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散毒飲子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作用:
- 扶正固本: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之功效。散毒飲子多用於治療外感熱毒、瘡瘍腫毒等症,黃耆可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正氣生髮,抵抗邪毒入侵。
- 託毒外出:黃耆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毒素排出。在散毒飲子中,黃耆可以幫助瘡瘍毒素順利排出體表,避免毒素內陷,達到排毒治瘡的目的。
綜上所述,黃耆在散毒飲子中起着扶正固本、託毒外出的作用,有助於增強治療效果。
散毒飲子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大原因:
- 緩解藥性、調和脾胃: 散毒飲子通常由多種藥材組成,可能存在寒涼或辛燥之性,容易傷及脾胃。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胃經,能緩解藥性,調和脾胃,避免藥物對身體造成過大的刺激。
- 解毒增效、協調藥效: 甘草具有解毒功效,能解百毒,減輕其他藥材的毒副作用,提高藥物的安全性。同時,甘草能與其他藥材相互協調,增強藥效,使整體療效更佳。
因此,在散毒飲子中加入甘草,不僅能保護脾胃,還能提高藥物安全性與療效。
散毒飲子中包含山藥,主要原因有二:
一、健脾益氣: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肺、腎經,具有健脾益氣、滋陰補腎、固精止瀉的功效。散毒飲子多用於治療外感熱毒或濕熱蘊結所致的病症,而山藥可以健脾益氣,增強機體抵抗力,幫助抵抗外邪入侵。
二、清熱解毒:山藥同時也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輔助其他藥物清除體內的熱毒。散毒飲子中其他藥物如金銀花、連翹等主要負責清熱解毒,山藥則起到輔助作用,增強藥效。
因此,山藥在散毒飲子中起到健脾益氣、清熱解毒的雙重作用,有助於提高藥效,促進病患康復。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散毒飲子」主治功效分析
「散毒飲子」是中醫用於治療癰疽的方劑,主要針對癰疽初起,腫結未成之時。
古文內容分析
1. 《醫學綱目》| 樓英
今世外科不分癰疽,一例宣熱拔毒,外以五香耗其氣,內以大黃竭其血,終不能自悟其藥之非,惜哉。 治癰疽初覺,腫結未成,可以消,,散毒飲子,。 黃耆(二兩),甘草(炙),天羅(生),山藥(炒),鬼腰帶葉(半兩,生竹籬陰濕石岸絡石而生者好,絡木者無用,其藤柔細,兩葉相對,形生三角)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入酒三盞,同煎一二沸,去渣溫服。 〔《精》〕,神效托裡散,治癰、疽、發背,腸癰、奶癰、無名腫毒,焮赤疼痛,憎寒發熱,不問老幼虛弱,並治之。
- 作者批評當時外科不分癰疽,一味使用宣熱拔毒之法,指出此法耗氣傷血,並非良策。
- 提出「散毒飲子」可用於治療癰疽初起,腫結未成,有消散之效。
- 詳細記載了「散毒飲子」的組成:黃耆、甘草、天羅、山藥、鬼腰帶葉。並特別強調了鬼腰帶葉的生長環境和性狀。
- 描述了該方劑的煎服方法。
- 引出了“神效托里散”可用於治疗癰、疽、發背,腸癰、奶癰、無名腫毒,焮赤疼痛,憎寒發熱。
2. 《雜病源流犀燭》| 沈金鰲
但種種惡候,一切癰疽腫毒,皆能變生至此,不獨臀癰為然也,雖詳於此,固貴當局之通變耳。總之臀癰一症,必旬日收斂,方保無虞,若不慎房室,不節飲食,綿延成漏,則為終身之患。至臀癰之屬,有騎馬墜,生垂珠左右兩處,此處微實,皮薄而紋緊,口亦難合,易成漏管,初起急宜消散(宜散毒飲子)。有腆䐐,近骨難愈,防成漏管。 有銳疽,生臀尖上,瘍科書所謂發於尻者是也,其狀赤而且堅,不急治,三十日死。有穿襠發,生背脊盡處,亦易成漏,當急治。有挽疽,俗名秤鉤瘡,生骶骨上,初發如小豆,後大亦不過如櫻桃,痠疼之甚,身便彎折,不能直立,宜用圍藥移逼偏旁處,方可刺膿。以上臀癰所屬五症,皆為要害吃緊,皆防成漏,甚則殺人,其治法於初起時,總當急為消散(俱宜仙方活命飲加羌活、黃柏或金線重樓)。
