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燻脾湯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益脾腎,養血止血:熟地黃性溫味甘,入肝腎經,具有補血滋陰、填精益髓、養血止血的功效。脾腎爲後天之本,脾主運化,腎主藏精,二者相互依存。燻脾湯用於治療脾虛血虧、氣血不足引起的諸症,熟地黃可補益脾腎之精血,增強脾胃功能,改善氣血虧虛。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燻脾湯方中其他藥物如黨參、白朮、茯苓等,偏於健脾益氣,而熟地黃則偏於滋陰補血。二者相配,既可補脾益氣,又可滋陰養血,陰陽互補,更能增強療效。
燻脾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其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針對脾虛濕困的病症具有顯著的治療作用。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能補脾益氣,燥濕利水,健運脾陽,使脾胃運化功能恢復正常,改善濕困脾虛所致的腹脹、腹瀉、食少、倦怠等症狀。
此外,白朮還能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如與茯苓、蒼朮等藥物合用,更能增強健脾利濕之效,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燻脾湯中加入山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益脾腎: 山茱萸味酸澀性溫,入肝腎經,具有補肝腎、固精縮尿、止汗等功效。脾腎爲後天之本,與消化吸收、水液代謝密切相關,脾虛腎虛可導致腹瀉、尿頻、腰膝痠軟等症狀。山茱萸補益脾腎,可改善這些症狀。
- 收斂固澀: 山茱萸具有收斂固澀之效,可用於治療脾腎虛弱導致的泄瀉、帶下、遺精等病症。燻脾湯常用於脾腎虛寒、脾不健運所致的腹瀉、消化不良等症狀,而山茱萸的收斂固澀作用可加強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緩解腹瀉症狀。
燻脾湯中加入補骨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腎健脾: 補骨脂性溫,味辛,入腎、脾經,具有溫腎陽、補脾陽之功效。對於脾腎陽虛所致的脘腹冷痛、食少便溏、腰膝酸冷等症,補骨脂可起到溫補脾腎,改善消化功能的作用。
- 溫陽止瀉: 補骨脂還有溫陽止瀉之功效,對於脾腎陽虛所致的泄瀉,可溫陽固澀,止瀉止痛。在燻脾湯中與其他藥物配合,可增強溫陽健脾、固澀止瀉的效果。
燻脾湯中加入杜仲,主要是針對其補腎壯腰、益氣固精的功效。
杜仲味甘,性溫,入肝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益氣固精之效。脾與腎相互依存,脾主運化,腎主生殖,二者共同維持人體的正常運作。
若脾虛腎虧,則會導致氣血不足、腰膝酸軟、精氣虧虛等症狀。杜仲能補腎壯腰,益氣固精,有助於改善脾腎虛弱,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燻脾湯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助脾運化: 附子性熱,味辛,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脾喜燥惡濕,若脾陽不足,易受寒邪侵襲,導致脾胃虛寒,運化失職。附子溫陽散寒,可溫煦脾陽,促進脾胃功能恢復,改善脾虛寒症狀。
2. 協同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燻脾湯中多含其他寒涼藥物,如蒼朮、厚朴等,用於燥濕化痰,利水消腫。附子的溫陽之性可與這些寒涼藥物相互配伍,避免寒涼藥物過度損傷脾陽,同時也能提升藥物的溫散效果,達到更好的療效。
主治功效
燻脾湯主治功效分析
陳士鐸《辨證錄》中記載燻脾湯可用於治療「腎虛中滿,飲食知味,多食則飽悶不消」之症。此方劑組成精妙,通過滋補肝腎、健脾燥濕,從根本上解決患者飽悶不消的病機。讓我們從方中各藥的功效入手,深入分析其治療原理。
方中藥物功效及作用機理:
熟地黃 (五錢): 滋陰補腎,益精填髓。熟地黃為滋陰上品,能補益腎陰,從根本上改善腎虛之本。腎為先天之本,腎虛則脾胃運化功能受損,故以熟地黃滋補腎陰,為治療之根本。
白朮 (五錢): 健脾益氣,燥濕利水。脾為後天之本,運化水谷精微,脾虛則水濕停聚,影響胃腸功能,導致飽悶不消。白朮健脾益氣,燥濕利水,能改善脾胃運化功能,排除水濕,從而緩解飽悶之感。
山茱萸 (四錢): 補肝腎,固精止瀉。山茱萸與熟地黃同為滋補肝腎之要藥,共同增強腎陰,協同熟地黃更好地改善腎虛狀態。
破故紙 (一錢): 古方中使用破故紙,與現代常用方劑略有不同。破故紙性溫,具有溫腎壯陽、祛寒止痛的作用,其溫補作用可協同附子,溫煦脾腎,有助於改善脾胃陽虛的狀態,促進消化吸收。
杜仲 (三錢): 補肝腎,強筋骨,安胎。杜仲具有補肝腎、強筋骨的功效,能進一步鞏固肝腎陰陽的平衡,並提升整體的臟腑功能。
附子 (五分): 回陽救逆,散寒止痛。附子為溫陽之劑,用量雖少,卻能溫煦脾腎陽氣,溫陽化氣,促進脾胃運化,改善因陽虛導致的消化不良,進一步緩解飽悶之症。
治療原理:
此方治則為溫腎健脾,益氣化濕。方中以熟地黃、山茱萸滋補肝腎陰虛,白朮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杜仲補肝腎,強筋骨,協同作用,使肝腎陰陽平衡,脾胃功能恢復正常。附子與破故紙溫陽化氣,溫煦脾腎,促進脾胃運化,從而解決了因腎虛脾虛導致的飲食知味、多食飽悶不消的症狀。
總結:
燻脾湯通過滋陰補腎、健脾益氣、溫陽化濕的策略,綜合調理肝腎脾胃,從根本上解決腎虛導致的脾胃運化失常問題。 陳士鐸以二劑而飽悶除,十劑全愈的臨牀經驗佐證了此方的療效顯著,其治療原理精確而有效。 值得注意的是,方劑的用藥及劑量需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進行調整。
傳統服藥法
熟地5錢,白朮5錢,山茱萸4錢,破故紙1錢,杜仲3錢,附子5分。
補火生土,補水生火。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熏脾湯, 出處:《辨證錄》卷五。 組成:熟地5錢,白朮5錢,山茱萸4錢,破故紙1錢,杜仲3錢,附子5分。 主治:補火生土,補水生火。主治:腎虛中滿,飲食知味,多食則飽悶不消。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