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加減六味地黃丸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是在六味地黃丸基礎上進行加減變化而成。該方主要用於滋補肝腎、養陰清熱,適用於肝腎陰虛所導致的各種症狀。在加減六味地黃丸的組成中,包含了茯苓這一成分,其使用目的在於利水滲濕、健脾益氣。
根據中醫理論,茯苓性平味甘淡,歸心、肺、脾、腎經,具有利水消腫、安神等功效。在加減六味地黃丸中加入茯苓,主要是為了調節體內的水液代謝,幫助改善因肝腎陰虛而引發的小便不利、水腫等問題。同時,茯苓還能協同其他藥材,增強整個方劑的補益效果,達到固本培元的作用。
此外,茯苓能夠健脾和胃,有助於提升脾胃運化功能,使得方中其他滋補藥物更好地被吸收利用,從而提高治療效果。總體而言,茯苓在加減六味地黃丸中的應用,不僅可以輔助主藥發揮作用,還能夠兼顧調理體質,使整體療效更加全面均衡。
六味地黃丸原方以生地黃滋陰潤燥,但加減六味地黃丸加入熟地黃,主要有兩大原因:
- 補腎填精:熟地黃較生地黃更溫熱,更能補益腎陰,填精益髓,尤其適合腎陰虛伴有腎精虧損者。
- 溫陽助陽:熟地黃性溫,能溫補腎陽,並輔助其他藥物溫陽化氣,避免寒涼過度,更適合脾腎陽虛者。
總之,熟地黃在加減六味地黃丸中,發揮了溫陽補腎的作用,更能針對腎陰虛兼腎陽虛的患者,達到更佳的療效。
加減六味地黃丸中加入澤瀉,主要是因為澤瀉具有利水滲濕、泄熱除煩的功效。
六味地黃丸滋陰補腎,但對於腎陰虛兼有水濕內停、濕熱蘊結者,單純滋陰不足以改善症狀。澤瀉能利水滲濕,將體內多餘的水分排出,減輕水濕對腎臟的負擔,同時也能清泄濕熱,避免濕熱阻礙腎陰滋養。
因此,加減六味地黃丸中加入澤瀉,可以更好地消除水濕、清泄濕熱,從而更有效地改善腎陰虛兼水濕內停或濕熱蘊結的症狀。
加減六味地黃丸中添加枸杞子,是為了補益肝腎,滋陰明目。
枸杞子性平味甘,入肝腎經,具有滋補肝腎、益精明目、養血安神之效。六味地黃丸主治腎陰虛證,枸杞子的加入可增強方劑補腎滋陰之效,同時也可用於治療肝腎陰虛所致的視力下降、腰膝酸軟等症狀。
此外,枸杞子還能與方劑中其他藥物如熟地黃、山藥等相輔相成,共同發揮補益肝腎,滋陰明目的作用。
「加減六味地黃丸」中加入山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腎固精:山茱萸性溫,味酸澀,入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固精縮尿的功效。與六味地黃丸中的熟地黃、山藥、茯苓、澤瀉、牡丹皮相配合,可更有效地滋陰補腎,改善腎虛所致的遺精、滑精、尿頻等症狀。
- 斂陰止汗:山茱萸能斂陰止汗,對於腎虛所致的盜汗、自汗等症狀,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與六味地黃丸中的熟地黃、山藥等藥物配合,可更有效地滋陰補腎,減少汗液分泌。
加減六味地黃丸中加入青皮,主要是針對腎虛所致的脾胃氣滯、水濕停滯等症狀。
青皮性味辛溫,入脾、胃經,具有理氣行氣、消食化積、健脾開胃之效。當腎虛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失調,出現腹脹、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時,青皮可幫助理氣消食,促進脾胃運化,改善腎虛所致的脾胃失調問題。
此外,青皮還可利水滲濕,對於腎虛導致的水濕停滯,也有助於改善。因此,在加減六味地黃丸中加入青皮,可以針對腎虛所致的多種症狀進行整體調理,達到更好的療效。
「加減六味地黃丸」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燥濕化痰: 半夏性寒,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之效。在六味地黃丸的基礎上加入半夏,可針對腎陰虛兼痰濕者,有效化解痰濕,改善脾胃運化,進而提升整體療效。
- 清熱瀉火: 半夏亦可清熱瀉火,對於腎陰虛兼有心火熾盛者,可緩解口舌生瘡、心煩易怒等症狀,起到平衡陰陽、緩解熱象的作用。
