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伯嗣

《嬰童百問》~ 卷之六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3)

1. 傷寒表裡,第五十三問

凡治小兒傷寒,須辨表裡,表裡不分,汗下差誤。古人云:桂枝下咽、陽盛即斃,承氣入胃、陰盛以亡。傷寒有表症,有里症,有半在表半在裡,有表裡兩症俱見。然在表者宜汗,在裡者宜下,在半表半裡者宜和解,表裡俱見隨症施治,無表裡症,用大柴胡湯下之。

白話文:

  1. 治療小兒傷寒,必須辨別是表症還是裡症,如果表裡不分,汗下誤用,就會出問題。

  2. 古人說:桂枝吞下後,陽氣盛則立即死亡,承氣入胃後,陰氣盛則死亡。

  3. 傷寒有表症,有裡症,有半在表半在裡,有表裡兩症同時出現。

  4. 然而,在表症的宜發汗,在裡症的宜瀉下,在半表半裡症的宜和解,表裡俱見的按症狀施治,沒有表裡症的用大柴胡湯瀉下。

其表症者、發熱惡寒,身體痛而脈浮無汗,頭疼項強腰脊痛,此足太陽膀胱經受病也,宜汗之,然傷寒發表,當隨病輕重而汗之,頭疼發熱兼驚,亦只用蔥白湯汗之,甚則桂枝麻黃各半湯解肌湯葛根湯柴胡散,皆可選而用之。

白話文:

其表症者、發熱惡寒,身體痛楚而脈搏浮動沒有汗,頭部疼痛、頸項僵硬、腰部和脊椎疼痛,這是足太陽膀胱經受到病邪侵襲了,需要發汗來治療。但是,傷寒發汗,要根據病情的輕重來決定發汗的程度。如果頭痛、發熱兼有驚厥,也只用蔥白湯發汗。嚴重的可以用桂枝麻黃各半湯、解肌湯、葛根湯、柴胡散等方劑,都可以選擇使用。

其里症者、惡熱不惡寒,手掌心並腋下濈濈汗出,胃中乾涸,燥糞結聚,潮熱大便硬,小便如常,腹滿而喘,躁渴脈沉而滑,內熱而譫語,此屬足陽明胃經也,宜下之,小承氣湯大承氣湯四順飲洗心散,斟酌輕重用之。其在半表半裡者、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沉細,是里症當下,其人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即當汗,此兩症俱見者,仲景所謂半在表、半在裡也,小柴胡湯主之。

白話文:

在中醫中,有裏症這一種情況,患者會感到自己怕熱但是不怕冷,手掌心和腋下會冒出又濕又熱的汗水,胃部乾涸沒有食慾,大便乾燥結聚,體溫很高,大便乾硬,小便正常,腹部脹滿和喘不過氣,感到焦躁且口渴,脈搏沉穩而滑膩,體內燥熱並出現胡言亂語的現象。這種情況屬於足陽明胃經的症狀,需要採用清瀉的方法,可以使用小承氣湯、大承氣湯、四順飲、洗心散等藥物,根據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酌情選擇。

還有一種情況是介於表症和裡症之間,患者會感到心下滿悶,沒有食慾,大便硬結,脈搏沉細,這種情況應當採用清瀉的方法。如果患者同時還有頭頂出汗、微微怕冷、手腳冰涼的表症,就屬於仲景所說的「半在表、半在裡」的症狀,需要使用小柴胡湯進行治療。

太陽病不解,傳入少陽,脅下硬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診其脈弦緊者,小柴胡湯主之,此屬少陽膽經也,宜和解。其表裡兩症俱見者、病人脈浮而大,是表症當汗。其人發熱煩渴,小便赤,是里症當下,此是表裡症俱見,五苓散主之。又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是里症當下,其人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當鬚髮汗,此是兩症俱見,即未可下,宜與桂枝

白話文:

1、太陽病沒有完全解除,傳變到少陽經,脅部以下堅硬而脹滿,乾嘔吐不出東西來,不能吃飯,而且寒熱往來不定的,在吐下之前,診斷這類人的脈搏,若弦脈緊的,就用小柴胡湯來治療,這是屬於膽經少陽的證候,應該用它來和解。

