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耳丸
SANG ER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五一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桑耳丸中加入木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滋陰:木耳性平,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涼血止血、滋陰潤燥、清熱解毒的功效。桑耳丸中加入木耳,可協同桑耳等藥材,增強補血滋陰之效,有助於改善因陰虛血燥導致的各種症狀。
2. 促進血液循環:木耳富含鐵、磷、鉀等礦物質,以及豐富的多醣體,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加入桑耳丸中,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流不暢,進而提高藥效的吸收利用率。
桑耳丸方劑中包含「庵閭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 清熱解毒:庵閭子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桑耳丸主治因熱毒所致的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庵閭子能清熱解毒,降低咽喉部炎症,緩解腫痛,配合桑耳等其他藥材,達到更好的療效。
- 活血化瘀:庵閭子除了清熱解毒,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桑耳丸中加入庵閭子,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進一步消除炎症,減輕咽喉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總而言之,庵閭子在桑耳丸中起著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雙重作用,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有效治療咽喉腫痛等症狀。
桑耳丸中加入肉桂,主要是考慮其溫陽補腎、散寒止痛的功效。
桑耳本身性寒,擅長清熱解毒,但對於體寒之人,單用桑耳可能導致寒邪更甚。而肉桂性熱,可溫補腎陽,驅散寒氣,與桑耳相輔相成,達到溫陽散寒、補腎壯陽的效果。同時,肉桂亦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供血不足,有助於減輕疼痛。
因此,桑耳丸中加入肉桂,不僅可平衡藥性,更能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桑耳丸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活血化瘀: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效。桑耳丸多用於治療耳鳴、耳聾等疾病,而這些疾病往往與氣血運行不暢、瘀血阻滯有關。川芎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改善耳周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從而緩解耳鳴、耳聾症狀。
- 通竅止痛: 川芎具有通竅止痛之效。耳鳴、耳聾往往伴隨耳痛症狀,川芎可以疏通耳竅,改善耳部血流,達到止痛效果。
桑耳丸方劑中包含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補氣益血:桑耳性寒,擅長清熱解毒,但可能耗損氣血。人參性溫,具有大補元氣、益氣養血之效,可與桑耳相配,平衡藥性,避免過於寒涼,並增強藥效,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 扶正祛邪:人參可增強人體抵抗力,提高免疫功能,有助於抵禦外邪入侵。桑耳則可清除體內毒素,消炎止痛。兩者合用,可扶正祛邪,增強整體療效,使病患更快康復。
桑耳丸中加入川牛膝,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疏通經絡,利濕退腫: 川牛膝性溫,味苦甘,入肝、腎經,具有活血通絡、利濕退腫的功效。桑耳丸主治耳聾、耳鳴,而川牛膝可促進耳周血液循環,消除水腫,有助於改善聽力。
- 引藥入耳,增強療效: 川牛膝的藥性較強,可引導其他藥物深入耳部,發揮更佳的藥效。桑耳丸中其他藥物如桑寄生、黃芪等,可補益肝腎、強健筋骨,川牛膝能幫助這些藥物更好地到達病竈,發揮其作用。
桑耳丸中添加赤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利濕:桑耳丸以滋補肝腎爲主,但肝腎虧虛往往伴隨脾虛濕困。赤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胃經,能健脾利濕,燥濕化痰,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提升整體療效。
2. 和解藥性:桑耳丸中可能含有其他性偏寒涼的藥材,赤茯苓性平和,可起到和解藥性,避免寒涼之品過於傷脾胃,使藥物更為安全有效。
