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仁桂心湯

桃仁桂心湯

TAO REN GUI XI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心經 16%
肺經 11%
脾經 11%
大腸經 8%
胃經 7%
膀胱經 4%
腎經 4%
心包經 4%
小腸經 4%
三焦經 4%
膽經 3%
肝經
心經
肺經
脾經
大腸經
胃經
膀胱經
腎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桃仁桂心湯中加入桃仁,主要源於其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

桃仁味苦甘,性微溫,入心、肝、脾經。其具有破血行瘀、潤腸通便之效。方中加入桃仁,旨在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阻滯,同時潤滑腸道,幫助排泄宿便。此舉可緩解因血瘀導致的胸悶、心悸、腹痛、便祕等症狀,配合桂枝、生地等藥物,協同活血化瘀,滋陰清熱,達到治療心悸、胸悶、腹痛、便祕等症狀的效果。

桃仁桂心湯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通心陽,活血化瘀: 桂枝性溫,味辛,入心、脾、膀胱經,具有溫通心陽,活血化瘀之功效。配合桃仁、紅花等活血化瘀藥,可改善心血運行不暢,緩解胸悶、心悸等症狀。
  2. 調和營衛,協同作用: 桂枝與桃仁、紅花等藥材共同作用,可起到調和營衛,促進氣血流通的作用。桂枝的溫陽作用,可增強其他藥材的活血化瘀效果,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桃仁桂心湯為一方經典之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因血瘀所致之胸腹痛症。其方中所含成分皆經過精心挑選,其中庵閭子的使用具有其獨特意義。庵閭子味辛性溫,歸肝、腎經,具備溫腎助陽、行氣止痛的功效,在古籍中有「治疝瘕,利關節」的記載,適用於寒凝氣滯或腎虛所致的各種疼痛。在桃仁桂心湯中加入庵閭子,旨在利用其溫通作用,與桃仁、桂心等其他活血化瘀的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溫經散寒、活血止痛的目的。此外,庵閭子還能增強其他藥物的作用,使整個方劑的療效更加全面而協調。總體而言,庵閭子在桃仁桂心湯中的應用,不僅能夠針對病證核心,還能從側面支援整體治療效果,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思想精髓。

桃仁桂心湯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瀉熱通便:大黃味苦性寒,具有瀉熱通便的功效。桃仁桂心湯以活血化瘀為主,但若瘀血阻滯日久,易導致熱結血瘀,出現便祕等症狀。大黃的加入可瀉熱通便,促進瘀血排出,更有利於活血化瘀。
  2. 清熱解毒:大黃還有清熱解毒的功效。桃仁桂心湯治療的疾病,如胸痹、心痛、血瘀等,往往伴隨有熱毒。大黃的加入可清熱解毒,輔助活血化瘀,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桃仁桂心湯為一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活血化瘀、溫通心脈。其基本組成包括桃仁、桂枝(或肉桂)、赤芍等多種草藥,而加入了荷葉這一成分,則顯得獨特且有其深層考量。荷葉味苦、性平,歸肝、脾、胃經,在中醫理論中,荷葉能清心火、利濕熱,並有助於升發清氣,降血脂,調節水液代謝。在桃仁桂心湯中加入荷葉,除了能夠增強方劑清熱解毒的功效外,更可以利用其升發特性,幫助其他藥物的有效成分更好地分布於人體,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此外,荷葉還具有收斂作用,能輔助改善方中活血藥物可能導致的出血傾向,使整體方劑更加安全可靠。綜上所述,荷葉在桃仁桂心湯中的應用,既考慮到了治療的全面性,也兼顧了藥性的平衡與協調,充分展現了中醫配伍的智慧。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桃仁桂心湯主治「打損瘀血在臟,攻心煩悶」,即因外力擊打損傷,導致瘀血內停於臟腑(尤多見於肝、心包等),瘀滯化熱上擾,引發心胸煩躁悶痛之證。古代醫家認為,瘀血內結屬「陰邪」,若久留不散,可鬱而化熱,上衝心神,故需速祛瘀血以安神。此方強調「以利下惡血為度」,即通過通下瘀血,使邪有出路,緩解煩悶。


組成與邏輯推理

1. 核心藥物配伍

  • 桃仁(1兩):
    • 性味苦甘平,主入心、肝、大腸經,為活血祛瘀要藥,兼具潤腸通便之效。此處重用,意在破散臟腑深層瘀血,兼導瘀熱從大便而解。
  • 川大黃(1兩,微炒):
    • 苦寒沉降,既能瀉下攻積,又能活血逐瘀。炒後減其寒性,增其化瘀之力,與桃仁協同開瘀血下行之門。
  • 桂心(1兩):
    • 辛甘大熱,溫通血脈,散寒止痛。在此方中,一則防大黃、桃仁過於寒涼凝血;二則藉其辛散之性,助化瘀血,體現「血得溫則行」之理。

2. 輔助藥物協同

  • 菴閭子(1兩):
    • 苦辛微溫,傳統用於散瘀消腫,尤擅治跌撲瘀血。其性走竄,可增強桃仁、大黃之破瘀功效。
  • 荷葉蒂(3-7枚):
    • 苦平,輕清上浮,既能升發脾胃清氣以防大黃瀉下傷正,又可微妙地引藥性兼顧上焦煩悶,調和氣機升降。

3. 煎服法關鍵

  • 加樸消(芒硝)1分
    • 鹹寒軟堅,助大黃瀉下瘀熱,使結聚之惡血速從腸道排除,體現「急下存陰」之思路。

治療原理綜述

此方以「破瘀瀉熱」為核心,構成「活血—溫通—瀉下」三元體系:

  1. 桃仁、大黃為君,直攻瘀血,開通腸道;
  2. 桂心、菴閭子為臣,溫行血脈,防寒凝反佐;
  3. 荷葉蒂為佐,調節氣機升降;樸消為使,峻下瘀結。

全方重在「通腑逐瘀」,使臟腑瘀血從大便而出,瘀去則熱無所附,心煩自解。其組方邏輯契合《黃帝內經》「留者攻之」「血實宜決之」之法,屬古代傷科「下法」之典型應用。

傳統服藥法


桃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桂心1兩,菴閭子1兩,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荷葉蒂3-7枚。
上為散。
每服5錢,以水1大盞,煎至5分,加樸消1分,攪令勻,空腹分為2服。以利下惡血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桃仁桂心湯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心情煩燥心胸煩熱

相同名稱方劑


桃仁桂心湯, 出處:《聖惠》卷六十七。 組成:桃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桂心1兩,菴(艹閭)子1兩,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荷葉蒂3-7枚。 主治:打損瘀血在臟,攻心煩悶。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