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伯嗣

《嬰童百問》~ 卷之六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2)

1. 小兒傷寒與時氣同異,第五十二問

夫小兒傷寒得之與大人無異,所異治者,兼驚而已,又有因夾驚食而得,治法與大人一同,但小其分劑,使藥性稍差耳。仲景云:春氣溫和,夏氣炎熱,秋氣清涼,冬氣冷冽,此則四時正氣之序也。冬時嚴寒,觸冒之者,乃名傷寒耳。其傷於四時之氣,皆能為病。冬受寒毒之氣,其即時而病者,頭痛身疼,肌膚熱而惡寒,名曰傷寒。

其不即時病者,寒毒藏於肌膚之間,至春夏陽氣發生,則寒毒與陽氣相搏於榮衛之間,其病與冬時即病無異,但因春而發,名曰溫病。至夏而發,名曰熱病。陽熱未盛,為寒所制,病名為溫,陽熱。已盛,寒不能制,病名為熱,故太醫均謂之傷寒也。

然熱病傷寒,溫病時氣,傳變無異也,凡時氣者,四時之間,有不正之氣也,為春應暖而反寒,夏應熱而反冷,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溫,非其時而有其氣,氣之中人,則頭疼壯熱,咳嗽氣粗,煩渴心躁,恍忽驚悸,傳變與傷寒無異,故一歲之中,病無長少,率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俗謂之天行是也。治法三四月或有暴寒,其時陽氣尚弱,為寒所折,病熱猶輕,升麻湯、解肌湯主之。

五六月陽氣已盛,為寒所折,病熱則重。七八月陽氣已衰,為寒所折,病熱亦微,調中湯、射干湯、半夏桂甘湯,可選用也。秋濕冬溫,治濕則利小便,治冬溫亦宜解利。其利小便也,則以五苓散輩,其解利冬溫,宜葳蕤湯。蓋冬溫者,感溫氣而作,寒疫者,暴寒折人,非觸冒之過,其治法不同,所施寒熱溫涼之劑亦異,不可拘以日數,發汗吐下,隨症施行。

要之治熱以寒、溫而行之,治溫以清、冷而行之,治寒以熱、涼而行之,治清以溫、平而行之,以平為期,不可過劑,此為大法,湯氏有七寶散加減服之,並與乳母服尤好,有熱者、升麻湯加柴胡、黃芩、川芎等劑治之,柴胡石膏湯極效。

升麻湯,治小兒時行瘟疫,頭痛發熱,肢體煩疼,及瘡疹已發未發,疑似之間。治傷寒傷風,頭痛憎寒壯熱,肢體疼痛,鼻乾不得睡。兼治寒暄不時,人多疫癘,乍暖脫著,及暑熱之忽變陰寒,身體疼痛,頭重如石者,可加柴胡,無汗加麻黃。

升麻(一錢),葛根(一錢),白芍藥(一錢),甘草(炙一錢)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瘡疹亦准此。服藥已身涼,止藥。加紫蘇、茯苓、川芎,名升麻蘇葉散,有熱加黃芩,咽喉痛加桔梗,發丹加玄參效。

解肌湯,治傷寒溫病,時行寒疫,頭痛項強畏寒,肢體拘急,骨節煩疼,腰脊強痛,胸膈煩悶,無汗惡風壯熱。

葛根(一兩),麻黃(去節、半兩),芍藥(半兩),甘草(半兩),桂枝(二錢半、千金方無此一味)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棗一枚,煎至六分,去滓稍熱服,以汗出為度。夏月加石膏、升麻,各一錢。

調中湯,治夏末秋初,忽有暴寒,折於盛暑。熱結於四肢,則壯熱頭疼,寒傷於胃,則下利,或血、或赤、或白,壯熱迷悶脈數,宜下之。

大黃(七錢半),桔梗(炒、半兩),藁本(半兩),茯苓(半兩),甘草(半兩),乾葛(半兩),黃芩(半兩),芍藥(半兩),白朮(半兩)

上㕮咀,白水煎,量大小加減服,得快氣利,壯熱便歇。去大黃,加黃連枳殼,止利尤妙,或加地榆,或加當歸皆可。感風加荊芥。秋宜下,當用大黃疏利。

射干湯,治初秋夏月暴雨冷,及天行暴寒,其熱喜伏於內,咳嗽氣急,喉啞失聲,干嗽無唾,喉中如梗。

半夏(湯泡、五錢),生薑(炮、四錢),射干(二錢),杏仁(去皮尖、二錢),甘草(炙二錢),紫菀(二錢),肉桂(二錢),枳實(炒、二錢),當歸(二錢),橘皮(二錢),獨活(二錢),麻黃(去節、湯泡、二錢)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