- 指出各種癰疽腫毒皆可發展到嚴重程度。
- 強調臀癰需在旬日內收斂,否則可能發展成漏管,成為終身之患。
- 特別提到「騎馬墜」這種臀癰,並推薦初起時使用「散毒飲子」進行消散。
- 列舉了五種臀癰所屬的要害病症,並強調需急為消散,並推薦“仙方活命飲加羌活、黃柏或金線重樓”。
3. 《証治準繩‧瘍醫》| 王肯堂
上水煎服。 托裡散,治瘡瘍因氣血虛,不能起發、腐潰、收斂,及惡寒發熱者,宜用此補托。其屬六淫七情,及諸經錯雜之邪而為患者,當各審其因,而參以主治之劑,其屬胃氣虛弱者,當以六君子湯為主。 人參(氣虛者,多用之),黃耆(炒,各二錢),白朮(炒)陳皮,當歸,熟地黃(自制),芍藥(酒炒),茯苓(各一錢半) 上水煎服。 散毒飲子,治癰疽初覺,腫結未成可以消。
- 簡要記載了「散毒飲子」的功效:治癰疽初覺,腫結未成可以消。
- 提到“托里散”治瘡瘍因氣血虛,不能起發、腐潰、收斂,及惡寒發熱者,以及提到“六君子湯”。
4. 《雜病源流犀燭》| 沈金鰲
止痛神功散〔潰後痛〕,大黃(三錢),沒藥(五錢),甘草節(四錢),綠豆粉,蘇木,乳香(各二錢),每末一錢,白湯下。 散毒飲子,〔騎馬墜〕,黃耆(二兩),炙草,天羅,山藥,鬼繫腰石上者用木上者不用各五錢,每末三錢,水煎七分,入酒三杯,再煎三沸,去渣服。 勝金丹,〔取汗〕,制白砒,麝香(各五分),蟾酥(一錢),雄黃,辰砂,乳香,沒藥,血竭(各錢半),全蠍,天龍(去頭足炙),穿山甲(炙各三錢),炒姜蠶(五錢),每末三錢,砂糖調蔥頭酒下。
- 再次提到「散毒飲子」用於治療「騎馬墜」,並給出了該方劑的詳細組成和劑量,並強調了鬼繫腰的生長環境。
- 提到“止痛神功散”用於潰後痛,“勝金丹”用於取汗。
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以上內容,可以總結出「散毒飲子」的主要功效為:消散初起的癰疽腫結,特別是用於治療「騎馬墜」。
治療原理分析
從方劑組成來看:
- 黃耆:補氣固表,托毒生肌,是方中的主藥。黃耆能夠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氣血運行,幫助托毒外出,防止癰疽內陷。
- 甘草:調和諸藥,解毒消炎。甘草可以緩解黃耆的燥性,並增強其解毒作用。
- 天羅、山藥:這兩味藥具有清熱解毒、健脾益胃的作用,有助於消散腫結,增強機體正氣。
- 鬼繫腰(絡石藤):根據文中所述,此藥生於陰濕石岸,推測其性味偏寒涼,具有清熱解毒、活血通絡的作用,對於消散癰疽腫結有重要作用。
- 加酒煎煮:酒能行氣活血,引藥上行,增強藥效,有助於消散局部瘀滯。
綜合來看,「散毒飲子」的治療原理是以補氣托毒為主,兼以清熱解毒、活血通絡,從而達到消散初起癰疽腫結的目的。 該方劑注重扶正祛邪,與當時一味宣熱拔毒的治療方法形成對比,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
總結:「散毒飲子」主要用於治療癰疽初起,腫結未成,尤其是「騎馬墜」。其治療原理是通過補氣托毒、清熱解毒、活血通絡,達到消散腫結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黃耆2兩,甘草(炙)1兩,天羅(生)1兩,山藥(炒)1兩,鬼腰帶葉半兩(生竹籬陰濕石岸,絡石而生者好,絡木者無用。其藤柔細,兩葉相對,形生三角)。
上為粗末。
每服3錢,水1盞,煎至7分,入酒3盞,同煎1-2沸,去滓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緩解癰疽腫痛的作用,但不能代替抗生素治療。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散毒飲子, 出處:《準繩·瘍醫》卷一。 組成:黃耆2兩,甘草(炙)1兩,天羅(生)1兩,山藥(炒)1兩,鬼腰帶葉半兩(生竹籬陰濕石岸,絡石而生者好,絡木者無用。其藤柔細,兩葉相對,形生三角)。 主治:癰疽初覺,腫結未成。騙馬墜。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