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童百問》~ 卷之五 (4)
卷之五 (4)
1. 痞結,第四十七問
痞者塞也,結者實也,熱氣蘊於胸膈之間,留飲聚於腹脅之內,於是榮衛不能流行,臟腑不能宣通,由脹滿而致痞結,勢使然耳,此實熱之症也,時或發為壯熱,聖惠甘遂散主之。此藥治小兒痞結,雖服湯藥時,暫得利而滯實不去,心下堅脹,按之即啼,內有伏熱諸候,併成此疾,宜疏利大便,破結散氣,後宜常服進食丸。
聖惠甘遂破結散,治小兒心胸痞結,蘊聚痰水。
甘遂(麵裹、煨令黃色、二錢半),青皮(半兩),黃芩(半兩),川大黃(煨、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和服,量大小加減,得通利則止,後以冷粥補之。
進食丸,治乳食不消,心腹脹滿,壯熱喘粗,嘔吐痰逆,腹鳴泄瀉,米穀不化,或下痢赤白,腹痛後重,及食症、乳癖、痃氣、痞結並皆治之,小兒胸膈熱實,腹內有留飲,致令榮衛痞塞,臟腑之氣不得宣通,其病腹內氣結脹滿或壯熱,凡有此疾,當疏利大便,破結散氣,宜常服之。
巴豆霜(一錢),硃砂(五錢),枳殼(炒、五錢),當歸(米泔浸一宿、炒),代赭石(煅、醋淬七次、各三錢),木香(五錢),麝(少許)
上為末,麵糊為丸如麻子大,一歲兒一丸,溫米飲下,更量虛實加減,食後服,治食積發熱羸瘦,肚大青筋,疳積肚疼哺露。
白話文:
所謂的「痞」,指的是阻塞;而「結」,指的是實在。當熱氣鬱積在胸腔和橫膈膜之間,加上停留在腹部和脅肋的飲邪積聚,就會導致體內氣血無法順暢運行,臟腑功能也無法正常發揮。這樣一來,就會從腹部脹滿發展成痞結,這是情勢必然造成的,屬於實熱的病症。有時可能還會發高燒,這時可以用聖惠甘遂散來治療。
這個藥方主要治療小孩的痞結問題。雖然服藥後可能會暫時排便順暢,但體內積滯的實邪仍然存在,導致胸口下方感覺堅硬脹滿,按壓時會哭鬧,這是體內有潛伏的熱邪所導致的。如果要治療這種疾病,應該先疏通大便,破除結塊,疏散氣滯,之後再長期服用進食丸。
聖惠甘遂破結散,主要治療小孩胸口痞結,以及體內積聚的痰水。
藥材包含:甘遂(用麵包裹後煨至黃色,約2.5錢)、青皮(約0.5兩)、黃芩(約0.5兩)、川大黃(煨過,約0.5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粗末,每次取一錢,加入一杯水煎煮至剩六分,去除藥渣後溫服。可根據小孩的年紀大小調整劑量。當排便順暢後就停止服藥,之後可以用冷粥來滋養脾胃。
進食丸,主要治療因消化不良引起的胸腹脹滿、高燒喘促、嘔吐痰涎、腹鳴腹瀉、大便中夾雜未消化食物,或是痢疾(大便帶血或白色黏液)、腹痛裡急後重,以及因飲食積滯引起的疾病、乳癖、疝氣、痞結等症狀。此藥適用於小孩胸膈有實熱,腹內有停滯的飲邪,導致氣血運行受阻,臟腑之氣無法順暢運行,出現腹內氣結脹滿或高燒等症狀。凡是患有此類疾病,都應該先疏通大便,破除結塊,疏散氣滯,之後再長期服用此藥。
藥材包含:巴豆霜(約1錢)、硃砂(約5錢)、枳殼(炒過,約5錢)、當歸(用米泔水浸泡一夜後炒過,約3錢)、代赭石(煅燒後用醋淬七次,約3錢)、木香(約5錢)、麝香(少量)。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麵糊做成如麻子大小的藥丸。一歲的小孩服用一丸,用溫熱的米湯送服。可根據身體虛實調整劑量,飯後服用。此藥主要治療因食積導致發熱、消瘦、肚子大、青筋暴露、疳積、肚子疼、乳汁過多等症狀。