桑耳丸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養血,緩解耳鳴: 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的功效。桑耳丸主治耳鳴、耳聾等症,白芍可以滋養肝血,改善肝腎陰虛,從根本上緩解耳鳴。
- 緩和藥性,協調整體: 桑耳丸中可能含有辛溫燥烈的藥材,白芍可以起到緩和藥性,防止燥熱傷陰的作用。同時,白芍也能與其他藥材協調作用,增強藥效,使藥效更加平和。
桑耳丸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桑耳丸的主要功效爲清熱解毒,而大黃味苦寒,性寒涼,具有瀉熱解毒、通便瀉下的功效,可有效清除體內熱毒,配合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增強清熱解毒之效。
- 瀉火通便:桑耳丸用於治療熱毒壅盛、內熱熾盛所致的多種疾病,大黃的通便瀉下作用可幫助排出體內毒素,緩解便祕症狀,促進腸道蠕動,利於藥物的吸收和發揮藥效。
總而言之,大黃在桑耳丸方劑中起着清熱解毒、瀉火通便的作用,與其他藥材相互協同,增強方劑的整體療效。
桑耳丸方劑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之效。桑耳丸多用於治療熱病、熱毒、血熱等症狀,生地黃可清熱解毒,緩解熱症,並滋陰養血,改善血熱所致的口渴、便祕等症狀。
- 滋陰潤燥: 生地黃具有滋陰潤燥的功效,可以滋養肺陰、潤燥生津,緩解燥熱引起的咳嗽、口乾舌燥等症狀。桑耳丸中可能包含其他燥熱的藥物,加入生地黃可以起到平衡藥性,防止藥物燥熱傷陰的作用。
桑耳丸中加入甘草,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桑耳性寒,甘草性甘溫,兩者搭配可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避免寒涼之性過甚,減緩藥物對脾胃的刺激,使藥性更溫和,更易被人體吸收。
- 增強藥效:甘草味甘,具有解毒、止痛、緩解過敏等功效,與桑耳搭配,可增強藥效,更好地發揮桑耳的清熱解毒、止血、降血糖等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桑耳丸
桑耳丸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成分包括木耳、庵閭子、肉桂、川芎、人參、川牛膝、赤茯苓、白芍、大黃、生地黃和甘草。桑耳丸具有補氣養血、理氣活血、通經活絡的作用。主治功效是未婚女性月經不調,時來時停,經血無法順暢排出,臍和腹部疼痛。
甘草:味甘、性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白芍:味酸、性微寒。歸肝、脾經。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功效。
川牛膝:味苦、性微寒。歸肝、腎經。具有調經、祛風除濕、強筋骨、活血化瘀、利水滲濕、活絡止痛、通經、清熱利尿、滋陰、補益肝腎等功效。
川芎:味辛、性微溫。歸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
大黃:味苦、性寒。歸脾、胃、大腸經。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
人參:味甘、性微溫。歸脾、肺經。具有補氣、益氣、生津止渴、補血、健脾胃等功效。
肉桂:味辛、性溫。歸心、肝、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的功效。
生地黃:味甘、性微寒。歸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
庵閭子:味辛、性溫。歸脾、胃經。具有消食化積、散風寒、補氣、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祛濕等功效。
桑耳丸的製作方法是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然後加入適量的蜂蜜或水,製成丸劑。服用方法是每天服用三次,每次服用三到五克。桑耳丸可以有效緩解月經不調,時來時停,經血無法順暢排出,臍和腹部疼痛等症狀。
需要注意的是,桑耳丸不適宜孕婦和哺乳期婦女服用。另外,服用桑耳丸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果服用桑耳丸後出現身體不適,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傳統服藥法
桑耳2兩,巴豆1兩(去皮)。
上搗和,以棗肉為丸,如麻子大。
每服1丸,不下,服2丸。病下即止。
忌野豬肉、蘆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但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桑耳丸, 出處:《外台》卷八引《範汪方》。 組成:桑耳2兩,巴豆1兩(去皮)。 主治:留飲宿食。
桑耳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一。 組成:桑耳1兩半,菴(艹閭)子1兩半,桂(去粗皮)1兩半,芎藭1兩半,人參1兩半,牛膝(去苗,酒浸,切,焙)1兩半,赤茯苓(去黑皮)1兩半,白芍藥1兩半,大黃(銼,炒)1兩,生乾地黃(焙)1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室女月水不利,或來或止,不得宣通,臍腹攻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