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童百問》~ 卷之六 (4)
卷之六 (4)
1. 傷寒咳嗽傷風,第五十四問
仲陽云:咳嗽者,肺感微寒。八九月間肺氣大旺,病嗽者、其病必實,非久病也,其症面赤身熱痰盛,法當以葶藶丸下之,若久嗽不可下也。冬月嗽、乃傷風咳也,當以麻黃汗之。有熱症、面赤飲水,涎痰濃實,咽喉不利者、宜甘桔湯。有肺盛者、咳而後喘,面腫欲飲水,有不飲水者,其身即熱,以瀉白散瀉之。
白話文:
仲陽說:咳嗽是肺部感受輕微寒邪引起的。八九月間肺氣旺盛,患咳嗽的人,其病情必定是實證,不是久病。症狀表現為面赤身熱、痰液增多。治療方法應當用葶藶丸來瀉肺。如果咳嗽已久,就不能再用瀉法了。冬天的咳嗽,是傷風引起的咳嗽,應當用麻黃來發汗。有熱症、面赤、口渴、涎痰濃稠、咽喉不利的人,宜用甘桔湯。有肺盛的人,先咳嗽後喘息,面腫想喝水,有的不喝水,身體就發熱,應當用瀉白散來瀉肺。
有嗽而吐涎痰乳食者、以白餅子下之。然肺主氣、應於皮毛,肺為五臟華蓋,小兒感於風寒,客於皮膚,入傷肺經,微者咳嗽,重者喘急。肺傷於寒、則嗽多痰涎,喉中鳴急。肺傷於暖、則嗽聲不通壅滯。傷於寒者、必散寒邪,傷於曖者、必泄壅滯。發散屬以甘辛,即桂枝、麻黃、細辛是也,湧泄系以酸苦,即葶藶、大黃是也,更五味子、烏梅之酸,可以斂肺氣,亦治咳嗽之要藥也。久嗽不已,必主驚悸頑涎,血脈灌臉,其嗽傳受五臟。
白話文:
患有咳嗽、吐痰或吐乳汁、食物的人,可以用白餅子來治療。肺主導氣,與皮膚、毛髮相應,肺是五臟的華蓋。小兒受到風寒侵襲,侵犯皮膚,進入肺經,輕者咳嗽,重者喘急。肺受寒邪侵襲,就會出現咳嗽、多痰、喉中鳴響急促的症狀。肺受溫邪侵襲,就會出現咳嗽、聲音不通暢、壅滯的症狀。治療咳嗽,需要分清是寒邪還是溫邪。治療寒咳,需要散寒邪;治療溫咳,需要泄壅滯。發散的藥物屬於辛甘味,如桂枝、麻黃、細辛等。湧泄的藥物屬於酸苦味,如葶藶、大黃等。五味子、烏梅的酸味可以收斂肺氣,也是治療咳嗽的重要藥物。久咳不愈,多見驚悸、頑涎,血脈灌臉,咳嗽傳染給五臟。
或吐逆,或痰涎,或厥冷,或恐悸,甚而至於眼目兩眶、紫黑如被物傷損,眼白紅赤如血,謂之血眼。治之之法,當用生地黃、及濕黑豆研成膏,掩眼上,而眼腫黑自消,其血皆自眼淚而出,真良方也,兼服麥煎散而嗽自止。久嗽成癇,當服散癇等劑。凡治嗽,先要發散寒邪,然後服寬氣化痰止嗽之藥,即得痊瘥。
白話文:
或者嘔吐,或者痰多,或者手腳冰冷,或者恐懼不安,嚴重者甚至眼眶周圍青紫,彷彿受到外傷,眼白紅得像血,這種情況稱為血眼。治療方法,應該用生地黃和黑豆研磨成膏狀,敷在眼睛上,眼睛腫脹發黑會自然消退,血液也會隨著眼淚流出,這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治療方法。另外服用麥煎散,咳嗽也能自然停止。久咳成癇,應該服用散癇等藥劑。治療咳嗽,首先要祛散寒邪,然後服用寬氣化痰、止咳的藥物,就能夠痊癒。