2、表證和裡證的症狀都出現的, 病人脈搏浮大,兼見口乾、煩躁、尿赤,這是裡證應該用藥下泄,若是表證和裡證的症狀都出現時,就用五苓散來治療。

3、又傷寒病六七天沒有大便,頭痛發熱的,這是裡證應該用藥下泄,病人小便清澈的,就知道病在表證,應該發汗,這是兩種證型都出現,不可馬上用藥下泄,應該用桂枝。

又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痛,是有表復有里,仲景用桂枝加芍藥湯,痛甚者,桂枝加大黃湯,或腹滿時痛,尺寸脈俱浮洪者,此足太陰脾經也,自利不渴,當溫之,四逆湯理中湯

白話文:

另外,如果是風寒感冒的患者,醫生卻誤用瀉下的藥物,導致患者腹痛,這是因為風寒感冒患者的病邪在體表,而瀉下的藥物卻把病邪引到體內,所以反而加重病情。仲景使用桂枝加芍藥湯來治療這種情況,如果腹痛很嚴重,就使用桂枝加大黃湯。如果患者伴有腹滿、疼痛,脈象浮洪,這表明病邪在脾經,患者不渴,大便溏泄,應該使用溫補脾胃的藥物,如四逆湯或理中湯。

其無表裡者、傷寒四五日以後,以至過經,無表裡症,又於裡症未可下者、但非汗症亦非下症者,皆用小柴胡湯隨症加減用之,以至十餘日外用小柴胡湯不愈者,若大便硬,看可汗則用大柴胡湯下之。仲景云: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裡症,大便難,身微熱,此為實也,急下,宜大承氣湯。若不渴,口不燥,舌乾而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此足少陰腎經也。

白話文:

那些沒有表裡症狀的,傷寒四五天以後,一直到過經期,既沒有表證,也沒有裡證症狀,又不能下利的,但也不是汗症也不是下症的,都用小柴胡湯加減使用。那些十幾天後用小柴胡湯還治不好的,如果大便硬,看可以發汗的話,就用大柴胡湯來下利。仲景說:傷寒六七天了,眼睛昏花,目光呆滯,沒有表裡症狀,大便困難,身上微微發熱,這是實證,應該趕快下利,可以用大承氣湯。如果口不渴,不乾燥,舌頭發乾而脈搏沉,趕快溫補,可以用四逆湯,這是足少陰腎經的證候。

其表熱裡寒者,身大熱而反欲得衣、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宜先與陰旦湯,寒已,次以小柴胡湯加桂,以溫其表。又身大寒而反不欲近衣,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宜先與白虎加人參湯,熱除,次以桂枝麻黃各半湯以解其外。

白話文:

表熱裡寒的人,身體很熱卻反而想穿衣服,熱在皮膚、寒在骨髓,應該先給予陰旦湯,寒氣消除後,再用小柴胡湯加入桂枝,以溫暖身體表面。又身體非常寒冷卻反而不想接近衣物,寒在皮膚、熱在骨髓,應該先給予白虎湯加人參湯,熱氣消除後,再用桂枝麻黃各半湯來解除外在的寒氣。

又厥陰症脈浮緩者,必囊不縮,外症必發熱惡寒似瘧為欲愈,宜桂枝麻黃各半湯,若脈尺寸俱沉短者,必囊縮,毒氣入臟,宜承氣湯下之,厥陰病,其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宜小建中湯,此足厥陰肝經也。然以表裡症內、近似三陰三陽之症,而疏於各症之下,非可以盡備六經之大法也,當以活人書、傷寒論為主。其瘧症與大方治法同,後有本條。

白話文:

如果厥陰病的脈象是浮而緩和的,那麼囊中必不能收縮,外證一定會出現發熱、怕冷,就像瘧疾一樣,這是快要痊癒的徵兆。治療時,應該使用桂枝麻黃各半湯,也就是桂枝湯和麻黃湯的組合,以此來驅逐體內的邪氣。

如果脈象尺寸俱沉,也就是沉且短促,那麼囊中必定是收縮的,毒氣已經侵入臟腑,則應該使用承氣湯將毒氣泄出去。

厥陰病症中,脈象微浮表示即將痊癒,脈象不浮則表示未痊癒,應該使用小建中湯來調理身體。

以上是足厥陰肝經的症狀和治療方法。但是,如果只依照表裡症狀、內外症狀來區分疾病,或只看相似於三陰三陽的症狀,而不注意每種疾病的特殊徵狀,那麼就不能完全掌握六經的治療大法。

