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虛利腰湯

BU XU LI YAO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辨證錄》卷二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3

熱/寒比例

極熱 (7.67)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4%
肝經 18%
心經 16%
胃經 14%
脾經 14%
肺經 5%
心包經 5%
腎經
肝經
心經
胃經
脾經
肺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補虛利腰湯中包含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滋陰補腎: 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益精填髓的功效。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腰為腎之府,腰膝酸軟、精血不足、頭昏目眩等症狀多與腎虛有關。熟地黃能滋補腎陰,改善腎虛導致的腰膝酸軟、頭昏目眩等症狀,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2. 溫陽助陽: 熟地黃經過炮製後,藥性變得溫和,能溫陽助陽,補益腎陽,改善腎陽虛導致的腰膝冷痛、畏寒肢冷等症狀。

補虛利腰湯中加入杜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腎強腰:杜仲性溫,味甘苦,入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安胎的作用。對於腰膝痠軟、腰痛、腎虛引起的諸症,有明顯的改善作用。
  2. 利水消腫:杜仲亦具有利水消腫之效,可幫助改善水腫、腰部積水等問題,配合其他藥材,達到補虛利腰的功效。

因此,杜仲在補虛利腰湯中,起到補腎強腰、利水消腫的雙重作用,有助於改善腰部虛弱、疼痛等問題。

補虛利腰湯中加入補骨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腎壯陽,溫腎助陽: 補骨脂性溫,味辛,入腎經,具有溫腎壯陽、補益精血之效。對於腎虛陽痿、腰膝痠軟、肢體乏力等症狀,可起到溫補腎陽,改善陽虛表現的作用。
  2. 溫腎散寒,利腰止痛: 補骨脂還具備溫腎散寒、祛風除濕之效。對於腎虛寒邪客腰、腰痛、腰膝冷痛、小便不利等症,可起到溫腎散寒、祛風止痛、利尿通淋的作用。

因此,補骨脂在補虛利腰湯中,可起到溫腎壯陽、補益精血,以及溫腎散寒、利腰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改善腎虛所致的腰痛、乏力等症狀。

補虛利腰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補中益氣: 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的功效。腰痛虛弱常伴有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白朮可以健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能力,使氣血生化充足,從而改善腰痛症狀。
  2. 利水滲濕,祛除腰部濕氣: 腰痛常與溼邪有關,白朮能利水滲溼,去除腰部溼氣,緩解腰痛不適。

主治功效


補虛利腰湯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陳士鐸《辨證奇聞》及《辨證錄》記載,補虛利腰湯主治「動則腰痛,自覺其中空虛無著」之症,此乃腎虛腰痛之表現。 陳氏認為此種腰痛非一般痛症,並非火邪所致,而是腎虛所引起。

治療原理:

陳士鐸精闢地闡述了腎虛腰痛的病機,並非單純的腎虛,而是腎臟水火失衡所造成。他指出:「經謂諸痛皆屬於火,獨腎虛腰痛非火也。惟其無火,所以痛耳。」 這說明腎虛腰痛並非因「火」過盛,而是腎陽不足,缺乏溫煦之氣,故而疼痛。 然而,他更進一步指出「火非水不生,若徒補火而不補水,所謂無陰不能生陽,而痛不可遽止」,強調腎陽的生成需要腎陰的滋養,單純補火而不顧及腎陰,則治標不治本,難以奏效。

因此,補虛利腰湯的治療原理在於滋補腎陰,溫煦腎陽,達到水火既濟之效。方中藥物各司其職:

  • 熟地黃: 為君藥,具有滋陰補腎、益精填髓的功效,重點在於補益腎陰,為腎陽提供生髮的基礎。

  • 杜仲: 為臣藥,補肝腎,強筋骨,不僅能補益腎氣,更能強健腰部筋骨,從根本上改善腰痛症狀。

  • 補骨脂: 為佐藥,補腎固精,壯陽止瀉,溫補腎陽,配合熟地黃,達到陰陽調和的目的。

  • 白朮: 為佐藥,《辨證奇聞》方中使用,健脾燥濕,和胃安胎。此處可能意在健脾益氣,脾腎相佐,更好地吸收藥物,使藥力充分發揮。

《辨證錄》中,陳氏又提出以山茱萸替代補骨脂的方劑,山茱萸同樣具有補益肝腎的功效,也更偏向於滋陰,與熟地黃共同滋補腎陰,達到水火調和。這兩種不同的配伍,也顯示了陳氏對於腎虛腰痛治療的靈活應變。

總而言之,補虛利腰湯通過滋補腎陰、溫煦腎陽,從而達到水火既濟、腎氣充盈,最終緩解腎虛引起的腰痛。 方中藥物的搭配,體現了陳士鐸辨證論治的精髓,以及對於陰陽平衡觀唸的深刻理解。 其治療策略並非單純的補腎,而是著重於調節腎臟水火之間的平衡,使腎臟功能恢復正常,從而達到治癒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熟地1兩,杜仲5錢,破故紙1錢,白朮5錢。
水煎服。連服4劑自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補虛利腰湯是一道中醫方劑,需要在醫師的指導下使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老年人以及有其他疾病的患者,不宜使用本方。

相關疾病


腰骶痛前列腺炎慢性腎衰竭腎絲球腎炎腹瀉

相同名稱方劑


補虛利腰湯, 出處:《辨證錄》卷二。 組成:熟地1兩,杜仲5錢,破故紙1錢,白朮5錢。 主治:腎虛腰痛,動則腰痛,自覺其中空虛無著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