2. 積痛,第四十八問
仲陽云:積痛口中氣溫,面色黃白,目無精光,或白睛多及多睡、畏食,或大便酸臭者,當磨積而痛自除,宜消積丸,甚者白餅子下之。後胃氣不和,用白朮散、小沉香丸、感應丸治之。又有食積肚痛,有熱者,芍藥甘草湯加乾葛。吐者,加半夏、生薑,或加枳實亦效。
消積丸,見第四十九問下積丸。
白餅子,見第十四問。
錢氏白朮散,治瀉渴兼吐瀉。
人參(二錢半),白茯苓(半兩),白朮(半兩),藿香葉(半兩),木香(二錢),甘草(一錢),乾葛(半兩、渴者、加一兩)
上銼散,水煎,發熱甚渴者去木香,肚痛加白芍藥。
小沉香丸,和中順氣,嗜食消痰。
砂仁(煨、四錢),莪朮(煨、四錢),香附(炒、一兩),甘草(炙、一兩半),沉香(六錢),甘松(三兩六錢),益智(炒、一兩半),舶上丁香皮(二兩四錢)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或四十丸,食後溫生薑湯下,或嚼破更妙。
芍藥甘草湯,治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煩數,微惡寒,腳攣急。拘疼,及治肚腹胸脅大痛。
白芍藥(炒一兩),甘草(一兩)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二盞,煎至八分,不拘時服。又見四十四問。
白話文:
積痛
仲陽說:積食導致的疼痛,會出現口中感覺溫熱,臉色黃白,眼睛沒有精神,或者眼白增多,容易嗜睡、不愛吃東西,或者大便酸臭等情況。這時應該消除積食,疼痛自然就會消失。可以使用消積丸,情況嚴重的可以服用白餅子來幫助消化。之後如果胃氣不順,可以用白朮散、小沉香丸、感應丸來調理。另外,如果是食物積滯引起的肚子痛,並且有發熱現象,可以用芍藥甘草湯加上乾葛來治療。如果出現嘔吐,可以加入半夏、生薑,或者加入枳實也有效果。
消積丸,配方在第四十九問的下積丸中。
白餅子,配方在第十四問中。
錢氏白朮散,用來治療腹瀉、口渴、同時有嘔吐腹瀉的症狀。
配方:人參(二錢半),白茯苓(半兩),白朮(半兩),藿香葉(半兩),木香(二錢),甘草(一錢),乾葛(半兩,口渴嚴重可加至一兩)
將以上藥材切碎混合,用水煎服。如果發熱口渴嚴重,就去掉木香。如果肚子痛,就加入白芍藥。
小沉香丸,可以調和脾胃、順暢氣機,幫助消化、消除痰液。
配方:砂仁(煨過,四錢),莪朮(煨過,四錢),香附(炒過,一兩),甘草(炙過,一兩半),沉香(六錢),甘松(三兩六錢),益智(炒過,一兩半),舶上丁香皮(二兩四錢)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用湯浸泡蒸熟的餅,將藥粉揉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或四十丸,飯後用溫熱的生薑湯送服,或者嚼碎服用效果更好。
芍藥甘草湯,用來治療因傷寒引起的脈象浮動、自汗、小便頻繁、輕微怕冷、腿腳抽筋、拘攣疼痛,以及治療腹部、胸脅等處劇烈疼痛。
配方:白芍藥(炒過,一兩),甘草(一兩)
將以上藥材切碎混合,每次服用三錢,用水兩碗煎煮至剩八分,不拘時間服用。配方也見於第四十四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