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滋膵飲中加入黃耆,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補氣健脾:黃耆為補氣要藥,能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有助於改善胰臟功能,從而達到滋養胰臟的目的。
二、扶正祛邪:滋膵飲多用於治療脾虛濕困導致的胰腺疾病,而黃耆具有扶正固本的作用,能提高機體免疫力,抵禦外邪侵襲,從而減少疾病復發。
滋膵飲方劑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養血,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養血、清熱涼血的功效。膵臟為陰髒,喜潤惡燥,生地黃可滋養膵陰,緩解膵臟熱盛、陰虛火旺的情況,達到清熱解毒、保護膵臟的作用。
- 輔助其他藥材發揮作用: 滋膵飲方劑中常搭配其他藥材,如山藥、麥冬等,共同滋養脾胃,促進消化吸收。生地黃與這些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滋陰清熱、健脾益氣的作用,達到整體治療效果。
滋膵飲中加入山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脾益腎: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肺、腎經,具有補脾益腎、滋陰潤燥的功效。胰臟與脾胃、腎臟密切相關,山藥能補益脾腎,有助於改善胰臟功能,促進胰液分泌,增強消化功能。
- 健脾和胃:山藥能健脾和胃,緩解脾胃虛弱所致的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狀,從而間接地改善胰臟的消化吸收功能。
滋膵飲中包含山茱萸,主要是因為山茱萸具有補腎固精、益肝明目、澀精止瀉的功效。
山茱萸味酸性溫,入肝、腎經,能補益肝腎之陰,固澀精氣,對於脾虛濕盛所致的脾腎虧虛,以及脾腎陽虛、腎氣不固而出現的泄瀉、遺精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因此,滋膵飲中加入山茱萸,可以起到補益脾腎、固澀精氣的作用,從而達到治療脾虛濕盛、腎氣不固等病症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滋膵飲主治功效分析
《醫學衷中參西錄》記載,滋膵飲主要用於治療消渴,即現代醫學所指的糖尿病。此方劑由黃耆、生地黃、山藥、山茱萸及生豬胰子組成,其治療原理乃基於對消渴病機的深入理解。
病機分析:
張錫純認為,消渴之病,雖有上消、中消、下消之分,然其病機皆源於中焦。他指出,中焦的「膵」為「脾之副臟」,即胰臟。當胰臟功能失調,產生過多甜味物質,由水道下陷,導致小便含糖。胰臟功能失調亦會累及脾臟,使脾氣不能散精達肺,導致津液不足,無法通調水道,造成小便頻數、口渴多飲等症狀。
方劑組成及功效分析:
- 黃耆: 本方重用黃耆,因其能補益脾氣,使脾氣上升,恢復其散精達肺之功能。黃耆亦可引人體內氫氣上達於肺,與氧氣結合化水,並能鼓動胃中津液上行,統攝下焦氣化,減少小便頻數,故可治消渴。
- 生地黃: 生地黃能滋陰清熱、涼血生津,有助於滋養腎陰,上潮以潤肺,並能協同山茱萸以封固腎關,此乃針對消渴病陰虛內熱之本。
- 山藥: 山藥能補脾固腎,止小便頻數,其所含蛋白質亦能滋補胰臟,使其「散膏」充足。山藥色白入肺,亦有潤肺生水之功,可達止渴之效。
- 山茱萸: 山茱萸補肝腎,收斂固脫,有助於固護腎精,配合生地黃滋陰,可達到陰陽平衡,緩解消渴病之症狀。
- 生豬胰子: 古人認為「以臟補臟」,生豬胰子即豬之胰臟,可補人之胰臟病,為本方之獨到之處,有助於恢復胰臟功能,改善消渴症狀。
治療原理:
滋膵飲通過補益脾氣、滋養腎陰、固精止遺、調理胰臟功能等多方面協同作用,針對消渴病之核心病機進行治療。其中,黃耆補氣升陽,恢復脾臟散精上達的功能;生地黃滋陰清熱,濡養肺腎;山藥健脾益腎,滋養胰臟;山茱萸固澀精氣,收斂下焦;生豬胰子直接補充胰臟之氣,以改善胰臟功能,共同達到治療消渴的目的。
總結:
滋膵飲並非單純止渴利尿,而是從根本上調節機體功能,恢復脾、胰、腎等臟腑之協調運作,從而達到治療消渴的目的。 此方劑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整體觀唸的治療原則,同時也反映了張錫純對消渴病病機的獨到見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滋膵飲是一道中藥方劑,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有糖尿病,建議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滋膵飲, 出處:《衷中參西》上冊。 組成:生箭耆5錢,大生地1兩,生懷山藥1兩,淨萸肉5錢,生豬胰子3錢(切碎)。 主治:消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