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寶散

百寶散

BAI BAO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極熱 (17.00)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26%
肺經 26%
心經 15%
肝經 15%
脾經 15%
大腸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百寶散中加入皁莢,主要是利用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皁莢味苦性寒,具有較強的抗菌消炎作用,可有效抑制細菌和病毒的生長繁殖,並能促進傷口癒合。

此外,皁莢還具有潤腸通便的作用,可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泄體內毒素,進而減輕炎症反應。因此,百寶散中加入皁莢,可增強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百寶散中加入麝香,主要源於其以下兩點特性:

  1. 開竅醒神: 麝香性溫,味辛,入心、脾、腎經,具有開竅醒神之效。對於神志不清、昏迷不醒等症狀,麝香能起到提神醒腦的作用,輔助其他藥物發揮療效。
  2. 活血化瘀: 麝香氣味芳香,能通經活絡,活血化瘀,對於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因此,百寶散中加入麝香,既可起到開竅醒神的作用,又可促進氣血流通,達到治療多種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百寶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百寶散》載方主治「牡痔」,即外痔或痔瘡腫痛屬實證者。古醫籍中,「牡痔」多指痔核突出、腫痛出血之症,其病機常與風熱濕毒蘊結下焦、氣血瘀滯有關。此方以局部消腫、散結止痛為核心,結合「嚼百寶丸」加強通絡之效,體現「急則治標」的治療思路。

組成邏輯及治療原理

  1. 皂莢(燒灰)

    • 傳統功效:祛痰開竅、散結消腫,燒灰後取其炭性,增強收斂止血之力,兼能解毒。
    • 推敲作用:痔瘡腫痛多伴局部氣血瘀滯,皂莢灰能緩解黏膜充血,減少滲血,其辛散之性或有助於疏通結滯。
  2. 麝香

    • 傳統功效:活血散結、通絡止痛,古方多用於瘡疽腫毒。
    • 推敲作用:少量麝香配伍皂莢灰,可引藥直達病所,促進局部氣血運行,緩解痔核瘀阻疼痛。
  3. 皂莢刺針(生用)

    • 傳統功效:搜風拔毒、托膿外出,生用其性銳利,專攻頑結。
    • 推敲作用:針對痔瘡腫硬未潰者,皂角刺能透達病竈,消散濕熱瘀毒,與皂莢灰一收一散,共奏消腫之效。

配伍特點

  • 灰散與生藥並用:皂莢灰收斂止血,佐以生皂角刺活血透散,形成「斂而不滯,散而不耗」的動態平衡。
  • 內服結合外用意象:煎湯內服發揮全身作用,而「嚼丸送散」之法,可能透過口腔黏膜快速吸收(如麝香),加強藥效直達下焦。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針對「濕熱瘀結」型牡痔,透過皂莢灰止血斡瘡、皂角刺通絡散結、麝香活血開竅,體現「通因通用」之法。尤其痔瘡劇痛時,以散劑急投,或能緩解氣血壅滯之急,配合丸劑增強通下之力。然方中皂莢與麝香均屬辛竄之品,推測適用於體實邪盛者,虛證慎之。

傳統服藥法


皂莢(不蚛者4挺燒灰,去皂子不用,研為末,八麝香半錢同研),皂莢刺針(生杵為末)。
取皂莢末1錢匕,入皂莢刺針末半錢匕,以水1盞,同煎至7分,放溫服。發痛時嚼百寶丸1丸,以此散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百寶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一。 組成:皂莢(不蚛者4挺燒灰,去皂子不用,研爲末,八麝香半錢同研)、皂莢刺針(生杵爲末)。 主治:牡痔。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