因此,在診治疾病時,應該以《活人書》、《傷寒論》作為主要參考書籍。

厥​​陰病中的瘧疾,其治療方法與其他邪氣入體的情形相同,詳見後文相關條目。

夏傷於暑、秋必痎瘧,其暑症玉露散主之,其詳亦與大方同其治法,但用分劑輕耳。口議有脫甲散,大能除熱,扶表救里,真良方也。

白話文:

在夏季被暑熱所傷,秋天一定會得瘧疾,暑熱症狀可以使用玉露散為主藥來治療,具體治療方法也和大方相同,只是藥劑量要減輕。口頭傳頌的脫甲散,非常能清熱,扶助身體表裡,真是良方。

麻黃,治傷寒頭疼發熱,身痛惡風,無汗而喘。又治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

白話文:

麻黃,可治療傷寒引起的頭痛發熱、全身疼痛、怕冷、不流汗和喘息。另外,它還能治療太陽病,症狀包括脈浮緊、無汗、發熱、全身疼痛,八九天後仍未緩解,表症仍然存在。這種情況下,應該讓患者發汗,服用藥物後症狀有所改善,但患者會感到煩躁不安,眼睛閉著,病情嚴重的患者會流鼻血,流鼻血後症狀就會緩解。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患者陽氣過重。

甘草(半兩),麻黃(去節、一兩),桂枝(一兩),杏仁(去皮尖、三十個)

白話文:

甘草(半兩),麻黃(去除節的部位,一兩),桂枝(一兩),杏仁(去皮尖,三十個)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八分去滓,大小加減服,衣復取微汗,夏至後、須加知母一兩,石膏一兩,黃芩一兩。蓋麻黃性熱,夏月溫之,必有發黃發斑出血之失,凡傷寒熱病,藥性須涼,不可太溫,惟冬及春,或病人平素虛寒者,乃用正方,不再加減。

白話文:

將三錢上㕮嘴放入一碗水中,煎到剩八分之一,去掉渣滓,根據個人體質增減藥量服用。服藥後蓋好被子,微微出汗即可。到了夏至後,需要再加入一兩知母、一兩石膏和一兩黃芩。因為麻黃性質溫熱,夏天服用時必須加點涼性的藥物,否則容易出現發黃、發斑甚至出血等症狀。所有傷寒熱病的藥物都必須是涼性的,不能太溫熱。只有在冬天或春天,或者病人平時虛寒的情況下,纔可以使用原始的藥方,不用再加減藥物。

蔥白,見第五十一問。

解肌湯,見第五十二問。

葛根,見第十六問。

柴胡散,見第五十問。

桂枝麻黃各半湯,治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吐下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

白話文:

桂枝麻黃各半湯,用於治療太陽病病程已到八九天,像瘧疾一樣,發熱惡寒,發熱時間比惡寒的時間長,病人不嘔吐,大便清稀,想自己排便。一天發作二三次,脈搏微弱緩慢,這是要痊癒的預兆。脈搏微弱,但惡寒的,這是陰陽兩虛,不能再發汗或利下。面色反而有發熱的樣子,說明病情未見緩解,這是因為不能出小汗,身體必定瘙癢。

桂枝(八錢),芍藥(半兩),生薑(半兩),甘草(半兩),麻黃(去節、半兩),杏仁(去皮尖、十四個),大棗(二個)

白話文:

桂枝(40公克),芍藥(20公克),生薑(20公克),甘草(20公克),麻黃(去節,20公克),杏仁(去皮尖,14粒),大棗(2顆)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小盞,煎八分,去滓溫服。

小承氣湯,治太陽病吐下後、發汗而微煩,小便數,大便堅宜服。陽明病,若出汗多而微惡寒,為外未解,無潮熱不可與之,若腹滿不大便,可少少與之。

大黃(一兩、微炒),厚朴(半兩、制),枳實(一兩,炒)

白話文:

  • 大黃(6克,微微炒過)

  • 厚朴(3克,已經經過特製處理)

  • 枳實(6克,炒過)

上㕮咀煎,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可與大承氣湯,不硬者,不可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失氣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轉失氣者,必先硬後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後發熱者,必大便復硬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失氣者,慎不可攻也。

白話文:

上焦部位的咀嚼肌,煎熬到可以嘗出味道來,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可以和承氣湯一起服用,不硬的,不能和它一起服用。如果六七天不大便,恐怕有乾燥的糞便,想要知道的方法,少量服用小承氣湯,湯入腹中之後,打嗝排氣,出現放屁等陣發性腹痛者,說明有乾燥的糞便,可以攻下它。如果沒有放屁等陣發性腹痛,必然是先硬後稀,不能攻下它,攻下它必然腹滿不能進食。想喝水的人,給他水就嘔吐了,之後發熱的人,必然是大便乾燥而變少了,用小承氣湯和他藥合用,沒有放屁等陣發性腹痛的,慎重地考慮不能攻下它。

大承氣湯,見第二十九問。

四順飲,見第四十四問四順清涼飲

洗心散,見第三十七問。

小柴胡湯,見第二十九問。

五苓散,見第五十二問。

桂枝湯,治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

白話文:

桂枝湯,用於治療太陽中風,陽氣浮越而陰氣較弱。陽氣浮越,所以會發熱;陰氣較弱,所以會出汗。患者會感到怕冷、肌肉痠痛,不喜歡風吹,而且常常發熱,鼻鳴、乾嘔。

桂枝(去皮、一兩半),芍藥(一兩半),甘草(炙,一兩),生薑(一兩半),棗子(六個)

上為飲子,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八分,去滓,大小加減服,須臾啜熱粥一盞以助藥力,溫復令一時許,通身熱,微微似有汗者。加減桂枝湯,自西北二方居人,四時行之,無不應驗,江淮間惟冬及春可行。自春末及夏至以前,桂枝症,加黃芩一分,謂之陽旦湯。夏至後有桂枝症,可加知母半兩,石膏一兩,或升麻一分。

白話文:

把上面所說的藥方當成飲品,每次服用三錢,加上一杯水,煮到八分之七,把渣滓濾掉,根據個人的身體狀況加減服用,服用後一會兒喝一碗熱粥來幫助藥效,然後溫暖地休息一個時辰左右,讓全身發熱,微微出汗。加減桂枝湯適合居住在西北兩方向的人,一年四季都可以服用,都能夠感到效驗。在江淮地區,只適合在冬季和春季服用。從春末到夏至之前,如果有桂枝症狀,可以加黃芩一分,稱為陽旦湯。夏至之後如果有桂枝症狀,可以加知母半兩、石膏一兩,或者升麻一分。

若病素虛寒者,正用古方,不再加減也。戒曰:桂枝最難用,雖用雲表不解可發汗,宜桂枝湯。須是病人常自汗出,小便不數,手足溫和,或手足指梢作微冷,少頃卻溫,身雖微似煩,而又憎寒,始可行之。若病人身無汗,小便數,或手足冷,不惡寒,或飲酒家不喜甘者,慎不可行桂枝也。

白話文:

如果病人的體質素來虛寒的,那麼就應該依照古方的治療方法,不要再增加或減少藥物。需要注意的是:桂枝是最難使用的藥物,即使已經使用雲表解散表寒的方法,但病人仍然沒有出汗的現象,這時候就可以使用桂枝湯。但必須確認病人經常自汗,小便次數不多,手腳溫暖,或手腳指尖有些微的冷,但過一陣子又變溫暖,身體雖然微微覺得煩熱,但卻怕冷,這時候纔可以服用桂枝湯。如果病人身上沒有汗,小便次數多,或手腳冰冷,不畏寒,或喜歡喝酒的人不喜歡吃甜的,那麼就不能服用桂枝湯。

仍有桂枝症,服湯已、無桂枝症者,尤不可再與。

桂枝加芍藥湯,治太陽病反下之,因腹痛、是有表復有里,宜服。

桂枝(一兩半),生薑(一兩半),大棗(六個),甘草(炙、一兩),芍藥(三兩半、利者、先煎三四沸)

上㕮咀,水煎加減服。痛甚者加大黃,大實者加一兩半,羸瘦虛弱者減之。

桂枝加大黃湯,治太陽病反下之,因腹滿痛,屬太陰,桂枝加芍藥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白話文:

桂枝加大黃湯,用於治療太陽病誤下導致腹脹疼痛,屬太陰證。桂枝加芍藥湯主治。大實大痛的,用桂枝加大黃湯主治。

桂枝(去皮、一兩),芍藥(一兩半),甘草(炙、半兩),大黃(半兩、羸者減之)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一片,棗一枚,煎服。