因此,加入半夏可以針對不同的病症,增強六味地黃丸的治療效果,使之更具針對性。
加減六味地黃丸中加入牡丹皮,主要是針對「血虛」以及「熱盛」兩個面向。
- 血虛: 牡丹皮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改善血虛所導致的面色蒼白、脣色淡白等症狀。
- 熱盛: 牡丹皮同時也具有清熱涼血的功效,可以幫助消解因血虛所導致的口乾舌燥、心煩易怒等熱症。
因此,在六味地黃丸的基礎上,加入牡丹皮,能夠更全面地改善血虛以及熱盛的症狀,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加減六味地黃丸中加入龍骨,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固腎止遺:龍骨味甘鹹,性平,入腎經,具有收斂固澀、補腎止遺的功效。對於腎氣虛弱、遺精滑泄、小便頻數等症狀,龍骨能有效收斂腎氣,防止精液外泄,改善相關症狀。
- 滋陰潛陽:龍骨亦有鎮靜安神之效,有助於安定心神、潛降陽氣。對於腎陰不足、虛火上炎、心煩失眠等症狀,龍骨可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滋陰潛陽,緩解相關症狀。
因此,龍骨在加減六味地黃丸中,不僅有助於固腎止遺,更能滋陰潛陽,使藥效更加全面。
加減六味地黃丸中添加牡蠣,主要原因如下:
- 滋陰潛陽:牡蠣性寒鹹,入肝腎經,具有滋陰潛陽、軟堅散結之效。對於陰虛火旺,肝腎陰虛,虛火上炎所致的潮熱盜汗、心煩失眠、口乾舌燥等症狀,牡蠣能起到滋陰降火、潛陽安神的作用。
- 平肝安神:牡蠣還有平肝安神的作用,能鎮靜心神,改善失眠多夢、心悸不安等症狀。對於肝腎陰虛所致的肝陽上亢、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等症狀,牡蠣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在加減六味地黃丸中添加牡蠣,能更好地發揮滋陰潛陽、平肝安神的功效,提高方劑的療效。
加減六味地黃丸是在傳統中醫名方六味地黃丸基礎上進行加減變化而來的一種方劑。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增強補腎壯腰、滋陰降火的功效,適用於腎陰不足所導致的各種症狀。在加減六味地黃丸的組成中加入杜仲,是因為杜仲具有很好的補肝腎、強筋骨的作用。
杜仲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乾燥樹皮,性溫、味甘,歸肝、腎經。它能夠補益肝腎,對於因腎虛所引起的腰膝酸軟、腿腳無力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此外,杜仲還能強壯筋骨、改善關節疼痛,適合用於治療慢性腰背痛、腰肌勞損等問題。由於加減六味地黃丸主要針對的是腎虛所引起的症狀,因此加入杜仲可以進一步提升整體方劑的補腎效果,使治療作用更加全面和有效。
加減六味地黃丸是在傳統六味地黃丸基礎上進行了藥物加減變化的一種方劑。原方由熟地黃、山萸肉、山藥、茯苓、丹皮、澤瀉六味藥材組成,主要用於滋補肝腎、填精益髓,適用於肝腎陰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等症狀。若加入白芥子,則是根據臨床需要對原方進行調整。
白芥子味辛性溫,歸肺經、胃經,具有溫化寒痰、利氣散結的功效。在加減六味地黃丸中加入白芥子,可能出於以下考慮:一是針對患者兼有寒痰或痰飲阻滯的情況,利用其化痰作用;二是利用其溫通特性,增強方中藥物行氣活血之效,有助於改善因氣滯血瘀所導致的相關症狀;三是對於某些特定情況下,如老年患者,其消化功能較弱,白芥子亦能促進消化吸收,提高整體療效。總體而言,這種加減方式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靈活性與個體化治療原則。
加減六味地黃丸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六味地黃丸以滋陰為主,性偏寒涼,甘草性甘平,味甘而緩,能調和諸藥,緩解藥性偏寒,防止滋陰過度而損傷陽氣,使藥性更平和,更適合患者服用。
