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防己丸

漢防己丸

HAN FANG J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惠》卷六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17

熱/寒比例

偏熱 (1.12)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3%
肝經 16%
脾經 12%
腎經 12%
膀胱經 10%
心經 9%
胃經 9%
大腸經 6%
肺經
肝經
脾經
腎經
膀胱經
心經
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漢防己丸中含有防己,主要原因有二:

  1. 祛風除濕,利水消腫:防己味苦寒,入膀胱、腎經,具有祛風除濕、利水消腫的功效,可有效治療風濕痺痛、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
  2. 配伍增效:防己與方劑中其他藥物如秦艽、威靈仙等,共同作用,協同增效,更能發揮祛風除濕、利水消腫、止痛的功效。

因此,漢防己丸中含有防己,是藥物配伍的精髓所在,可有效治療風濕痺痛、水腫等疾病。

漢防己丸中加入乾薑,主要是為了:

  1. 溫脾散寒:防己性寒,容易傷脾陽,而乾薑性溫,可溫脾散寒,避免防己寒性過重,損傷脾胃功能。
  2. 助陽化氣:乾薑能促進氣血運行,幫助防己利水消腫,改善水腫現象。

因此,漢防己丸中加入乾薑,是為了平衡藥性,使藥效更全面,避免寒性過重,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漢防己丸中加入葶藶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消腫: 葶藶子性寒,味辛,入肺、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通便瀉下的功效。漢防己丸以祛風止痛、利水消腫為主,葶藶子的加入可增強其利水消腫的效果,尤其對於水腫伴有便祕者,更能發揮其協同作用。
  2. 行氣通絡: 葶藶子除了利水消腫外,還具有一定的行氣通絡作用。漢防己丸中,防己、秦艽等藥物也能起到行氣通絡的作用,葶藶子的加入,可以協同其他藥物,促進氣血運行,進一步緩解疼痛。

漢防己丸中加入皁莢,主要有兩個原因:

  1. 增強利水消腫功效: 皁莢味苦甘,性寒,具有利水消腫、通便排毒的功效。與漢防己、防己等藥材配伍,可增強其利水消腫之效,尤其適用於水腫、臌脹等病症。
  2. 引藥入脾胃: 皁莢味甘,可引藥入脾胃,有助於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與其他藥材配合使用,可以更有效地治療水濕停留、脾胃濕困等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漢防己丸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主治:肺氣喘急,坐卧不得。
功效:此方主要針對「肺氣壅塞、痰飲阻滯」所致的喘急。患者表現為呼吸急促、難以平臥,多因痰濕或水飲停聚於肺,導致肺氣宣降失常。古代醫家視此為「痰喘」或「飲咳」範疇,病機與痰飲上逆、肺氣不降密切相關。


方劑組成與邏輯推理

  1. 漢防己(君藥)

    • 功效:利水消腫、祛風除濕。
    • 治療原理:防己性寒,走肺、膀胱經,能宣通肺氣、導水濕下行,緩解肺中水飲停滯所致的喘滿。《本草經疏》言其「主風水腫脹,散痰飲積聚」。
  2. 甜葶藶(臣藥)

    • 功效:瀉肺平喘、利水消腫。
    • 治療原理:葶藶子苦辛大寒,專瀉肺中水飲痰涎,尤宜於「痰水壅肺」之實喘。《神農本草經》載其「主癥瘕積聚結氣,逐水」。炒後減其峻烈之性,專攻痰飲。
  3. 豬牙皂莢(佐藥)

    • 功效:祛痰開竅、散結通壅。
    • 治療原理:皂莢辛咸性溫,具強烈化痰作用,能蕩滌肺中黏稠痰濁。《本草衍義》稱其「通肺及大腸氣,治痰塞喘咳」。塗酥炙後緩其刺激性,兼顧護胃。
  4. 乾薑(使藥)

    • 功效:溫肺化飲、散寒和中。
    • 治療原理:炮乾薑辛熱,既可溫化寒痰水飲,又能佐制防己、葶藶之寒涼,防止過度伐陽,符合「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金匱要略》)的原則。
  5. 棗肉為丸

    • 輔助作用:大棗甘緩補脾,調和諸藥峻烈之性,兼顧護胃生津。
  6. 桑根白皮湯送服

    • 增效原理:桑白皮甘寒瀉肺行水,增強全方降氣平喘之效,與葶藶子相須為用。

方劑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 瀉肺逐水:漢防己、甜葶藶為主,直瀉肺中水飲痰濁,通利氣道。
  • 化痰開閉:豬牙皂莢攻逐頑痰,破除肺絡膠結之痰濕。
  • 溫化調中:乾薑兼顧溫肺散寒,防範寒藥傷陽,並助痰飲消散。
  • 標本兼顧:全方以「瀉實」為主,針對痰飲壅肺之標急;棗肉、炮薑暗含「護本」之意,避免攻伐太過。

此方體現「急則治標」思路,適合痰飲實喘之證,需辨證屬「痰熱」或「寒飲」後加減調劑。

傳統服藥法


漢防己1兩 乾薑半兩(炮裂,銼), 甜葶藶3分(隔紙炒令紫色), 豬牙皂莢1兩(去黑皮,塗酥炙令焦黃,去子)。
上為末。以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0丸,煎桑根白皮湯送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漢防己丸有一定的副作用,如腹瀉、胃痛等。如果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氣喘糖尿病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咳嗽全身性水腫四肢浮腫發脹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漢防己丸, 出處:《聖惠》卷四十六。 組成:漢防己1兩,苦葫蘆子半兩(微炒),澤瀉3分,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甜葶藶1兩(隔紙炒令紫色)。 主治:咳嗽不癒,面目浮腫。

漢防己丸, 出處:《聖惠》卷六。 組成:漢防己1兩,乾薑半兩(炮裂,銼),甜葶藶3分(隔紙炒令紫色),豬牙皂莢1兩(去黑皮,塗酥炙令焦黃,去子)。 主治:肺氣喘急,坐卧不得。

漢防己丸, 出處:《醫方類聚》卷十引《簡要濟眾方》。 組成:漢防己1兩,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瓤,焙),甜葶藶3分(微炒),豬牙皂莢1兩(去黑皮,塗酥炙黃)。 主治:肺氣咳嗽喘促,坐卧不得。

漢防己丸, 出處:《聖惠》卷六。 組成:漢防己1兩,商陸1兩,麻黃1兩(去根節),赤芍藥1兩,桑根白皮1兩半(銼),甜葶藶1兩(隔紙炒令紫色),蛤蚧1對(頭尾全者,塗酥炙微黃),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 主治:肺臟氣壅,面目四肢浮腫,喘促咳嗽,胸膈滿悶煩熱。

漢防己丸, 出處:《聖惠》卷五十三。 組成:漢防己3分,豬苓3分(去黑皮),栝樓根1兩,赤茯苓1兩,桑根白皮1兩半(銼),白朮半兩,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鬱李仁1兩半(湯浸,去皮,微炒),甜葶藶1兩(隔紙炒令紫色)。 主治:消渴。已覺津液耗竭,身體浮氣如水病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