先服九寶丸、華蓋散、葶藶丸、抱龍丸,或細辛五味子湯,如有熱,可服涼肺之藥柴胡、黃芩等劑並瀉白散,痰多氣喘,用金星丸利痰了,卻服前藥,後服百部丸、生犀散、天麻定喘飲,調理而安,冷症咳嗽,小青龍湯加杏仁去麻黃,亦可服,有熱及時氣咳嗽,柴胡散加杏仁、五味子,柴胡石膏湯亦可,錢氏生犀散加減亦佳,有驚咳嗽、天麻防風丸治之,惺惺散、化風丹皆可服。金沸草散、三拗湯加減,乃治傷風咳嗽之常劑也。
白話文:
服藥順序:先服九寶丸、華蓋散、葶藶丸、抱龍丸,或細辛五味子湯,如有熱症,可服涼肺之藥柴胡、黃芩等劑並瀉白散,痰多氣喘,用金星丸利痰了,再服前藥,後服百部丸、生犀散、天麻定喘飲,調理而安,冷症咳嗽,小青龍湯加杏仁去麻黃,亦可服用,有熱及時氣咳嗽,柴胡散加杏仁、五味子,柴胡石膏湯亦可,錢氏生犀散加減亦佳,有驚咳嗽、天麻防風丸治之,惺惺散、化風丹皆可服。金沸草散、三拗湯加減,乃治傷風咳嗽之常劑也。
和解湯,治四時感冒,可加減服。
亭藶丸,治食乳沖脾,咳嗽傷風面赤,痰盛身熱,喘嗽急促,化痰寬氣進食。
白話文:
和解湯,用於治療四季感冒,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加減藥味服用。
亭藶丸,用於治療因食用乳製品引起的脾胃不適、咳嗽、受風後臉部發紅、痰多身熱、呼吸急促等症狀,能夠化痰寬胸促進食慾。
葶藶子(隔紙略炒),防己,黑牽牛(略炒),杏仁(去皮尖、雙仁者、同乾麵炒黃、別搗、各一兩)
白話文:
-
葶藶子(隔紙略炒):將葶藶子隔著紙稍微炒一下,也可以用烘焙的方式處理。
-
防己:使用防己。
-
黑牽牛(略炒):將黑牽牛稍微炒一下,也可以用烘焙的方式處理。
-
杏仁(去皮尖、雙仁者、同乾麵炒黃、別搗、各一兩):使用去皮尖、雙仁的杏仁,與乾麵粉一起炒至黃色,然後另外搗碎,各取一兩。
上為末,研入杏膏拌勻,取蒸棗肉和,再搗為劑,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淡生薑湯下,乳食後、或臨夜服,量大小加減。
白話文:
將上藥研成粉末,和杏仁膏拌勻,加入蒸熟的棗肉混合,繼續搗成藥丸,藥丸的大小如麻子,每次服用五到七丸,用淡生薑湯送服。在乳食後或晚上服用,劑量可根據患者的體重增減。
麻黃湯,見第五十三問。
甘桔湯,見第十一問,又名甘號散,煎服治乳嗽。
瀉白散,見第八問。
白餅子,見第十四問。
白話文:
麻黃湯,請參見第五十三問。
甘桔湯,請參見第十一問,又稱為甘號散,煎煮後服用可以治療乳嗽。
瀉白散,請參見第八問。
白餅子,請參見第十四問。
麥煎散,治小兒夾驚傷寒,吐逆壯熱,表裡不解,氣粗喘急,面赤自汗,或狂語驚叫,或不語無汗,及癮疹遍身赤癢,往來潮熱,時行麻豆疹子,餘毒未盡,渾身浮腫,痰涎咳嗽,或變急慢驚風,手足搐搦,眼目上視,及傷風頭疼並治。一方無地骨皮、赤芍藥、滑石、知母,有鉤藤、桔梗、川芎亦可。
白話文:
麥煎散,治療小兒因夾雜驚嚇而導致的傷寒症狀,症狀包括嘔吐、反胃、發高燒、表裡兩層解表無效、呼吸急促、臉紅盜汗、或狂言亂語、或不說話也不出汗,以及遍身長滿癮疹,皮膚發赤發癢、時不時有潮熱感、時流行的麻豆疹子、餘毒未盡、全身浮腫、痰液多且咳嗽、或變成了急慢驚風、手腳抽搐、眼睛向上斜視,以及因傷風而引起的頭痛。另一種方劑中沒有地骨皮、赤芍藥、滑石、知母,但有鉤藤、桔梗、川芎也可用。