四逆湯,治陰症傷寒,自利不渴,嘔噦不止,吐利俱作,小便或澀或利,脈微欲絕,腹痛脹滿,手足厥冷,或咳或悸,內寒外熱,下利清穀,四肢沉重,或汗出熱不出內,拘急身疼痛而惡寒者。

白話文:

四逆湯:治療陰寒證候的傷寒,患者自利不渴,嘔噦不止,吐瀉同時出現,小便或澀或利,脈搏微弱欲絕,腹部疼痛脹滿,手腳厥冷,或咳或悸,內部寒冷而外部發熱,下痢清穀,四肢沉重,或汗出而熱不出於體內,拘急疼痛而惡寒。

乾薑(一兩半),附子(一個、生用),甘草(一兩)

白話文:

乾薑(15公克),附子(1個,生用),甘草(15公克)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

理中湯,治脾胃不和,中寒上衝,心腹㽲痛,痰逆噁心嘔吐,心下虛煩痞滿,膈塞不通,飲食減少,短氣羸困,溫中逐水,止汗去濕,泄瀉注下,水穀不分,腹中雷鳴,傷寒時氣,裡寒外熱,霍亂吐利,手足厥冷。

白話文:

理中湯,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寒氣上衝、心腹部疼痛、痰逆噁心嘔吐、心下煩悶、痞滿、胸膈阻塞不通、食慾減退、氣短無力、溫暖中焦、驅除水濕、止汗、去濕、腹瀉、泄瀉、水分與穀物不分、腹中雷鳴作響、傷寒流行、內寒外熱、霍亂吐瀉、手足冰涼。

人參(去蘆、三兩),白朮(三兩),乾薑(炮、三兩),甘草(炙、一兩半)

白話文:

人參(去蘆葦,三兩),白朮(三兩),乾薑(炮製,三兩),甘草(炙製,一兩半)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六分,去滓,帶熱服,空心食前。或研細末,白湯調下。腹痛者,加人參一兩半。臍上築者,腎氣動也,去白朮加桂四兩。吐多者,去朮加生薑三兩。下多者還用術。悸者加茯苓二兩。或四肢拘急,腹滿下利,轉筋者,去朮加附子一個生用。

白話文:

上藥咀碎,每次服用三錢,用一茶杯水, 煎成六分之一,去掉藥渣,趁熱服用,空腹飯前服用。或者將藥研成細末,用白開水沖服。如果腹痛,再加入一兩半的人參。如果臍上築脹,是腎氣活動引起的,去掉白朮,加入四兩的桂皮。如果吐が多,去掉白朮,加入三兩的生薑。如果腹瀉多,還是用白朮。如果心悸,加入二兩的茯苓。或者四肢拘急,腹滿腹瀉,轉筋,去掉白朮,加入一個生附子。

末之,蜜丸如雞子黃大,名理中丸,又名調中丸,治厥陰臟寒,蛔上入鬲,吐長蟲,或胃中虛冷,因發汗,故吐蟲,先服理中丸。或加枳實、茯苓、蜜丸,治傷寒結胸欲絕,心鬲高起,實滿作痛,手不得近,並用熱湯化下。

白話文:

最後,把藥丸做成雞蛋黃那麼大,名叫理中丸,又叫調中丸,用來治療厥陰臟寒、蛔蟲進入食道、嘔吐長蟲,或胃中虛寒,因為發汗,所以嘔吐蟲子,先服用理中丸。或加入枳實、茯苓,做成蜜丸,用來治療傷寒結胸欲絕、心膈高高隆起、實滿疼痛、手不能靠近的情況,併服用熱湯送服。

大柴胡湯,見第二十九問。

陰旦湯,治傷寒肢節疼痛,內寒外熱虛煩。

桂(二兩),芍藥(一兩半),甘草(炙一兩),乾薑(炮一兩半),黃芩(一兩半)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棗一個,同煎去滓,溫服,復令少汗。

白虎加人參湯,治傷寒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內外俱熱,時惡寒,大渴大汗,煩渴不解,脈洪大者。

白話文:

白虎湯加人參湯 適用於傷寒治療延誤後七八天仍然未癒的患者。此類患者的熱邪鬱結體內,裡外俱熱,時常惡寒,大渴大汗,煩渴不止,脈搏洪大。

石膏(四兩、研細),知母(一兩半),甘草(炙、半兩),粳米(一合),人參(半兩、去蘆)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六分,米熟為度服。

