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童百問

《嬰童百問》是明代著名醫學家魯伯嗣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譽為中醫兒科的經典之作。此書採用問答形式,條理清晰,內容涵蓋廣泛,從嬰兒初生時的護理,到幼兒常見病症的診斷與治療,處處體現了古人對兒科醫學的深入研究和豐富實踐經驗。本書不僅總結了前人的醫學理論,也融入了作者的獨到見解,對後世中醫兒科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本書開篇即透過多篇序言,闡述了其編纂的緣由與價值。序文中提到此書可能源自魯伯嗣的學說,也匯集了葛氏、錢氏、陳氏等前代醫家的精華,是「參會眾說,自成一家」的結晶。金壇王肯堂在序中強調「愛子者不可無是書」,點明了本書的實用性與重要性,認為瞭解嬰童護養與治病之法則,是為人父母不可或缺的知識。書中將人體的「元氣」比作國家的「綱紀」,強調了保養小兒元氣的重要性,指出早期的健康護理是築牢生命根基的關鍵。其問答形式「每問下必浚之以源,表之以證,對之以療」,使得疾病的病因、症狀、治療方案一目瞭然,極具指導意義。

書中對初生嬰兒的護理給予了高度重視。「初誕,第一問」便詳細討論了新生兒清理口中「惡汁」的重要性,認為這能有效預防日後的瘡疹等疾病。書中介紹了黃連法、朱蜜法、甘草法等具體的拭口方法,並闡述了其清毒、安神、辟惡的功效。同時,也提到了針對胎毒引起的腹脹、氣短等症狀,可使用茯苓丸加減治療,體現了對新生兒早期潛在病患的預防意識與治療策略。值得注意的是,書中特別告誡不宜輕易使用辰砂、黃連(針對冷證)、輕粉等強烈藥物,強調了對嬰兒用藥的謹慎原則。

日常的護養方法在書中佔有重要地位。「護養法,第二問」引用巢氏理論,指出嬰兒肌膚未實,不宜過暖,應適度接觸風日,以增強體質,「血凝氣剛,肌肉硬密,可耐風寒」。這與現代醫學提倡的「三浴」(空氣浴、日光浴、水浴)有異曲同工之妙。書中還提出了著名的「忍三分寒,吃七分飽」的護養原則,並細化到「背暖肚暖足暖,頭涼心胸涼」,這些至今仍被視為科學育兒的智慧。同時,書中也強調了飲食有節、避免積滯的重要性,並提供了消乳丸等方劑來處理宿食不消的問題。

《嬰童百問》對嬰兒常見的急重症狀,如噤風、撮口、臍風等,有著細緻的描述。「噤風撮口臍風,第三問」將這三者視為可能相關的病症,指出其可能由胎中熱氣或後天風邪侵襲所致,表現為口噤不開、啼聲不出、甚至口吐白沫。雖然提供文本中對這三者的治療闡述不夠完整,但從書名與整體結構推斷,後續應有詳細的辨證論治。根據初始的書籍介紹,書中針對噤風、撮口推薦甘草湯、控痰散等,治療臍風則有安臍散等方劑,強調了對這些高危病症的早期識別與處理。

除了上述早期護理與急症,根據書籍介紹,本書還系統地論述了中醫兒科的其他核心內容。例如,「變蒸理論」被視為嬰幼兒生長發育的必然階段,書中對不同階段的症狀及治療方劑(如紫霜丸、柴胡湯)進行了詳細闡述,展現了中醫對兒童生長節律的認識。「五臟疾病的診治要點」則按照中醫的臟腑理論,系統分析了肝、心、脾、肺、腎各臟器在嬰童時期的常見病症、診斷依據(如面色、症狀)及相應的治療方劑(如瀉青丸、導赤散、益黃散、瀉白散、地黃丸),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的核心思想。對於嬰兒驚風這一常見且危急的病症,書中也區分了急驚與慢驚的不同病因(內熱外風 vs. 脾胃虛寒),並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治療方藥(如通關散、利驚丸 vs. 栝蔞湯),強調了區別對待的重要性。

