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逐屍飲方劑中包含人參,看似矛盾,實則有其深意。
其一,逐屍飲以驅除屍毒、止血固脫為目的,而人參性甘溫,具有補氣固脫之效。當人體因失血過多、元氣耗損時,人參能補益正氣,提高機體抵抗力,抵禦毒邪侵襲。
其二,人參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驅除屍毒,加速傷口癒合。此外,人參還能提高免疫力,增強機體抵抗能力,減輕毒邪對機體的傷害。
因此,人參在逐屍飲中,不僅能補益元氣,更能促進血液循環、驅除屍毒,起到重要作用。
逐屍飲方中包含白朮,主要原因有二:
一、健脾益氣,固護正氣:白朮性溫味甘,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固表等功效。逐屍飲為治療瘟疫、瘴氣等疾病的方劑,病邪侵襲人體,往往耗傷脾氣,導致正氣不足。白朮可補脾益氣,增強機體抵抗力,使正氣充足,抵抗病邪侵襲。
二、燥濕化痰,消腫止痛:白朮還有燥濕化痰的作用,瘟疫、瘴氣等疾病常伴有濕邪阻滯,導致痰濁內阻,氣機不利。白朮可燥濕化痰,使痰濁消散,氣機通暢,有助於疾病的緩解。同時,白朮也具有一定的消腫止痛作用,可以緩解病邪侵襲造成的疼痛和腫脹。
逐屍飲方劑中包含山茱萸,主要基於其收斂固澀的功效。
山茱萸性溫,味酸澀,入肝腎經,具有補肝腎、固精縮尿、止汗等作用。在逐屍飲中,山茱萸主要用於固澀止瀉,防止因脾虛泄瀉而導致的屍體腐敗加速。同時,山茱萸亦可補益肝腎,提高機體抵抗力,有助於屍體保存。
因此,山茱萸在逐屍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僅能夠起到收斂固澀的效果,更能增強機體抵抗力,延緩屍體腐敗速度。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逐屍飲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傳屍痨」,即古代所稱的勞瘵、癆病(類似現代肺結核或慢性消耗性疾病),因「屍蟲」感染所致。古人認為此類疾病具有傳染性,由體內寄生蟲或瘵蟲侵蝕臟腑,導致虛弱、咳血、潮熱、形體消瘦等症狀。方名「逐屍」即寓意驅逐屍蟲、扶正祛邪。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人參(3分)
- 大補元氣,益脾肺,固脫生津。
- 針對「傳屍痾」久病耗氣的特點,用以匡扶正氣,增強抗病能力,避免蟲邪進一步損傷臟腑。
白朮(2錢)
- 健脾益氣,燥濕利水。
- 與人參協同強化脾胃功能,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脾胃健運則氣血生化有源,可抵禦外邪。
山茱萸(5錢,重用)
- 補肝腎,澀精固脫。
- 傳屍痨後期常累及肝腎,出現陰虛內熱、盜汗遺精等症。山茱萸滋養肝腎,收斂元氣,防止精血過度耗散。
鰻魚骨(燒灰,1錢)
- 傳統用於驅蟲、消癥。
- 鰻魚骨燒灰後取其燥烈之性,可能有殺蟲(屍蟲)或消除體內積滯的作用,為方中直接「逐屍」的關鍵藥。
三、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以「攻補兼施」為核心:
- 補虛:人參、白朮補氣健脾,山茱萸固本培元,三者協調五臟,增強正氣。
- 驅邪:鰻魚骨針對「屍蟲」直接發揮驅逐或抑制效果,配合補益藥防止攻伐傷正。
整體思路:透過扶助正氣(補脾肺、益肝腎),使身體有能力對抗病邪;同時加入驅蟲藥標本兼治,避免單純祛邪導致體虛不支。重用地山茱萸,反映對肝腎陰虛的側重,符合勞瘵後期的病機特點。
四、附註
此方劑量中,山茱萸獨重(5錢),凸顯滋養肝腎的重要性,而鰻魚骨用量輕(1錢),可能因蟲藥性烈需顧及脾胃。整體體現古人治療慢性虛損性疾病時「重調補、慎攻伐」的智慧。
傳統服藥法
人參3分,白朮2錢,山茱萸5錢,鰻魚骨(燒灰)1錢。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同名稱方劑
逐屍飲, 出處:《辨證錄》卷八。 組成:人參3分,白朮2錢,山茱萸5錢,鳗魚骨(燒灰)1錢。 主治:人有感染屍蟲,遂至釀成傳屍癆。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