半夏桂甘湯,治伏氣之病,謂非時有暴寒,中人,伏於少陰經,始不覺病,旬月乃發,脈便微弱,咽痛,似傷寒,非喉痹之病,次必下利。始用半夏桂甘湯主之,次用四逆散,此病一二日便瘥,古方謂之腎傷寒。

半夏(洗、二兩),桂心(二兩),甘草(炙、二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六分,放冷,少含細嚥之,入生薑三片煎。

五苓散,治傷寒溫熱病、表裡未解,頭痛發熱,口燥咽乾,煩渴飲水,或水入即吐,或小便不利,及汗出表解,煩渴不止,又治霍亂吐利,燥渴引飲。

澤瀉(二兩半),豬苓(二兩半),白朮(一兩半),茯苓(一兩半),桂(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熱湯調下,不拘時,服訖多飲熱湯,有汗出即愈。又治瘀熱在裡,身發黃疸,濃煎茵陳湯下,食前服,疸病發渴,及中暑引飲,亦可用水調服。小兒加白朮末少許,如發虛加綿黃耆、人參末少許,十六問辰砂五苓散參用。

葳蕤湯,治風溫、冬溫,及春月中風、傷寒,發熱頭疼,咽乾舌強,胸腹滿,腰脊強。

葛根(半兩),葳蕤(三錢),石膏(一兩),白薇(半兩),羌活(半兩),麻黃(半兩),川芎(半兩),杏仁(去皮尖、半兩),甘草(炙、半兩),木香(半兩)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七寶散,治時氣頭昏體熱、此藥大人可服,小兒同乳母服。

紫蘇(三兩),香附(炒、三兩),陳皮(一兩),甘草(炙一兩),桔梗(去蘆、一兩),白芷(一兩),川芎(一兩)上㕮咀,每服二錢,水半盞,姜一片,棗一枚,煎三分,去滓服。有熱加葛根、升麻、荊芥。

柴胡石膏湯,治時行溫疫,壯熱惡風,頭痛體疼,鼻塞咽乾,心胸煩滿,寒熱往來,痰熱咳嗽,涕唾稠黏並療之。

桑白皮(三兩),黃芩(三兩),升麻(二兩半),石膏(五兩),前胡(去蘆、五兩),赤芍藥(五兩),乾葛(五兩),柴胡(五兩),荊芥穗(三兩),無汗加麻黃、半夏、北五味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二片,淡豉十粒,煎至七分,去滓,稍熱服。小兒分作三服,量大小加減,不拘時候。

白話文:

[小兒感染寒邪與季節性疾病差異,第五十二問]

小兒感染寒邪的方式與成人無異,但治療上的差異主要在於需考慮小兒易驚嚇的特性,有的病情是因為驚嚇加上飲食問題所引起。治療原則與成人相同,只是藥物的劑量會較小,讓藥性的影響稍微降低。張仲景提到,春季氣候溫和,夏季酷熱,秋季清涼,冬季寒冷,這就是四季正常的氣候順序。冬天的嚴寒,若不慎受到侵襲,才被稱為感染寒邪。在四季間受到不適的氣候影響,都可能導致疾病。冬天遭受寒毒侵襲,立即發病的人,會出現頭痛、全身痠痛、皮膚發熱卻怕冷的症狀,這就是感染寒邪。

若不是立即發病,寒毒可能潛伏在皮膚之下,等到春夏之際,陽氣開始生發,寒毒與陽氣在體內相互抗衡,所產生的病症與冬天即刻發病的情況無異,只不過因為在春天發作,被稱為溫病。如果到了夏天才發作,就被稱為熱病。當陽熱尚未旺盛,還能被寒氣制約,病症被稱為溫病;若陽熱已旺盛到寒氣無法控制,病症就被稱為熱病。因此,醫生普遍將這些病症統稱為感染寒邪。