在診斷方面,《嬰童百問》還記載了「五色診斷法」,通過觀察嬰兒的面部氣色來判斷疾病所屬的臟腑或性質,這是中醫望診在兒科的具體應用,反映了古人對嬰兒特殊生理病理狀態下診斷方法的探索。此外,書中也提供了餵養、臍帶護理等全面的護理建議,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嬰童健康管理體系。

總結而言,《嬰童百問》是一部內容豐富、體系完整的兒科醫學典籍。它不僅提供了大量實用的護理方法和疾病治療方劑,更重要的是,它建立了一套基於中醫理論的兒科診療框架。從重視新生兒的早期護理與胎毒預防,到強調日常護養對體質培養的關鍵作用,再到對常見急症、變蒸、五臟疾病及驚風等複雜病症的辨證論治,本書處處體現了預防為主、調養為輔、辨證論治、整體觀念的中醫精髓。書中的問答形式使其易於理解和應用,不僅是古代醫家重要的參考書,也為後世中醫兒科理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至今仍對現代兒科臨床實踐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堪稱中醫寶庫中的珍貴遺產。


序一

序二

序三

卷之一 (1)

卷之一 (2)

卷之一 (3)

卷之一 (4)

卷之一 (5)

卷之一 (6)

卷之一 (7)

卷之一 (8)

卷之一 (9)

卷之一 (10)

卷之二 (1)

卷之二 (2)

卷之二 (3)

卷之二 (4)

卷之二 (5)

卷之二 (6)

卷之二 (7)

卷之二 (8)

卷之二 (9)

卷之二 (10)

卷之二 (11)

卷之二 (12)

卷之二 (13)

卷之二 (14)

卷之二 (15)

卷之二 (16)

卷之二 (17)

卷之二 (18)

卷之二 (19)

卷之二 (20)

卷之三 (1)

卷之三 (2)

卷之三 (3)

卷之三 (4)

卷之三 (5)

卷之三 (6)

卷之三 (7)

卷之四 (1)

卷之四 (2)

卷之四 (3)

卷之四 (4)

卷之四 (5)

卷之四 (6)

卷之四 (7)

卷之五 (1)

卷之五 (2)

卷之五 (3)

卷之五 (4)

卷之五 (5)

卷之五 (6)

卷之五 (7)

卷之五 (8)

卷之六 (1)

卷之六 (2)

卷之六 (3)

卷之六 (4)

卷之六 (5)

卷之六 (6)

卷之六 (7)

卷之六 (8)

卷之六 (9)

卷之六 (10)

卷之六 (11)

卷之六 (12)

卷之六 (13)

卷之六 (14)

卷之六 (15)

卷之六 (16)

卷之六 (17)

卷之六 (18)

卷之六 (19)

卷之六 (20)

卷之六 (21)

卷之七 (1)

卷之七 (2)

卷之七 (3)

卷之七 (4)

卷之七 (5)

卷之七 (6)

卷之七 (7)

卷之八 (1)

卷之八 (2)

卷之八 (3)

卷之八 (4)

卷之八 (5)

卷之八 (6)

卷之八 (7)

卷之八 (8)

卷之八 (9)

卷之八 (10)

卷之九 (1)

卷之九 (2)

卷之九 (3)

卷之九 (4)

卷之九 (5)

卷之九 (6)

卷之九 (7)

卷之九 (8)

卷之十 (1)

卷之十 (2)

卷之十 (3)

卷之十 (4)

卷之十 (5)

卷之十 (6)

卷之十 (7)

卷之十 (8)

卷之十 (9)

卷之十 (10)

卷之十 (11)

卷之十 (12)

卷之十 (13)

卷之十 (14)

卷之十 (15)

卷之十 (16)

卷之十 (17)

卷之十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