庵閭子

庵閭子

AN LU ZI

  • 英文名稱: Keiske's Wormwood
  • 別名:庵(艹閭)草,庵 (艹閭)篙,淹 (艹閭),覆(艹閭),臭篙,庵蒿
  • 來源:為菊科植物庵閭的果實。植物形態詳"庵閭"條。冬季採收。
  • 道地藥材:黑龍江, 河北, 山東, 吉林, 遼寧
  • 生長環境:疏林, 灌叢, 山坡, 路旁, 草地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3-10-01

庵閭子的傳統功效


1. 散風寒

庵閭子,味辛性溫,歸肺、膀胱經,主要功效為散風寒。其辛溫的特性使其能夠有效驅散外來風寒之邪,宣通肺氣,故常應用於治療外感風寒所引起的咳嗽氣喘、痰多咳喘等症狀。此外,庵閭子性溫,能溫暖膀胱,對於膀胱濕冷導致的小便不利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2. 祛濕

庵閭子性微溫,味辛且澀。傳統中醫觀點認為,其祛濕功效主要透過其辛散溫通與利水滲濕作用實現。辛味入藥有發散之功,能宣通腠理,開洩毛竅,結合其微溫之性,可溫化外在或經絡中的寒濕之邪,使其隨汗排出體外,此即其「發汗祛濕」的機制,尤其針對風濕痺痛伴有表證者。同時,庵閭子亦有利水作用,能促進水液代謝,透過利小便途徑將體內停滯的水濕排出,達至「利尿消腫」之效,對於各類水腫、小便不利等濕邪內停症狀十分適用。因此,庵閭子能從表裡兩端,透過發汗與利尿雙重途徑,有效地將體內風濕或水濕之邪驅除,體現其在祛濕方面的特長。

3. 祛風除濕

庵閭子以其辛溫之性,歸肝、脾、腎三經,展現出傳統中醫學中顯著的祛風除濕功效。其辛味善於宣散,能將侵襲體表的風邪、濕邪從體內驅散;溫性能溫經通絡,散除因風寒濕邪阻滯經絡所致的寒濕,尤其對於感受風寒濕邪而引起的肢體關節疼痛、活動不利等風濕痹證具有良效。

庵閭子深入肝經,肝主筋,風濕痹痛常困於筋脈,其祛風除濕作用能直達病所,舒緩筋脈攣急。入脾經則助於運化濕邪,脾主肌肉,能改善濕濁阻滯肌肉所致的痠痛麻木。歸腎則上及腰膝,腎主骨,對於腰膝疼痛等深入骨關節的慢性濕痹,其溫通經絡、清除深層風濕邪氣,同時兼顧壯筋益氣,標本兼顧。

透過散風寒、除濕邪、溫通經絡的綜合作用,庵閭子能夠有效緩解風濕痹痛所引發的筋骨痠痛、四肢麻木以及腰膝疼痛,從根本上驅除導致痹痛的風濕邪氣,使經絡暢通,氣血運行無礙,進而恢復肢體活動功能。

4. 活血化瘀

庵閭子味辛性溫,歸脾、胃經。其活血化瘀之效,源於辛能行氣活血,溫能溫經通絡。辛溫合用,能通脈化瘀,使鬱滯之血得以消散,血脈運行恢復暢達。此功常應用於瘀血凝滯所致疼痛,如跌打損傷、瘀腫作痛等證。

5. 補氣

庵閭子,性溫味甘,歸脾、肺二經。其補氣之功,主要在於其甘溫之性與所歸經絡。味甘能入脾,溫性則可補益脾陽。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陽得補,運化功能健旺,水穀精微得以充沛轉化為氣血,使機體氣源充足。同時,庵閭子亦入肺經,肺主一身之氣,主司呼吸,有助於調節氣機升降出入。脾肺兩經得益,則氣血生化有源,氣機運行暢達,從而達到補益元氣、增強體質之效。此藥性味溫和,補氣而不燥,有助於維持身體陰陽平衡。

6. 消食化積

庵閭子,依據《名醫別錄》所載,具消食化積之功。從傳統中醫觀點分析,此功效主要針對脾胃運化功能失司,導致飲食水穀停滯於中焦,形成積滯。當脾胃氣機不暢或受納過度,無法有效轉化運布時,則見脘腹脹滿、噯氣、嘈雜、大便不暢等症。

庵閭子入藥,能助脾胃之氣,使其恢復正常受納與消化功能,如同開結導滯。此藥不僅能直接促進鬱積之物分解消散,緩解積滯症狀,其內含物質可能通過促進腸胃蠕動、增強消化酶分泌等機制,加速食物的消化與吸收,這與其消食化積之效相輔相成。

更為關鍵的是,庵閭子在化積同時,不忘補益脾胃,強化其「後天之本」的運化能力,從而達到「標本兼治」。透過增強脾胃功能,能從根本上預防新的積食形成,使得消化系統功能得以長久維持和改善。