滑石(半兩),地骨皮(半兩),赤芍藥(半兩),石膏(半兩),白茯苓(半兩),杏仁(半兩),知母(半兩),甘草(半兩),葶藶子(半兩),人參(半兩),麻黃(去節、一兩)有熱加大黃。
白話文:
滑石(10克),地骨皮(10克),赤芍藥(10克),石膏(10克),白茯苓(10克),杏仁(10克),知母(10克),甘草(10克),葶藶子(10克),人參(10克),麻黃(去節,20克)如果有發熱症狀再加大黃。
上為末,每服一錢,麥子煎湯調下。如初生牙兒感冒風冷,鼻塞身熱,噴嚏多啼,每一字、用麥子煎湯調下。
九寶飲,治小兒嗽,是肺臟感寒,須是表散了,卻服嗽藥。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麥子煎煮的湯調和後服用。如果新生兒因為感冒風寒而鼻塞、身體發熱、打噴嚏且哭鬧不止,那麼每種成分都應該用麥子煎煮的湯來調和後服用。
九寶飲用於治療小兒咳嗽,當肺部受到寒邪影響時,需要先使用解表散寒的方法,之後再服用止咳藥物。
麻黃(去節、一兩),薄荷(一兩),大腹皮(一兩),紫蘇(一兩),陳皮(一兩),杏仁(一兩),肉桂(半兩),桑白皮(炙、半兩),枳殼(半兩),甘草(二錢)
白話文:
麻黃(去掉節,一兩),薄荷(一兩),大腹皮(一兩),紫蘇(一兩),陳皮(一兩),杏仁(一兩),肉桂(半兩),桑白皮(烤過的,半兩),枳殼(半兩),甘草(二錢)。
上㕮咀,生薑烏梅煎,冷症去薄荷,熱症去肉桂。
華蓋散,治肺感寒邪,咳嗽上氣,胸膈煩滿,項背拘急,聲重鼻塞,頭目昏眩,痰氣不利,呀呷有聲。
白話文:
傷風咳嗽,用生薑和烏梅煎湯服用,寒症去掉薄荷,熱症去掉肉桂。
麻黃(去節、半兩),蘇子(炒、半兩),桑皮(蜜炙、半兩),杏仁(去皮尖、炒、半兩),赤茯苓(半兩),陳皮(去白、半兩),甘草(炙、一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五分,去滓,食後服。
白話文:
麻黃(去掉節、半兩),蘇子(炒過、半兩),桑皮(用蜂蜜烤過、半兩),杏仁(去皮尖、炒過、半兩),赤茯苓(半兩),陳皮(去掉白色部分、半兩),甘草(炙過、一錢)
細辛五味子湯,治肺經不足,胃氣怯弱,或冒風邪,或停寒有飲,咳嗽喘息,不得安臥,胸滿迫塞,短氣減食,乾嘔作熱,咳唾結痰,或吐涎沫,頭目昏眩,身體疼重,語聲不出,痛引胸脅,不問新久,並宜服之。
白話文:
細辛五味子湯,用於治療肺經虛弱,胃氣虛弱,或遭遇風寒,或停留在寒濕,導致咳嗽、喘息,不能安靜睡眠,胸部滿悶、堵塞,呼吸短促、進食減少,乾嘔發熱,咳嗽時痰液粘稠,或吐出唾液泡沫,頭暈目眩,身體疼痛沉重,言語不清,胸脅疼痛,無論是新發還是久治不癒,都適合服用。
細辛(去苗、一兩),半夏(湯泡、一兩),烏梅(去核、一兩),甘草(炙、一兩),罌粟殼(去蒂蓋、炒、一兩半),五味子(三兩),桑白皮(炒、二兩)
白話文:
細辛(去掉根鬚,一兩),半夏(用湯水浸泡後,一兩),烏梅(去掉核,一兩),甘草(經過炙烤處理,一兩),罌粟殼(去掉蒂蓋,炒熟,一兩半),五味子(三兩),桑白皮(炒熟,二兩)
上㕮咀,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一片,煎六分服。
