「苦」味則能燥濕、泄熱,對於兼有濕邪或熱邪的泄瀉、痢疾,亦有助於清除病理產物,清腸止痢,進一步鞏固止瀉之功。
因此,椿白皮應用於慢性腹瀉、痢疾等症,是基於其收斂固澀作用,調節腸道功能,恢復脾胃升降之常,使水濕得以正常運化,濁邪得以下行,從根本上改善泄瀉症狀。此藥材體現了中藥「固本止瀉」的治療原則,尤其適合因脾虛失固所致的久瀉。
3. 驅蟲殺蟲
中藥椿白皮在傳統醫學中,以其顯著的驅蟲殺蟲功效而聞名。
針對內服,椿白皮主要用於驅除腸道寄生蟲,如蛔蟲。中醫認為,其藥性苦澀,苦能洩降、殺蟲,澀能固脫、斂瘡。內服常藉其苦性以攻逐蟲積、清熱燥濕,從而緩解蛔蟲引起的腹痛等症狀。
在外用方面,椿白皮則展現其外殺蟲功效,尤其針對皮膚寄生蟲,如疥癬。透過煎湯外洗,其成分能直達病灶。中醫觀點指其具有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的作用,有效治癒因疥蟲侵擾導致的皮膚瘙癢。
總體而言,椿白皮驅內蟲、殺外蟲的雙向作用,體現了中藥「內病外治、外病內治」以及「苦能下、苦能殺」的用藥智慧,是傳統醫學中治療寄生蟲疾病的重要藥物。
4. 止血
椿白皮性味苦、澀、涼,其「澀」味具收斂特點,是其止血功效的關鍵。從傳統中醫觀點分析,椿白皮主要透過「清熱燥濕」與「收斂」兩方面實現止血。當出血原因涉及「血熱」,如崩漏、月經過多、便血、痔血等症狀,椿白皮的清涼之性可清解血分熱邪,同時其收斂之效能固澀止血。對於產後血不止及胃潰瘍出血,亦是藉其收斂效用,達到止血目的。
椿白皮的古代典籍
椿白皮的現代功效
1. 抗菌抗病毒
椿白皮(Ailanthi Cortex)之抗菌抗病毒作用,主要歸因於其所含的諸多活性成分,涵蓋皮質醇、皮質酮及椿皮素等多元化合物。其中,椿皮素(Ailanthone)作為一種苦木素類化合物,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其具備顯著的廣譜抗菌活性,能有效抑制多種革蘭氏陽性菌與陰性菌的生長,其機制可能涉及破壞細菌細胞膜完整性或干擾其代謝途徑。而皮質醇與皮質酮雖為類固醇類,在植物中其結構衍生物或協同作用,亦可能在廣譜殺菌中發揮輔助功效,例如調節宿主免疫反應或直接影響病原體生理。針對病毒方面,這些活性成分可能通過抑制病毒吸附、穿透細胞、干擾病毒基因組複製或蛋白質合成等關鍵環節,進而達到抑制多種病毒增殖的效果。綜合來看,椿白皮內含的這些化學成分展現出協同作用,使其對細菌與病毒均具顯著抑制性,為其抗菌抗病毒功效提供了現代藥理基礎。
2. 降血脂
椿白皮的降血脂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認為主要歸因於其所含的豐富植物固醇,如貝塔谷甾醇、貝塔麥角甾醇及伽馬谷甾醇。這些植物固醇結構類似於膽固醇,經口服攝入後能在腸道內競爭性抑制膽固醇的吸收,從而減少進入血液循環的膽固醇總量,顯著降低血清膽固醇水平,達成降脂效果。此外,椿白皮亦含有皮質醇與皮質酮,這些類固醇成分被檢測出具備一定程度的輔助降脂作用,共同發揮其生物學活性。
3. 降血糖
椿白皮降血糖功效的現代藥理分析顯示,其主要活性成分椿皮素與綠原酸至關重要。椿皮素透過抑制腸道澱粉酶活性,有效延緩葡萄糖吸收;同時,它能促進胰島素分泌,進而增強組織對葡萄糖的利用。綠原酸則從抑制糖類吸收與代謝的途徑發揮作用。這些分子機制共同促成椿白皮降低血糖水平的潛力。
4. 抗發炎
椿白皮具顯著之抗發炎功效,其藥理作用主要源於其內含之多種活性成分。其中,椿皮素(Chun Pi Su)作為一種重要的天然生物類黃酮化合物,被現代藥理研究證實能夠多面向地發揮抗發炎作用。其作用機制包括直接抑制發炎介質之生成與釋放,進而有效減輕組織與細胞的發炎反應。此外,椿皮素亦能調節免疫細胞功能,特別是透過抑制發炎性細胞激素(cytokines)的釋放,從源頭上阻斷或減弱發炎級聯反應。除了椿皮素,椿白皮亦含有皮質醇(cortisol)及皮質酮(cortisone)等類固醇類成分,這些內源性化合物在體內本身即具有強效的抗發炎與免疫抑制作用,進一步強化了椿白皮的整體抗發炎潛力。因此,基於這些明確的藥理學基礎,椿白皮有望作為一種天然藥物,應用於治療多種以發炎為主要病理特徵的疾病,例如風濕性關節炎、過敏性疾病及哮喘等,為相關臨床治療提供新的方向。
椿白皮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6-15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熬膏塗;或研末調敷。
椿白皮的炮製
椿白皮炮製方法
椿白皮的處理方式
- 除去栓皮
- 清水浸泡
- 撈出,潤透
- 及時切絲或切成方塊
- 曬乾
炒椿白皮
- 將麩皮撒入鍋內,加熱至煙起
- 倒入椿白皮
- 拌炒至兩面焦黃色
- 取出,篩去麩皮
- 放涼
比例: 每椿白皮100斤,用麩皮10斤
古籍記載的炮製方法
- 《雷公炮炙論》: 採出椿根,拌生蔥蒸半日,出生蔥,細銼,用袋盛掛屋南畔,陰干用。
- 《本草求原》: 去粗皮,醋炙、蜜炙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椿白皮注意事項重點:
- 瀉痢初起及脾胃虛寒者慎服。
- 脾胃虛寒及崩帶屬腎家真陰虛者忌服。
- 含有咖啡因、茶鹼等兒茶酚類物質,過量食用會引起中毒,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老年人、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等人羣不宜食用。
- 具有刺激性作用,皮膚敏感或有皮膚病史的人士應慎用。
- 有毒性,誤食或過量食用會引起嘔吐、腹瀉、中毒等不良反應,甚至危及生命。
椿白皮相關的方劑
椿白皮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