- 增強補益: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和藥性、解毒生津等功效,可增強地黃丸滋陰補腎的效力,使補益效果更顯著。
此外,甘草還能與其他藥材相配伍,起到協同作用,例如與熟地黃搭配,能增強補腎益精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加減六味地黃丸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寒痰凝結所致陰火癧」,其病機為肝腎不足、陽氣虛弱,痰濕因寒凝結,發為頸側硬核(癧核)。具體表現為頸部腫塊如卵、質地堅硬,或單側或雙側,或伴小核數粒,患者體質多羸弱或後天失養(如脾腎虧虛)。若見「唇舌淡白、面色萎黃、脈沉遲無力」等陽虛寒盛之象,則需加附子、肉桂溫補命門。全方以溫補肝腎、固脾化痰為核心治法,適用於本虛標實(肝腎虛為本,寒痰凝為標)之證。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補腎填精為基調
- 熟地、萸肉、枸杞、杜仲:直補肝腎精血。熟地滋腎陰,萸肉澀精固脫,枸杞益精兼明目(鹽炒引藥入腎),杜仲炒黑增強溫腎之力。此四味共築根基,針對肝腎虧虛之本。
化痰散結以治標
- 半夏、白芥子、青皮:半夏燥濕化痰,白芥子專消皮裡膜外之痰,青皮鹽炒兼入肝經破氣散結。三藥協力瓦解寒痰凝滯,為攻邪主力。
固澀斂火防浮越
- 煅龍骨、煅牡蠣:收斂浮火、軟堅散結。既防虛陽上擾,又助消散癧核,一藥雙效。
健脾滲濕助運化
- 茯苓、澤瀉、炙甘草:茯苓健脾滲濕,澤瀉泄腎濁,甘草和中。此組調理中焦,斷絕痰濕生化之源,符合「固脾」立意。
活血涼血防鬱熱
- 丹皮:清泄肝腎伏火,防補藥之滯與痰久化熱,體現「陰火」治療思路。
配伍特點
- 補瀉兼施:熟地配澤瀉(補腎泄濁)、萸肉配丹皮(澀精涼血),沿襲六味地黃丸「三補三瀉」架構,但加重溫補與化痰比例。
- 標本同治:枸杞、杜仲溫補肝腎治其本,半夏、白芥子攻痰治其標,龍牡斂散並行,契合「陰火癧」虛實夾雜病機。
- 藥法考究:鹽炒引藥入腎(枸杞、青皮),炒黑增溫(杜仲),煅製增斂(龍牡),蜜丸緩圖,均強調整方溫補而不燥、散結不傷正。
延伸思考
此方實為六味地黃丸之變方,減山藥(可能因濕盛忌滯)、改生地為熟地(加強溫補),加大量溫化痰濕與固澀之品,體現從「滋陰降火」到「溫化寒痰」的轉換。若見陽虛重證加附桂,則進一步轉向「溫陽解凝」,顯示靈活加減的辨證思維。
傳統服藥法
茯苓1兩5錢,熟地4兩,澤瀉8錢,炙甘草5錢,枸杞1兩5錢(鹽水炒),萸肉1兩5錢,青皮5錢(鹽水炒),半夏8錢,粉丹皮8錢,煅龍骨1兩,煅牡蠣1兩,杜仲1兩(炒黑),白芥子1兩。
若唇舌常白,面色萎黃,脈沈遲無力,須兼用附、桂。
溫補肝腎固脾。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切勿火焙。
每服3錢,早、晚飯後淡鹽湯送下。加減作湯劑亦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宜久服,不可急於求成。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加減六味地黃丸, 出處:《朱仁康臨床經驗集》。 組成:生地15g,丹皮9g,茯苓9g,澤瀉9g,山藥9g,當歸9g,丹參9g,茜草9g,紅花9g,生甘草6g。 主治:滋陰清熱,活血軟堅。主治:面部播散性粟粒性狼瘡。
加減六味地黃丸, 出處:《醫學碎金錄》引《家庭常識》第七集。 組成:熟地6兩,山藥4兩,茯苓2兩,丹皮2兩,蓮須1兩,龍骨3兩(生研,水飛),芡實2兩,萸肉4兩,魚鳔膠(蛤粉炒成珠)4兩。 主治:遺精,體虛不甚者。
加減六味地黃丸, 出處:《癧科全書》。 組成:茯苓1兩5錢,熟地4兩,澤瀉8錢,炙甘草5錢,枸杞1兩5錢(鹽水炒),萸肉1兩5錢,青皮5錢(鹽水炒),半夏8錢,粉丹皮8錢,煅龍骨1兩,煅牡蠣1兩,杜仲1兩(炒黑),白芥子1兩。 主治:溫補肝腎固脾。主治:寒痰凝結所致的陰火癧,頸際夾起,大如卵形,堅硬異常,或一邊,或兩邊,或帶小核數粒,體質羸弱或後天虧損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