建中湯,治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

白話文:

小建中湯,用於治療陽脈澀、陰脈弦的傷寒。如果患者出現腹中急痛的症狀,應先服用小建中湯。

桂枝(一兩半),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膠飴(半升)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三片,棗一枚,煎六分,去滓,下膠飴兩匙許,再煎化溫服,日三夜二服。尺脈尚遲,再作一劑,加黃耆末一錢。

白話文:

上㕮咀湯的用法是:每服三錢,加入一碗水,三片生薑,一顆棗子,將藥材煮沸後煎至六分,去除藥渣,加入兩匙左右的膠飴,再煮至膠飴融化,趁溫熱時服用,每天三次,晚上二次服用。如果脈搏仍然遲緩,就再做一劑,加入一錢黃耆粉。

玉露散,涼心經,解諸熱,治口燥咽乾,煩渴躁啼,小便閉。

寒水石(一兩),石膏(一兩、水飛),甘草(三錢)

上為末,每服半錢,麥門冬泡湯化下,湯、散隨意。加辰砂、金箔,名桃紅散,亦治急驚。入梔子仁、名金蓮散。加滑石半兩,名玉真散。湯氏方,治小兒秋夏伏暑,多煩熱,吐黃涎,頭額溫,五心熱,小便赤少。或乾噦無物,宜服香薷散。又宜服玉露散,生薑汁和白湯調下。獨用薑汁一服而止。

白話文:

上藥研末,每次服半錢,麥門冬浸泡在湯中化開後服用,湯藥、散劑的量可以根據病情調整。加入辰砂、金箔,稱為「桃紅散」,也可用來治療急驚風。加入梔子仁,稱為「金蓮散」。加入半兩滑石,稱為「玉真散」。湯氏方劑,用於治療小兒秋夏伏暑,常煩熱,吐黃涎,頭額溫熱,五心發熱,小便赤少。或者乾嘔無物,宜服香薷散。又宜服玉露散,用生薑汁和白湯調和後服用。單獨使用薑汁一服便可止。

脫甲散,治嬰孩小兒,傷寒體熱,頭目昏沉,不思飲食,夾驚夾食寒熱,大小便閉澀,或赤或白,煩躁作渴,冷汗妄流,夾積傷滯,膈滿脹急,青黃體瘦,日夜大熱。及療傷風、傷寒、傷暑,驚癇客忤,筋骨腎臟疳氣等熱,並宜服之。

白話文:

「脫甲散」,用於治療嬰兒、兒童患有傷寒,身體發熱,頭部、眼睛昏沉,不思飲食,夾雜著驚嚇、飲食積滯,寒熱交錯,大小便不通暢,或赤或白,煩躁口渴,冷汗莫名流出,夾雜著積食停滯,膈肌滿脹急迫,身體青黃消瘦,日夜高熱。以及治療傷風、傷寒、中暑,以及驚風、癲癇、客忤(因外邪侵入體內引起的疾病),筋骨、腎臟、疳氣等熱症,這些疾病都適合服用此藥。

柴胡(去蘆、二錢),當歸(酒洗、三錢),白茯苓(三錢),龍膽草(去蘆、二錢),人參(去蘆、二錢),知母(去毛、二錢),甘草(炙、四錢),川芎(二錢)

白話文:

柴胡(去除蘆葦,兩錢),當歸(用酒清洗,三錢),白茯苓(三錢),龍膽草(去除蘆葦,兩錢),人參(去除蘆葦,兩錢),知母(去除毛,兩錢),甘草(烤過的,四錢),川芎(兩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連須蔥白一寸,煎至半盞,溫服不拘時。此方散熱,扶表救里,表虛令汗不妄行,裡熱令氣不閉結,外即通關,內即開渠,通關流行經路,開渠不壅臟腑,熱在表裡之間。施無不可。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的藥末,加入一杯水,加上一寸長的連鬚蔥白,煮到剩半杯的量,溫熱後服用,不拘時間。此方可散熱,扶助表氣,搶救裡氣,表氣虛弱則汗不會妄出,裡氣過熱則氣不會閉結,外面即能通關,裡面即能通暢經絡,通關則經絡暢通,開渠則臟腑不壅塞,熱在表裡之間的病症,都可以使用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