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鴨頭丸
YA TOU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方類聚》卷一二八引《濟生》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寒 (0.33)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鴨頭丸中包含葶藶子,主要是因為其具有宣肺化痰、利水消腫的功效,與方劑主治的咳嗽痰多、胸悶氣喘、水腫等症狀相符。
葶藶子性寒,味辛,入肺、膀胱經,能清肺熱、化痰止咳,並能利水消腫,對於肺熱壅盛、痰濕阻肺、水腫等症狀均有良好療效。在鴨頭丸中,葶藶子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發揮協同增效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鴨頭丸中包含豬苓,主要基於其利水滲濕的功效,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
豬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除濕的功效。鴨頭丸作為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的方劑,以豬苓來利水滲濕,將體內積聚的水分排出體外,達到治療目的。同時,豬苓也能健脾除濕,改善脾胃功能,有助於整體濕邪的去除。因此,豬苓在鴨頭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有助於方劑發揮其療效。
鴨頭丸中加入防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利水消腫: 防己性寒,味苦,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之功。鴨頭丸多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症,防己可助其利水消腫,改善水濕停滯之症狀。
二、祛風止痛: 防己亦有祛風止痛之效,可緩解水腫伴隨的疼痛。鴨頭丸中常配伍其他祛風止痛藥物,防己可增強其療效,使疼痛症狀得以緩解。
總之,防己在鴨頭丸中的加入,不僅能加強利水消腫的效果,更可輔助祛風止痛,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鴨頭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鴨頭丸主治「水腫」,其證候特點為:
- 面赤煩渴:水濕停聚,鬱而化熱,上蒸頭面,故面赤;熱耗津液則煩渴。
- 面目肢體悉腫:水濕泛溢肌表,三焦氣化不利,故周身浮腫。
- 腹脹喘急:水濕壅滯於腹,氣機受阻,肺失宣降而喘滿。
- 小便澀少:膀胱氣化失司,水道不通,濕無出路。
此方針對「陽水實證」,屬濕熱壅盛、水氣停聚之水腫,兼有肺氣閉鬱、水道不利之病機。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甜葶藶(略炒)
- 功效:瀉肺平喘、利水消腫。
- 作用:專瀉肺中水飲痰熱,通調水道以利小便。針對水腫伴喘急,直折肺氣壅實,使水從下焦而泄。
2. 豬苓(去皮)
- 功效:利水滲濕,清熱。
- 作用:與葶藶相配,強化利水之力,其性平偏涼,能疏泄三焦濕熱,通利膀胱,改善小便澀少。
3. 漢防己
- 功效:祛風濕、利水消腫。
- 作用:走表裡、泄濕熱,尤善下行,助葶藶、豬苓導水濕從小便出。兼能緩解肢體浮腫與腹脹。
4. 綠頭鴨血為丸
- 象形取義:鴨性善游,象徵通利水濕;血為陰柔之品,或兼活血通絡之效。
- 載藥特性:可能增強方劑下行利水之力,與木通湯送服呼應,強化水道通調。
5. 木通湯送服
- 輔助作用:木通苦寒,通利九竅血脈、清熱利尿,與主方協同開通上下,導濕熱從小便出。
三、全方配伍邏輯
- 攻逐水濕:葶藶瀉肺行水為君,豬苓、防己為臣佐,分消三焦濕熱。
- 標本兼治:治標以利水消腫,治本以通調肺脾(肺為水之上源,脾主運化)。
- 氣血並調:鴨血或兼活血,防己通絡,暗合「血行水亦行」之理。
四、總結
鴨頭丸以瀉肺利水為核心,通過峻瀉水濕、通調三焦,解決濕熱壅滯之水腫實證。其組方體現「開上竅以通下竅」的思路,符合中醫「提壺揭蓋」之法,亦顯示古方對症、藥、勢的精準配合。
傳統服藥法
甜葶藶(略炒)1兩,豬苓(去皮)1兩,漢防己1兩。
上為細末,綠頭鴨血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70丸,用木通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利水作用,服用後可能會出現尿頻、尿急等症狀。因此,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多喝水,以免出現脫水的情況。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鴨頭丸,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二八引《濟生》。 組成:甜葶藶(略炒)1兩,豬苓(去皮)1兩,漢防己1兩。 主治:水腫。面赤煩渴,面目肢體悉腫,腹脹喘急,小便澀少。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