抱龍丸,見第五十一問。
金星丸,見第四十問。
百部丸,治小兒肺寒壅,咳嗽微喘有痰。幼幼方加甘草二錢半。
百部,麻黃(去節、各一兩),杏仁(四十個、去皮尖、微炒、煮三五沸研入)
白話文:
將藥材咀嚼碎,每次服用兩錢,加入一盞水和一片生薑,煎煮至剩下六分後服用。
抱龍丸的配方,請參見第五十一問。
金星丸的配方,請參見第四十問。
百部丸可以治療小兒因肺寒引起的壅塞、咳嗽、輕微喘息及有痰的情況。幼幼方中會額外添加二錢半的甘草。
所需藥材包括:百部和去節的麻黃各一兩,杏仁四十個(去除皮尖,稍微炒過,然後煮三到五沸後研磨加入)。
上為末,煉蜜丸如芡實大,熱水化下。仲陽加松子仁五十粒炒焙,更加胡桃肉極妙。
生犀散,治咳嗽,解時氣痰逆喘滿,心忪忡驚悸、風熱。
白話文:
將上等藥材研成細末,和蜂蜜做成如芡實大小的藥丸,用熱水送服。仲陽建議在藥丸中加入五十粒炒過的松子仁,再加入核桃肉,效果會更好。
杏仁(二錢、炒),桔梗(二錢),茯苓(一錢),前胡(一錢半),人參(一錢),半夏(一錢),五味子(一錢),甘草(一錢)
白話文:
杏仁(兩錢,炒過),桔梗(兩錢),茯苓(一錢),前胡(一錢半),人參(一錢),半夏(一錢),五味子(一錢),甘草(一錢)
上㕮咀,生薑薄荷煎服。有熱加羌活,或加麻黃細辛。
天麻定喘飲,治小兒喘嗽驚風。
白話文:
將上㕮咀(上藥用藥臼舂碎),生薑薄荷煎煮後服用。如果患者有發熱的情況,可以加入羌活,或者加入麻黃、細辛。
天麻(一兩),防風(一兩),羌活(一兩),甘草(一兩),人參(半兩),桔梗(一兩),白朮(一兩),川芎(一兩),半夏曲(一兩)
白話文:
天麻(半斤),防風(半斤),羌活(半斤),甘草(半斤),人參(四分之一斤),桔梗(半斤),白朮(半斤),川芎(半斤),半夏曲(半斤)
上銼散,每服二錢,水一盞,麥門冬十四個,煎至七分,食後服。有熱去白朮,加芍藥枳殼。
白話文:
上銼散,每次服用2錢,加一茶杯水,麥門冬14顆,煎至七分熟,飯後服用。體內有熱量時去除白朮,加入芍藥和枳殼。
小青龍湯,治傷寒表不解,惡寒體熱,水停心下,乾嘔發熱,咳嗽喘急。又主肺脹胸滿,鼻塞清涕,咳逆上氣,喘鳴怕寒。仲景曰:治表不解,心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嗽,或渴、或利、或小便不通、或噎,小腹喘滿。
白話文:
小青龍湯,用於治療傷寒表邪未解,惡寒體熱,水液停留在心下,乾嘔發熱、咳嗽喘急。又主治肺脹胸滿,鼻塞清涕,咳嗽逆氣上衝,喘鳴怕冷。仲景說:用於治療表證未解,心中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嗽,或口渴、或腹瀉、或小便不通、或噎塞,小腹喘滿。
麻黃(去節、一兩),赤芍藥(三錢),半夏(炮、三錢),細辛(半兩),乾薑(三錢),甘草(炙、三錢),桂枝(去皮、三錢),五味子(半兩)
白話文:
麻黃(去除節,一兩),赤芍藥(三錢),半夏(炮製,三錢),細辛(半兩),乾薑(三錢),甘草(炙製,三錢),桂枝(去除外皮,三錢),五味子(半兩)。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微利者去麻黃、加蕘花如彈子大,炒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半錢炮。若小便不利者去麻黃、加茯苓一兩。如喘者去麻黃、加杏仁半兩,去皮尖。若渴去半夏、加栝蔞根一兩半。
