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定悸飲中包含茯苓,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寧心安神:茯苓性平味甘,入心、脾經,具有健脾益氣、寧心安神之效。心悸多因心脾兩虛,神氣不足所致,茯苓能補益心脾,使心氣充足,神志安定,從而達到寧心安神,緩解心悸的作用。
- 利水滲濕:茯苓具有利水滲濕之功,能去除體內濕邪,使心氣通暢,心神安定。心悸也可能因體內濕氣過重,阻礙心氣運化而引起,茯苓能利水滲濕,使心氣通暢,從而改善心悸症狀。
定悸飲中包含桂枝,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通心陽,化解寒凝: 定悸飲主要用於治療心悸、心慌、胸悶等症,多因心陽不足,寒凝心脈所致。桂枝性溫,味辛,入心經,具有溫通心陽、散寒止痛的功效,可溫煦心陽,驅散心脈寒凝,改善心悸症狀。
- 調和營衛,促進氣血流通: 桂枝具有調和營衛、疏通經絡的作用,可使氣血運行通暢,改善心血不足,進而減輕心悸症狀。
綜上所述,桂枝在定悸飲中可溫通心陽,化解寒凝,同時又可調和營衛,促進氣血流通,是治療心悸的重要藥材。
定悸飲中加入白朮,主要是為了其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的功效。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能健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從而減少水濕停滯所致的心悸。另一方面,白朮還能利水滲濕,有助於消除體內多餘的水分,改善心悸伴隨的浮腫等症狀。
因此,白朮在定悸飲中起到補益脾胃,化濕利水的作用,有助於整體改善心悸症狀。
定悸飲中包含牡蠣,主要基於其鎮心安神、平肝潛陽的功效。
牡蠣味鹹寒,入肝、腎經,具有重鎮安神之效,能平息心悸、失眠等症狀。同時,牡蠣亦能平肝潛陽,對於肝陽上亢導致的心悸、頭暈、煩躁等症狀也具有一定療效。
因此,在定悸飲中加入牡蠣,可以起到鎮心安神、平肝潛陽的作用,幫助改善心悸、失眠等症狀,使心神安定,達到治療目的。
定悸飲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其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的功效,針對心悸的原因進行治療。
- 溫中散寒:心悸常因心陽不足、寒氣內侵所致,吳茱萸性溫,可溫暖心陽,驅散寒邪,改善心氣虛寒所致的心悸症狀。
- 降逆止嘔:心悸亦可因脾胃虛弱,氣機逆亂,上逆心胸所致,吳茱萸能降逆止嘔,調節脾胃功能,緩解氣機逆亂,進而改善心悸。
因此,定悸飲中加入吳茱萸,旨在溫陽散寒、降逆止嘔,從根源上解決心悸病因,達到治療目的。
定悸飲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之功效。定悸飲中其他藥材可能偏寒涼或偏燥熱,甘草能起到中和作用,避免藥性過於偏頗,使藥效更平和穩定。
- 增強療效:甘草本身具有益氣補脾、緩解心悸、安神定志等作用。與定悸飲中的其他藥材配合使用,可以增強其整體療效,使心悸症狀得到更有效的緩解。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定悸飲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奔豚:
奔豚為中醫病名,指患者自覺氣從少腹上衝至心胸、喉咽,如小豬奔突之狀,伴隨心悸、驚恐、胸悶,甚則呼吸困難。此症多因肝鬱化火、陽虛寒飲上逆,或驚恐傷腎導致衝氣上衝而成。定悸飲主調和肝脾、溫陽化飲、降逆平衝,針對「寒飲上逆」或「肝鬱衝氣」型奔豚。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李根皮(君藥)
- 作用:為傳統降逆氣、止奔豚要藥,《傷寒論》奔豚湯即用之。其性苦寒,能清肝熱、降衝逆,尤善平息下焦上衝之氣。
- 搭配生薑:生薑辛溫,助李根皮散寒止嘔,制其苦寒之性,共奏降逆之效。
2. 桂枝、茯苓、白朮(臣藥)
- 桂枝:溫通心陽、平衝降逆,與茯苓配伍可化氣行水,針對寒飲上衝。
- 茯苓:健脾利水,寧心安神,導水濕下行。
- 白朮:健脾燥濕,與茯苓協同加強脾運,斷水飲生成之源。
此三藥組合源自《傷寒論》苓桂朮甘湯,主治「水氣凌心」之悸動。
3. 牡蠣、吳茱萸(佐藥)
- 牡蠣:重鎮潛陽,收斂浮越之氣,安定心神,防肝陽上亢。
- 吳茱萸:溫肝散寒、疏肝下氣,與桂枝共解陰寒之邪上逆,適用於肝寒衝氣。
4. 甘草(使藥)
- 調和諸藥,補中益氣,緩急止悸。
三、整體治療機理
標本兼治:
- 治標:李根皮直接降逆,牡蠣鎮潛,急則平息奔豚之衝氣。
- 治本:桂枝、白朮、茯苓溫陽健脾,從根本消除水飲內停;吳茱萸暖肝,防肝鬱寒飲再生。
臟腑調和:
- 肝脾同調:吳茱萸疏肝,苓朮健脾,解木鬱剋土(肝鬱犯脾)之病理循環。
- 心腎相交:桂枝助心陽,牡蠣潛腎氣,使水火相濟,心悸自平。
此方融合「降逆、溫陽、健脾、鎮潛」四法,結構嚴謹,契合奔豚「寒、飲、逆」之核心病機。
傳統服藥法
李根皮1錢2分,茯苓1錢,桂枝1錢,白朮1錢,牡蠣1錢,吳茱萸5分,甘草少許。
加生薑,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溫補作用,陰虛火旺者不宜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定悸飲, 出處:《觀聚方要補》卷五。 組成:李根皮1錢2分,茯苓1錢,桂枝1錢,白朮1錢,牡蠣1錢,吳茱萸5分,甘草少許。 主治:奔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