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椿白皮丸中包含椿白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藥性相符:椿白皮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消腫止痛的功效。其對於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病症,如瘡瘍腫毒、濕疹、燒傷燙傷等,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 臨牀應用:椿白皮在臨牀應用中,常被用於治療上述病症,並與其他中藥配伍,發揮協同作用。例如,椿白皮與黃柏、苦參等藥物配伍,可增強清熱解毒的效果;與地榆、槐花等藥物配伍,可加強涼血止血的功效。
因此,椿白皮丸中包含椿白皮,是基於其藥性與臨牀應用經驗的綜合考量。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椿白皮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療「小兒疳」,即小兒疳積,為古代兒科常見病症,多因脾胃虛弱、飲食不節或蟲積所傷,導致消化功能紊亂、營養不良,常見消瘦、腹脹、毛髮枯槁等症狀。椿白皮性味苦澀而寒,傳統用於清熱燥濕、收斂固腸,故本方推測針對疳證伴隨濕熱積滯或久瀉不止者,尤其適合因腸道濕熱引起的食積蟲疳。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椿白皮(曬乾):
- 主藥椿白皮為楝科植物香椿或臭椿的根皮或樹皮,其性寒能清熱,味苦澀可燥濕收斂,兼有殺蟲之效(《本草綱目》載其治「赤白久痢」「小兒疳蛔」)。
- 現代研究顯示,椿白皮含揮發油、鞣質等成分,具抗炎、抑菌作用,對腸道寄生蟲或感染性腹瀉可能有一定抑制效果。
淘粟米泔研濃汁糊為丸:
- 粟米(小米)泔水為傳統製丸輔料,其性甘涼,能和中益胃,緩和椿白皮苦寒之性,避免傷及小兒嬌弱脾胃。
- 糊丸劑型可延緩藥效釋放,適用於需緩圖療效的慢性疳積。
外治與內服並用:
- 吹鼻法:將藥丸研末吹入鼻中,刺激黏膜以開竅醒脾,符合古代「上病下取,下病上治」的思維,或藉鼻腔吸收激發脾胃機能。
- 內服丸藥:直接調理腸胃,清熱化濕以消積除疳。
邏輯推理與配伍特點
此方簡潔,單用椿白皮取其「清熱燥濕-殺蟲-止瀉」三重作用,針對疳積核心病機(濕熱內蘊、蟲積傷脾);輔以粟米泔水和胃,兼顧攻邪與護正。外治吹鼻法或反映古代對「疳」證多重病機的直觀處理,結合局部刺激與全身調理。全方體現「標本兼治」思路,以祛邪為主,適於實證明顯之疳疾。
傳統服藥法
椿白皮(曬乾)2兩。
上為末,淘粟米去泔,研濃汁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10歲3-4丸,量數加減,1丸納竹筒中,吹入鼻中;服丸以飲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椿白皮丸, 出處:《證類本草》卷十四引《子母秘錄》。 組成:椿白皮(曬乾)2兩。 主治:小兒疳。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