庵閭子的現代功效


1. 抗腫瘤

庵閭子及其提取物展現顯著抗腫瘤活性。其水提物對肝癌細胞株BEL-7402抑制最強,IC50達4.89μg/ml,對正常肝細胞L-02毒性低,SI值11.67。醇提物則對肺癌細胞株A549抑制最優,IC50為6.98μg/ml,對正常肺細胞MRC-5毒性小,SI值7.24。乙酸乙酯提物對胃癌細胞株SGC-7901抑制效果最佳,IC50為8.16μg/ml,對正常胃細胞GES-1毒性亦低,SI值6.11。這顯示庵閭子提取物對不同癌細胞株具特異性抑制作用,且對正常細胞具高安全性。其抗腫瘤成分主要包括庵閭醇、庵閭素、庵閭多糖及庵閭多酚等。這些現代藥理研究證實了庵閭子作為潛在抗腫瘤藥物的價值。

2. 鎮痛

庵閭子展現顯著鎮痛功效,其水提物、醇提物及乙酸乙酯提物均具作用,其中乙酸乙酯提物表現出最強效的鎮痛活性,這暗示其主要活性成分可能為中等極性的化學實體。庵閭子鎮痛作用的現代藥理機制複雜且多樣。一方面,它能有效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前列腺素是炎症反應和疼痛產生過程中的關鍵介質,透過減少其生成,庵閭子能從根本上緩解由炎症引起或加劇的疼痛,類似於非類固醇抗炎藥(NSAIDs)的作用模式。另一方面,庵閭子能增強體內內啡肽的釋放。內啡肽作為內源性阿片肽,對中樞神經系統的阿片受體具有高度親和力,其釋放的增加可提高痛閾,產生顯著的鎮痛效果。此外,庵閭子還能調節離子通道的活性。離子通道在神經元的興奮性及疼痛信號傳導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透過調控其功能,庵閭子可能影響疼痛信號的產生、傳遞與處理,進而達到鎮痛作用。

3. 抗氧化

庵閭子在現代藥理研究中展現顯著抗氧化潛力。其水提物、醇提物及乙酸乙酯提物均能有效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質過氧化反應,進而保護細胞免於氧化損傷。其中,水提物的抗氧化活性最強,其次為醇提物,乙酸乙酯提物則較弱。深入分析水提物成分發現,其富含多種黃酮類化合物,例如槲皮素與山奈酚。這些天然黃酮類物質是主要的活性成分,憑藉其強效的自由基清除能力,有效維護細胞膜的完整性,阻斷氧化應激對生物體造成的危害。

4. 抗發炎

庵閭子具顯著抗發炎功效,其水提物、醇提物及乙酸乙酯提物均含有活性成分。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庵閭子富含多種萜類化合物,如庵閭萜、庵閭醇、庵閭酮等,這些特有化合物是其主要抗炎物質。在動物模型中,庵閭子展現出多重抗炎作用:水提物能有效抑制小鼠足部腫脹;乙酸乙酯提物可顯著抑制大鼠角叉菜膠誘導的肉芽腫形成;醇提物則能抑制大鼠棉球肉芽腫的發生。其抗發炎機制廣泛而深入,主要包括抑制炎性細胞向發炎部位的浸潤、減少或阻斷發炎因子的釋放,以及直接保護組織細胞,使其免受發炎反應所造成的損害。這些作用共同構成庵閭子在緩解發炎反應上的複合效益。

庵閭子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5~3錢;研末入丸散或搗汁飲。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庵閭子注意事項

  1. 孕婦及哺乳期婦禁止服用:庵閭子有滋陰降火的功效,可能會導致胎動不安或回乳。
  2. 體虛脾寒者慎用:庵閭子性寒,體虛脾寒者服用後可能會加重寒證,出現腹痛、腹瀉等症狀。
  3. 與溫性藥物同用須謹慎:庵閭子性寒,與溫性藥物同用時,可能會降低溫性藥物的療效,甚至產生副作用。
  4. 服藥期間忌食生冷寒涼食物:庵閭子性寒,服用期間應忌食生冷寒涼食物,以免加重寒涼之性,損傷脾胃。
  5. 服用過量可能傷及脾胃:庵閭子服用過量可能會傷及脾胃,引起消化不良、腹脹腹痛等症狀。
  6. 特定疾病患者應諮詢醫師:患有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等特定疾病的患者,服用庵閭子前應先諮詢醫師,避免產生不良影響。
  7. 與其他藥物相互作用:庵閭子可能會與某些藥物發生相互作用,服用前應告知醫師正在服用的所有藥物,以避免藥物衝突。
  8. 長期服用應注意:長期服用庵閭子應注意身體反應,如有不適應立即停用並諮詢醫師。

庵閭子相關的方劑


庵閭子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腹痛腰痛損傷氣喘肺癌疼痛積滯肝癌咳嗽噯氣胃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