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溫腸開閉湯中包含巴戟天,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溫腎陽,助脾陽:巴戟天性溫,味甘,入腎、脾經,具有溫腎陽、助脾陽之功效。溫腸開閉湯旨在溫補脾腎,用巴戟天可溫煦脾腎陽氣,促進腸胃蠕動,改善消化吸收功能,進而緩解腹痛、腹瀉等症狀。
- 補腎陽,固精止瀉:巴戟天還能補腎陽,固精止瀉。對於脾腎陽虛,元氣不足,導致腸胃虛寒、腹瀉者,巴戟天可溫補腎陽,固攝精氣,從而起到止瀉的作用。
溫腸開閉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燥濕:白朮性溫,味甘苦,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溫腸開閉湯主治脾胃虛寒、寒濕內阻導致的腸胃不適,白朮能補脾胃之氣,燥濕化痰,促進腸胃功能恢復。
- 固護脾陽:白朮能固護脾陽,防止脾陽虛弱導致的寒濕內侵。溫腸開閉湯中加入白朮,有助於固護脾陽,防止寒邪再次入侵,使治療效果更持久。
綜上所述,白朮在溫腸開閉湯中扮演著健脾燥濕、固護脾陽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緩解寒濕內阻引起的腸胃不適。
溫腸開閉湯中加入山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腎固精: 山茱萸味酸澀,性溫,入肝腎經,具有溫腎固精、止汗縮尿之效。溫腸開閉湯用於治療脾腎陽虛、寒濕下注所致的腸鳴腹痛、泄瀉等症,山茱萸可溫補腎陽,固攝精氣,防止腎陽不固而導致的腸道功能失調。
- 斂腸止瀉: 山茱萸具有收斂作用,可斂腸止瀉。溫腸開閉湯中加入山茱萸,可以加強止瀉效果,幫助緩解腹瀉症狀,促進腸道功能恢復正常。
溫腸開閉湯中包含附子,主要是因為附子性溫熱,具有回陽救逆、溫補脾腎、散寒止痛的功效。
方劑中使用附子,主要針對以下原因:
- 寒邪內侵: 溫腸開閉湯主要治療寒邪內侵導致的腸胃冷痛、腹痛泄瀉等症狀,而附子溫熱之性可驅散寒邪,溫暖腸胃,緩解腹痛。
- 脾腎陽虛: 附子能溫補脾腎陽氣,對於脾腎陽虛導致的腹痛、泄瀉、畏寒肢冷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附子作為溫腸開閉湯中的重要藥物,在驅散寒邪、溫補脾腎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溫腸開閉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大便閉結,小腹作痛,胸中嗳氣,畏寒畏冷,喜飲熱湯」,其病機核心為脾腎陽虛,腸道寒凝。
- 大便閉結:因陽氣不足,腸道推動無力,寒凝氣滯,糟粕停留,非熱結實證可比。
- 小腹作痛:寒主收引,陽虛寒凝於下焦,氣血不通則痛,屬虛寒性疼痛。
- 畏寒喜溫:陽虛不能溫煦肢體,故惡寒而喜熱飲。
- 胸中嗳氣:寒邪滯膈,脾陽不振,氣機升降失常,濁陰上逆所致。
此證屬**「冷秘」**範疇,與陽明腑實之熱結截然不同,當以溫補脾腎、散寒通閉為治。
二、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巴戟天(一兩)
- 藥性:甘辛微溫,歸腎經。
- 作用:溫補腎陽,兼能散寒。腎陽得充,則下焦氣化復常,腸道傳導有動力之源。
白朮(一兩)
- 藥性:甘苦溫,歸脾經。
- 作用:健脾益氣,燥濕助運。脾主升清,脾健則津液布散,腸道得潤;氣足則推動有力,輔助通便。
山茱萸(五錢)
- 藥性:酸澀微溫,歸肝腎經。
- 作用:補肝腎、固精氣,防溫燥藥耗散真陰。其酸收之性,可斂浮陽,避免附子、巴戟天溫散太過。
附子(二錢)
- 藥性:辛甘大熱,歸心腎脾經。
- 作用:溫補命門之火,散寒通滯。大熱之性直祛沉寒,助腸道氣機通行。
三、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溫補脾腎為主:
- 巴戟天、附子相配,峻補腎陽,破陰寒凝滯;白朮健脾,從中焦助運化。腎陽(命門火)為脾胃運化之根,脾腎同治,標本兼顧。
潤燥相兼:
- 白朮健脾生津,緩解陽虛津虧之燥;山茱萸斂陰固精,制約溫藥之燥性,防傷陰液。
「開閉」機理:
- 非攻下瀉實,而是通過溫陽散寒,恢復腸道蠕動功能。陽氣通行,則寒凝自散,糟粕得下。
總結:此方以溫補脾腎之陽為本,佐以固護陰液,針對陽虛寒凝之便秘,體現「治病求本」原則。
傳統服藥法
巴天戟1兩,白朮1兩,山茱萸5錢,附子2錢。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使用。
- 有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患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溫腸開閉湯, 出處:《辨證錄》卷九。 組成:巴天戟1兩,白朮1兩,山茱萸5錢,附子2錢。 主治:大便閉結,小腹作痛,胸中暖氣,畏寒畏冷,喜飲熱湯。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