柴胡散,見第五十問。
柴胡石膏湯,見第五十二問。
白話文:
將上文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加水一盞,煎至七分,溫熱後服用。
若是大便微利者,則去掉麻黃,加入炒至赤色的蕘花,如彈子大小。
若是噎住者,則去掉麻黃,加入炮製過的附子半錢。
若是小便不利者,則去掉麻黃,加入茯苓一兩。
若是氣喘者,則去掉麻黃,加入去皮尖的杏仁半兩。
若是口渴者,則去掉半夏,加入栝蔞根一兩半。
天麻防風丸,治一切驚風,身體壯熱,多睡驚悸,手足抽掣,精神昏憒,咳嗽痰涎不利。及風溫邪熱,並宜服之。
白話文:
天麻防風丸,主治各種驚風病,症狀包括身體壯熱、經常做惡夢驚醒、手腳抽搐、精神恍惚、咳嗽、痰液難以排出。還有風熱邪熱引起的疾病,也可以服用它來治療。
天麻(一錢),防風(一錢),人參(一錢),辰砂(一錢),雄黃(一錢),甘草(一錢、炙),麝香(一分),全蠍(半兩、炒),殭蠶(炒、半兩),牛黃(一分)
一方有膽南星、無麝香。
白話文:
天麻(五克),防風(五克),人參(五克),辰砂(五克),雄黃(五克),甘草(五克,炙過的),麝香(半克),全蠍(二十四克,炒過的),殭蠶(二十四克,炒過的),牛黃(半克)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至二丸,薄荷湯下,不拘時。
惺惺散,見第五十問。
化風丹,見第十九問。
白話文:
將上述材料研磨成粉末,加入蜂蜜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到兩粒,用薄荷湯送服,不限服藥時間。
金沸草散,治傷風痰盛,頭目昏痛,頸項強急,往來寒熱,肢體煩疼,胸膈滿痛,咳嗽喘逆,涕唾稠黏。及時行寒疫,壯熱惡風。
白話文:
《金沸草散》,用於治療傷風痰多,頭部和眼睛昏沉疼痛,頸項僵硬,寒熱交替,四肢痠痛,胸膈脹痛,咳嗽喘息,痰液濃稠黏膩。以及流行性感冒,壯熱惡風。
荊芥穗(四兩),前胡(去蘆、三兩),麻黃(去節、三兩),旋覆花(三兩),甘草(三兩、炙),半夏(制、一兩),赤芍藥(一兩)
白話文:
荊芥穗(160 公克),前胡(去蘆,120 公克),麻黃(去節,120 公克),旋覆花(120 公克),甘草(炙過,120 公克),半夏(炮製,40 公克),赤芍藥(40 公克)
上銼,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二片,棗一個,煎六分,去滓溫服不拘時。有寒邪、則汗出惡風,加杏仁、北五味。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二錢(約6克),以一杯水煎煮,加入兩片生薑和一個棗子,煎至六分之一的量後,濾去渣滓,溫服,不受時間限制。如果身體有寒邪,導致出現出汗、畏寒的症狀,可以加入杏仁和北五味子。
