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白芥子丸中含有白芥子,這是因為白芥子具備多種藥理作用,與方劑的功效相輔相成。
首先,白芥子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溫肺化痰、散寒止痛、消腫止痛的功效。這對於治療因寒邪侵襲所致的咳嗽、氣喘、胸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其次,白芥子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改善血液循環,對於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也有較好的效果。
因此,白芥子在白芥子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可以幫助緩解多種病症,提高藥效。
白芥子丸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協同散寒止痛作用:白芥子性溫,辛散溫通,擅長散寒止痛,但偏於燥烈。防風性微溫,辛散,擅長祛風止痛,兼具疏散風寒之效。兩者搭配,一溫一微溫,相輔相成,增強散寒止痛之力,更能有效緩解風寒溼邪引起的疼痛。
2. 調和藥性:白芥子辛溫燥烈,易傷津耗氣,而防風則性平,能起到緩和藥性,避免燥熱傷陰的作用。兩者搭配,既能發揮白芥子散寒止痛之效,又能避免其燥烈之弊,更利於臨牀應用。
白芥子丸中加入安息香,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 增強散寒止痛功效:安息香性溫,具有散寒止痛、祛風濕的功效,與白芥子、川芎等藥物合用,能加強散寒止痛之效,更能有效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頭痛、肢體疼痛、鼻塞流涕等症狀。
- 協同驅散寒邪:安息香氣味芳香,能起到芳香闢穢、驅散寒邪的作用,與白芥子、半夏等藥物共同作用,可更有效地驅散寒邪,達到治療風寒感冒、咳嗽等症狀的目的。
白芥子丸方劑中加入沉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止痛: 沉香性溫,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止痛的功效。白芥子丸主要用於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沉香的溫性可助白芥子溫中散寒,緩解寒凝氣滯,達到止痛的效果。
- 降逆止嘔: 沉香的辛溫之性能降逆止嘔。白芥子丸中的白芥子具有強烈辛辣性,容易引起嘔吐,加入沉香可降低白芥子的刺激性,同時起到降逆止嘔的作用,避免藥物的副作用。
白芥子丸中加入補骨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助白芥子驅寒止痛: 白芥子性溫,善於散寒止痛,但單用寒性較重,易傷陽氣。補骨脂性溫,能溫陽散寒,與白芥子相配,可增強驅寒止痛之效,且溫陽之氣能避免白芥子寒性傷陽。
- 溫腎壯陽,改善陽虛體質: 補骨脂不僅溫陽散寒,更能溫腎壯陽,有助於改善陽虛體質。白芥子丸常用於治療寒性疾病,患者往往伴有陽虛之症,補骨脂的加入能補益腎陽,使藥效更為全面。
白芥子丸方劑中加入檳榔,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促進藥物吸收: 檳榔味辛性溫,具有行氣消積、降逆止嘔的功效。其辛溫之性可以促進藥物在體內的吸收和運行,提高藥效。
2. 加強驅風止痛: 白芥子丸主治風寒濕邪所致的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而檳榔亦有驅風止痛的功效。兩者合用,可增強驅風止痛的效果,使療效更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白芥子丸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傳統記載白芥子丸主治「肝風筋脈拘攣,骨髓疼痛」。此證候在中醫理論中屬肝風內動範疇,常見筋脈抽掣拘急、肢體僵硬不舒、關節骨髓處疼痛等症狀,多因肝陰不足、風邪內生或因痰濁阻絡所致。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藥物組成解析:
白芥子:辛溫,歸肺經,能溫肺豁痰、利氣散結、通絡止痛。其辛散之性可疏通經絡,溫通之力能化解氣滯血瘀,對於痰阻經絡引起的筋脈拘攣尤為適宜。
朱砂:甘微寒,有毒,歸心經,有鎮驚安神、清熱解毒之效。用於此方取其「重鎮」之性,可平息內風,安定神志,緩解肝風內動引起的筋脈拘急。
阿魏:辛溫,歸肝、脾、胃經,具消積殺蟲、祛痰化濁、通絡止痛的作用。其強烈走竄之性可深入骨髓,祛除深伏之邪氣,對於骨髓疼痛有獨特效果。
恆山(常山):苦辛寒,有毒,歸肺、肝、心經,傳統用於截瘧,但在此方中則取其「湧吐痰涎」和「破積散結」之功,協助祛除體內停積之痰濁。
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祛痰通絡:白芥子與阿魏相配,強化祛除經絡痰濁之效。痰濁一去,則經氣暢通,筋脈拘攣自解。
鎮肝息風:朱砂之重鎮協同白芥子之辛散,形成「散中有鎮」的配伍,既可平息肝風又能疏通鬱滯。
透達伏邪:恆山與阿魏配伍,能深達骨髓,祛除深伏之邪氣,緩解骨髓深處疼痛。
醋製增效:全方以醋糊為丸,醋味酸入肝,能引藥入肝經,增強疏肝解痙之效;同時醋製可緩和某些藥物的毒性,使其作用更為持久。
整體治療機轉
此方針對「肝風挾痰」證型而設,透過祛痰通絡、鎮肝息風、透達伏邪三方面作用,使痰濁得化、肝風得息、經絡得通,從而解除筋脈拘攣與骨髓疼痛。其組方特點在於採用辛溫走竄與重鎮安神同用,既治標又治本,對於痰瘀交阻、風動於內的痛證有獨到效果。
傳統服藥法
白芥子1分, 朱砂1分(細研), 阿魏1分, 恆山1分。
上為末,入朱砂研勻,以醋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丸,未發前以醋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白芥子丸, 出處:《聖惠》卷五十二。 組成:白芥子1分,朱砂1分(細研),阿魏1分,恆山1分。 主治:寒瘧,手足鼓顫,心寒面青。
白芥子丸, 出處:《聖惠》卷三。 組成:白芥子1兩,防風3分(去蘆頭),安息香1兩,沉香半兩,補骨脂1兩(炒),檳榔半兩。 主治:肝風筋脈拘攣,骨髓疼痛。
白芥子丸, 出處:《聖惠》卷四十三。 組成:白芥子半兩,安息香半兩,麝香1錢(細研),烏藥半兩,桃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 主治:中惡心痛,悶亂不識人。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