然而,熱病、感染寒邪、溫病以及季節性疾病,在轉變過程上並無差異。所謂季節性疾病,是指在四季之間出現的不正常氣候現象,比如春天應該溫暖卻反常地寒冷,夏天應該炎熱卻異常地涼爽,秋天應該涼爽卻反常地酷熱,冬天應該寒冷卻異常地溫暖。在不合時令的氣候中,人們容易感到頭痛、高燒、咳嗽、呼吸困難、口渴心煩、恍惚驚悸,這些病症與感染寒邪的轉變無異。所以,在一年當中,無論年齡大小,如果出現類似的病症,這就是當時流行的季節性疾病,一般俗稱為「天行」。治療方法上,三四月份如果突然遭遇寒冷天氣,此時人體的陽氣尚弱,被寒氣所剋制,病情通常較輕,可用升麻湯或解肌湯進行治療。

五六月份,人體的陽氣已經旺盛,若被寒氣所剋制,病情就會比較嚴重。七八月份,人體的陽氣已經衰退,若被寒氣所剋制,病情相對輕微,可選擇調中湯、射幹湯或半夏桂甘湯進行治療。對於秋季濕氣和冬季溫暖的氣候,治療濕氣的重點在於利尿,而治療冬季溫暖的病症,也應採取解表的方法。利尿的藥物,可選擇五苓散;而解表治療冬季溫暖的病症,則適用葳蕤湯。冬季溫暖是由於受到溫暖氣候的影響而發病,寒疫則是因突然的寒冷所導致,並非由於不小心接觸到寒氣所致,因此,兩者的治療方法不同,所使用的寒、熱、溫、涼藥物也會有所區別,不能單純按照時間長短來決定治療方式,發汗、催吐和瀉下等治療方法應根據具體病情靈活運用。

總的來說,治療熱病需使用寒性藥物,但在溫和的環境下進行;治療溫病需使用清涼藥物,但在涼爽的環境下進行;治療寒病需使用熱性藥物,但在涼爽的環境下進行;治療清冷病需使用溫暖藥物,但在溫和的環境下進行。治療的目標是達到平衡,避免藥物過量。這是治療的基本原則。湯氏有一種七寶散,可以根據病情進行加減服用,同時讓母親一起服用效果更佳。對於有熱象的患者,可使用升麻湯,再加入柴胡、黃芩、川芎等藥物進行治療,柴胡石膏湯的效果非常顯著。

【升麻湯】適用於小兒流行瘟疫,出現頭痛、發燒、肢體疼痛,以及皮膚疹子已經發出或即將發出的可疑情況。也可用於治療感染寒邪和風邪,出現頭痛、畏寒、高燒、肢體疼痛、鼻子乾燥、失眠等症狀。此外,還適用於季節交換時,很多人感染疫情,忽冷忽熱、暑熱突然轉為陰寒,出現身體疼痛、頭部沉重如石等症狀,可加入柴胡,如果無汗可加入麻黃。

升麻(3克)、葛根(3克)、白芍藥(3克)、炙甘草(3克)

以上藥材切碎混合,每次服用9克,用一杯水煎煮至剩下2/3,去掉藥渣後溫服。皮膚疹子的治療也遵循同樣原則。服藥後身體降溫即可停藥。如果加入紫蘇、茯苓、川芎,稱為升麻蘇葉散。如果有熱象,可加入黃芩。如果咽喉疼痛,可加入桔梗。如果出現紅斑,可加入玄參。

【解肌湯】適用於治療感染寒邪、溫病、季節性寒疫,出現頭痛、頸部僵硬、畏寒、肢體緊繃、骨節疼痛、腰背強痛、胸膈悶脹、無汗、畏風、高燒等症狀。

葛根(30克)、麻黃(去節、15克)、芍藥(15克)、甘草(15克)、桂枝(6.25克)

以上藥材切碎混合,每次服用9克,用一杯水煎煮,加入1枚棗子,煎至剩下2/3,去掉藥渣後趁熱服用,以出汗為度。夏季可加入石膏、升麻,各3克。

【調中湯】適用於夏末秋初,突然遭遇寒冷天氣,導致身體在酷暑中受挫。熱氣滯留在四肢,導致高燒、頭痛;胃部受到寒氣侵害,引起腹瀉,可能是血性、赤色或白色。高燒、神志不清、脈搏加速,需要瀉下治療。

大黃(22.5克)、炒桔梗(15克)、藁本(15克)、茯苓(15克)、甘草(15克)、乾葛(15克)、黃芩(15克)、芍藥(15克)、白朮(15克)

