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治嗽含膏丸]方劑中加入[葶藶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方面功效:
- 宣肺止咳: 葶藶子味辛性寒,入肺經,具有宣肺降氣、行水消腫的功效。對於肺熱壅盛、痰多咳嗽、喘息不利等症,葶藶子可清熱化痰,宣肺止咳,使痰液易於排出,緩解咳嗽症狀。
- 利水消腫: 葶藶子也具有一定利水消腫作用,可用於治療肺熱壅盛導致的痰液積聚,以及痰溼阻肺引起的咳嗽、喘息等。
因此,[治嗽含膏丸]方劑中加入[葶藶子],可有效緩解咳嗽症狀,並起到宣肺止咳、利水消腫的作用。
「治嗽含膏丸」方劑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
「知母」味苦寒,入肺、腎經,能清肺熱、降胃火,並可滋陰潤燥,緩解因肺熱燥咳所致的口乾咽燥、咳嗽痰少等症狀。
咳嗽的病因多樣,若患者屬於肺熱燥咳,則知母可有效清熱解毒,滋陰潤肺,從根本上緩解咳嗽症狀。
川貝母為治嗽含膏丸中不可或缺的藥材,其入肺經,具有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
川貝母性寒,能清肺熱,而咳嗽多因肺熱或燥熱所致,川貝母能清熱降火,緩解肺部炎症,達到止咳的效果。同時,川貝母能化痰散結,將積聚在肺部的痰液排出,使呼吸順暢。
因此,川貝母在治嗽含膏丸中扮演重要角色,能有效緩解咳嗽症狀,使患者迅速恢復健康。
在中藥方劑「柿蒂丁香飲」中,人參的使用是因為其具有大補元氣、生津安神的功效。人參性溫味甘微苦,能夠補益氣血、增強體力,適用於治療氣虛乏力、神疲乏力等問題。與柿蒂、丁香等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人參能夠增強方劑的補氣養陰作用,對改善體質虛弱和提升整體健康非常有益。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治嗽含膏丸 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劑主治「咳嗽」,並以「含膏丸」形式製成,強調「綿裹咽津」的服用法,顯示其作用部位主要集中於咽喉及肺部,適用於咳嗽痰多或痰熱壅肺之證。
二、方劑組成與邏輯推理
葶藶子(炒微焦)
- 性味辛、苦,大寒,歸肺、膀胱經。
- 功效:瀉肺平喘、利水消腫。
- 作用:針對痰濕壅盛或肺氣不降所致的咳嗽氣逆,尤其適用於痰多黏稠、胸悶氣促者。炒焦後可減其寒烈之性,兼顧護胃。
知母、貝母(與巴豆同炒後去巴豆)
- 知母:苦寒,清肺瀉火、滋陰潤燥,針對肺熱或陰虛燥咳。
- 貝母:苦甘微寒,化痰止咳、清熱散結,擅治痰熱咳嗽。
- 炮製邏輯:
- 與巴豆同炒,利用巴豆辛熱峻烈之性,反佐知母、貝母的寒涼,並增強化痰逐飲之效。
- 炒後去巴豆,既取其辛熱之氣以溫化痰涎,又避免其瀉下傷正之弊。
棗肉與砂糖
- 棗肉:甘溫補中,調和葶藶子、知母等苦寒藥性,兼顧護脾胃。
- 砂糖:甘潤生津,助化痰止咳,並改善口感,適合含服。
製法與服法
- 製為「芡實大」丸劑,便於含化。
- 綿裹咽津:使藥物緩釋於咽喉,直接作用於呼吸道,適用於咳嗽頻繁、咽喉不適者。
三、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以「瀉肺化痰、清熱止咳」為核心:
- 葶藶子為君藥,瀉肺中痰水;輔以知母、貝母清熱化痰,佐巴豆炒製增強溫化之力。
- 針對痰熱壅肺或痰濕阻肺之咳嗽,症見痰黃黏稠、胸悶氣促,可能伴隨咽喉乾燥或癢痛。
- 棗肉、砂糖調和藥性,緩和苦寒傷胃之弊,使全方攻邪不傷正。
四、適用證型
綜合推斷,此方適用於:
- 痰熱咳嗽:痰多色黃、黏稠難咯。
- 肺氣壅實:咳嗽氣逆、胸膈滿悶。
- 咽喉不利:因痰阻或熱燥導致的咽乾、癢痛。
此方體現了「苦寒瀉肺」與「甘潤護正」並行的思路,結合炮製與服法,展現古代針對咳嗽的精準用藥邏輯。
傳統服藥法
葶藶(炒微焦)1兩,知母1兩,貝母1兩(為末,2味同巴豆7粒炒,去巴豆不用)。
先將葶藶子搗成膏,次入二味,以棗肉半兩搗勻,入砂糖同糊如芡實大。
每服1丸,甚者3丸,綿裹咽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氣。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治嗽含膏丸, 出處:《嬰童百問》卷十。 組成:葶藶(炒微焦)1兩,知母1兩,貝母1兩(爲末,2味同巴豆7粒炒,去巴豆不用)。 主治:咳嗽。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