又方名加減金沸草散,治傷寒中脘有痰,令人壯熱頭疼,筋脈緊急,時發寒熱,皆類傷風,但不頭疼為異耳。
白話文:
此方名又稱加減金沸草散。它可以治療傷寒,中脘一帶有痰,令人壯熱、頭疼,筋脈僵急,有時發熱有時發冷,皆為感冒之類,但不同的是它不頭痛。
前胡(三兩),旋覆花(三兩),荊芥穗(四兩),赤茯苓(一兩),細辛(一兩),甘草(炙、一兩),半夏(洗淨、薑汁浸製、切、一兩)
白話文:
前胡(120公克),旋覆花(120公克),荊芥穗(160公克),赤茯苓(40公克),細辛(40公克),甘草(120公克,炙過),半夏(120公克,洗淨、用薑汁浸泡、切碎)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生薑一片,棗二個,煎六分,去滓熱服,未愈再服。
三拗湯,治感冒風邪,鼻塞聲重,語音不出,或傷風傷冷,頭疼目眩,四肢拘急,咳嗽多痰,胸滿氣短。
麻黃(不去節),杏仁(不去皮尖),甘草(生用、各等分)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杯,加入一片生薑和兩個大棗,煎煮至六分量,去掉藥渣後趁熱服用。如果症狀沒有緩解,可以再次服用。
三拗湯用於治療因感受風邪引起的感冒,表現為鼻塞、聲音沈重、說不出話,或是受風寒導致的頭痛、目眩、四肢緊繃不適、咳嗽多痰、胸悶氣短等症狀。
配方為等量的不去節麻黃、不去皮尖的杏仁和生用甘草。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三片,煎至六分,去滓溫服,取汗為度。一方加荊芥、桔梗,嗽甚加五味子、細辛、各減半。又方麻黃去節,杏仁去皮尖,甘草炙,名三和湯,治喘嗽尤妙,加減在乎活法,有熱加前胡,傷風加荊芥,有痰加半夏。
和解湯,治小兒四時感冒寒邪,壯熱煩躁,鼻塞多涕,驚悸自汗,肢體疼痛。及瘡疹已發未發,皆可服之。
白話文:
上方的湯藥,每次服用三錢,加上一杯水和三片生薑,煎煮至六分,去除藥渣後溫熱服用,服用至出汗為止。另一種方子中添加了荊芥和桔梗,如果咳嗽嚴重,則再加入五味子、細辛,每種藥材減少一半的劑量。還有另一種方子,將麻黃去除節,杏仁去除皮和尖端,甘草烤炙,這叫做三和湯,特別適合治療喘咳,加減藥材的劑量取決於實際情況。如果有熱症,則加入前胡;如果傷風,則加入荊芥;如果有痰,則加入半夏。
羌活(一兩),防風(一兩),川芎(一兩),人參(一兩),乾葛(半兩),升麻(半兩),甘草(半兩),芍藥(半兩)
白話文:
羌活(6克),防風(6克),川芎(6克),人參(6克),乾葛(3克),升麻(3克),甘草(3克),芍藥(3克)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一片,棗一個,煎至六分,不拘時服。無汗加麻黃。咳嗽者,加杏仁、五味子、桔梗。
白話文:
將上方的藥材混在一起,每次服用 3 錢,加入一杯水,一片生薑和一顆紅棗,煎煮直到液體減少到六分之一的量,不限時間服用。如果沒有出汗,可以加入麻黃。如果有咳嗽,可以加入杏仁、五味子和桔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