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白芥子吹鼻散中包含白芥子,主要基於其辛溫散寒、通竅開鼻的功效。白芥子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溫肺散寒、消腫止痛、通竅開鼻的作用。
對於鼻塞、流涕、頭痛等症狀,白芥子能溫肺散寒,通暢鼻竅,使鼻腔通氣,緩解鼻塞症狀。此外,白芥子還具有消腫止痛作用,可緩解鼻腔炎症,減輕疼痛感。因此,白芥子是白芥子吹鼻散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辛溫通竅之性,有效改善鼻塞等症狀。
白芥子吹鼻散中加入蕓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辛溫散寒,通竅止痛:蕓苔子性溫,味辛,具有散寒止痛、通竅開竅的功效,與白芥子一同使用,可加強散寒通竅之力,有助於治療鼻塞、鼻淵、鼻流清涕等寒邪犯肺、鼻竅閉塞所致的疾病。
- 消痰止咳,宣肺利氣:蕓苔子具有一定的消痰止咳作用,與白芥子搭配,可起到宣肺利氣、化痰止咳的功效,對於因寒邪阻肺、痰濕壅肺導致的咳嗽、喘息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白芥子吹鼻散】之傳統功效與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治「牙疼」,其用法特殊,採「左病右治、右病左治」之鼻吹法,屬中醫「上病下取、遠道取效」之思路。牙痛多因風火、寒凝、濕熱等邪上攻所致,古代醫家認為鼻腔與口腔經絡相通(如足陽明胃經「起於鼻,入上齒」),藉吹鼻刺激經氣,引邪外散。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白芥子(辛溫)
- 性辛散溫通,歸肺胃經,傳統用於「豁痰利氣、散結通絡」。其辛辣之性可刺激鼻黏膜,引發噴嚏,使氣機宣通,疏泄上焦鬱火或寒凝,達「通則不痛」之效。
舶上莎羅(疑為外來香料,或指「莎草根」即香附)
- 若為香附(辛微苦平),則能「理氣解鬱、通行三焦」,助白芥子疏泄氣滯;若為其他芳香藥物(如乳香、沒藥),則可活血定痛。此藥可能借其芳香走竄之性,開鼻竅、引藥上行。
芸苔子(即油菜籽,辛溫)
- 功能「行氣破血、消腫散結」,古方多用於痛症。其辛溫之性協同白芥子增強溫散之力,尤其針對寒性牙痛(如風寒侵襲或虛寒上浮)更宜。
三、方劑配伍原理
- 辛溫宣散為主:三藥皆具辛溫之性,合用則溫散力強,適合風寒或痰濕阻絡之牙痛。吹鼻後刺激黏膜,促使經氣流通,從鼻引邪外出,間接緩解口腔局部氣血壅滯。
- 「左吹右、右吹左」之機理:此效法《內經》「繆刺」之法,透過經絡交叉聯繫(如手陽明大腸經左右交叉於人中),調和陰陽氣血。
四、潛在適應證推論
此方或對以下牙痛類型較效:
- 風寒牙痛:遇冷加劇,牙齦不腫。
- 氣滯痰阻痛:脹痛連及頜面,伴胸悶。
- 輕度寒凝血瘀:夜間痛甚,局部無紅熱。
注:方中「舶上莎羅」考據待確認,若為其他藥物(如龍腦、檀香),則更增通竅止痛之效,然仍不離「辛香透竅、散邪止痛」之大法。
傳統服藥法
白芥子1兩, 舶上莎羅1兩, 芸苔子1兩。
上為細散。
每用1字,如患左邊疼,即吹右鼻中;如患右邊,即吹左鼻中。仍先淨洗鼻中,吹藥即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白芥子吹鼻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四。 組成:白芥子1兩,舶上莎羅1兩,芸苔子1兩。 主治:牙疼。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