以上藥材切碎混合,用清水煎煮,根據患者年齡大小調整劑量服用。服藥後如果感到舒暢,高燒就會消退。去掉大黃,加入黃連、枳殼,止瀉效果更佳。或者加入地榆,或加入當歸。如果感冒,可加入荊芥。秋季適合瀉下治療,應使用大黃疏利。

【射幹湯】適用於初秋或夏季暴雨後的寒冷天氣,以及突然的寒冷天氣。熱氣喜歡潛伏於體內,導致咳嗽、呼吸急促、喉嚨嘶啞、聲音沙啞、乾咳無痰、喉嚨有異物感。

半夏(浸泡、15克)、炮薑(12克)、射幹(6克)、去皮尖杏仁(6克)、炙甘草(6克)、紫菀(6克)、肉桂(6克)、炒枳實(6克)、當歸(6克)、橘皮(6克)、獨活(6克)、去節麻黃(浸泡、6克)

以上藥材切碎混合,每次服用9克,用一杯水煎煮至剩下2/3,去掉藥渣後溫服。

【半夏桂甘湯】適用於潛伏性疾病的治療,指的是在不合時令的寒冷天氣中,寒氣侵入人體,潛伏在少陰經脈中,初期可能不會感到不適,但經過十天至一個月後才會發病。脈搏變得微弱,喉嚨疼痛,類似感染寒邪,但並非喉痹之病,接著可能會出現腹瀉。首先使用半夏桂甘湯進行治療,然後使用四逆散。這種疾病通常在一兩天內就能康復,古籍中稱之為腎感染寒邪。

半夏(清洗、60克)、桂心(60克)、炙甘草(60克)

以上藥材切碎至麻豆大小,每次服用9克,用一杯水煎煮至剩下2/3,待涼後少量含服,慢慢吞下。加入三片生薑煎煮。

【五苓散】適用於治療感染寒邪、溫熱病,表證和裏證都未完全解除,出現頭痛、發燒、口乾、咽乾、煩渴、喝水後嘔吐、小便不暢,以及出汗後表證解除,但煩渴仍然持續,還能治療霍亂引起的嘔吐和腹瀉,以及口乾想喝水的症狀。

澤瀉(62.5克)、豬苓(62.5克)、白朮(45克)、茯苓(45克)、桂(30克)

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6克,用熱水調服,不限時間。服藥後多喝熱水,如果出汗就表示病情好轉。還能治療瘀熱在體內,導致皮膚黃疸。濃煎茵陳湯後服用,飯前服用。黃疸病患者口渴,以及中暑後想喝水,也可以用水調服。兒童可加入少量白朮粉末。如果出現虛弱,可加入綿黃耆、人參粉末。參考第十六問中的辰砂五苓散。

【葳蕤湯】適用於治療風溫、冬溫,以及春季中風、感染寒邪,出現發燒、頭痛、咽乾、舌頭僵硬、胸腹脹滿、腰背強痛。

葛根(15克)、葳蕤(9克)、石膏(30克)、白薇(15克)、羌活(15克)、麻黃(15克)、川芎(15克)、去皮尖杏仁(15克)、炙甘草(15克)、木香(15克)

以上藥材切碎混合,每次服用9克,用一杯水煎煮至剩下8/10,去掉藥渣後溫服。

【七寶散】適用於治療季節性疾病引起的頭昏、體熱。這種藥物適合成人服用,兒童和哺乳母親也可以服用。

紫蘇(90克)、炒香附(90克)、陳皮(30克)、炙甘草(30克)、桔梗(去蘆、30克)、白芷(30克)、川芎(30克)

以上藥材切碎混合,每次服用6克,用半杯水煎煮,加入一片薑和一顆棗,煎至剩下1/3,去掉藥渣後服用。如果熱象明顯,可加入葛根、升麻、荊芥。

【柴胡石膏湯】適用於治療季節性溫疫,出現高燒、畏風、頭痛、肢體疼痛、鼻塞、咽乾、心胸煩悶、寒熱交錯、痰熱咳嗽、鼻涕和唾液粘稠的症狀。

桑白皮(90克)、黃芩(90克)、升麻(75克)、石膏(150克)、前胡(去蘆、150克)、赤芍藥(150克)、乾葛(150克)、柴胡(150克)、荊芥穗(90克)、無汗可加入麻黃、半夏、北五味

以上藥材切碎混合,每次服用6克,用一杯水煎煮,加入兩片生薑和十粒淡豆豉,煎至剩下7/10,去掉藥渣後趁熱服用。兒童可分為三次服用,根據年齡大小調整劑量,不限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