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童百問》~ 卷之六 (7)
卷之六 (7)
1. 壯熱溫壯,第五十八問
仲陽云:壯熱者,一向熱而不已,甚則發驚癇也。溫壯者,但溫而不熱也。巢氏云:小兒壯熱者,是熱氣盛熏發於外,故令身體壯然。其發於漸,大體與溫熱相似,少有異者,熱加甚也。此候宜服輕藥,惺惺散羌活散皆可,甚則黃芩、柴胡、乾葛、之劑散之。夫溫壯者,由小兒臟腑不調,內有伏熱,或挾宿寒,皆摶於胃氣,故令不和,氣行壅澀故積體熱,名曰溫壯。
大便黃而臭者,內有伏熱、其大便白而臭酸者,則挾宿寒故也,宜溫之,服理中、四君子輩加桂治之。伏熱宜五苓散、並白虎湯,二藥俱效。其腹中有伏熱溫壯,柴苓散主之。其心神不安,大腑秘熱,二黃犀角散主之。溫壯常熱不止,牛黃散主之。凡解後餘熱不退,可服地骨皮散、黃龍湯、牛黃膏。
亦治壯熱。直指羚羊角湯治諸驚壯熱。治下後熱不退,身壯熱百骨節疼,梔子仁湯、大連翹飲、六物黃芩湯、五物人參飲、對症選用之。古法去伏熱則用龍膽湯,去宿滯則用紫霜丸,當效其法而治之。聖濟經用升麻芍藥等劑治之。
理中湯,見第五十三問。
四君子湯,見第十六問。
五苓散,見第五十二問。
白虎湯,治傷寒大汗出,表症已解,心胸大煩,渴欲飲水。及吐或下後七八日、邪毒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數升者宜服。又治夏月中暑、汗出,惡熱,身熱而渴。
知母(三兩),甘草(一兩炙),石膏(八兩、另研),粳米(二合)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六分,米熟為度,去滓溫服。聖惠方加乾葛。
柴苓散,治小兒腹中有伏熱,溫壯未去。
柴胡(七錢半、去苗),麥門冬(去心),人參,赤茯苓,甘草(各半兩),黃芩(一兩)
上銼散,每服二錢,水一盞,入小麥一撮,竹葉一片,煎五分,去滓溫服,量大小加減與之。
三黃犀角散,治小兒身體溫壯,心神不安,大腑秘熱。
犀角屑,大黃(酒浸、蒸),鉤藤,梔子仁,甘草,黃芩(各五錢)
上為末,每服五分,量大小加減,熱湯調下。
牛黃散,治小兒溫壯,身體常熱不止。
牛黃(研),甘草(各五分),柴胡(去苗),梔子(炒),龍膽草,黃芩(各二錢半)
上為末,每服五分,以金銀湯調下無時。
地骨皮散,見第五十七問。
黃龍湯,治傷寒身熱不退。
柴胡(五錢),黃芩,甘草(各二錢),赤芍藥(三錢)
上㕮咀,每服二錢,姜一片,棗一枚,水一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無時。
牛黃膏,治小兒天吊驚風,手足搐搦,面唇紅赤,咽喉痰響,渾身頭額壯熱,喚問不知,不醒人事。或只左手右腳偏搐,或只右手左腳偏搐,或只唇口眼鼻顫搐。此疾多則腹肚緊脹,熱極,胸膈久積驚涎,忽被風邪所觸,故作此候也。此患大忌,不得針灸,若針灸乃誤矣,凡中此疾,須辨認有前項形證,宜急服此劑。
蠍尾(四十九枚),巴豆(去殼、一枚半、不去油),梅花腦(半字),辰砂(研、二錢),鬱金(三錢、以皂角水煮過),牛黃(少許),麝香(一字)
上六味為末,每遇小兒中、前項形證,周歲半字,三四歲一字,仍觀孩兒身體肥瘦,臟腑虛實,及病勢輕重,則加減藥,用蜜熱水一二分調勻灌下,或薄荷湯亦可。服藥後良久,壓下痰涎,疏去風氣,當宣瀉兩三行,其瀉出如雞子白是應效,或胸膈痰涎壅盛痞滿,服此藥當吐風痰,亦為美也。
下藥後,或吐或瀉,手足搐搦稍定,喉嚨不響,頭額腹肚漸涼,眼目不倒,記得人事,面紅赤色,但時時有少溫壯,驚潮風熱來未退,便續下保壽散三兩,服金粉散一二服,早晨更可下均氣補虛進乳哺白朮散一日。早晨與一服,或服此數件藥後,或只覺得肚腹至夜微熱,不進乳食,宜空心與進一服寬熱散,微微通去腹中餘熱風涎。或有是疾,服藥稍退,忌兩日不可見風。
一方加粉霜二錢,名硃砂膏。
羚羊角湯,治諸驚壯熱。
羚羊角,蟬蛻,茯神(去木),麥門冬(去心),柴胡,地骨皮(各一錢),黃芩,甘草(各五分、炒)
上銼散,每服二錢,薑棗煎服。
梔子仁湯,治陽毒傷寒壯熱,百節疼痛,下後熱不退者。
梔子仁,赤芍藥,大青,知母(各一兩),川升麻,黃芩,石膏(各二兩),柴胡(一兩、去苗),甘草(半兩),杏仁(二兩,去皮尖、及雙仁者、麩炒微黃色)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三片,煎六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大連翹飲子,見第三問。
六物黃芩湯,治小兒天行壯熱,少腹大、短氣、熱有進退、飲食不化。
黃芩,大青,甘草,麥門冬(去心),石膏(各半兩),肉桂(三錢)
上銼散,每服三錢,白水煎,去滓溫服。
五物人參飲,治天行壯熱,咳嗽心脹滿。
人參,甘草(各半兩),麥門冬(去心),生地黃(各一兩半),茅根(半握)
上銼散,每服三錢,白水煎服。
龍膽湯,見第三問千金龍膽湯。
紫霜丸,見第三問。
白話文:
【壯熱溫壯,第五十八問】
仲陽說道:壯熱是指持續高燒不退,嚴重時甚至會引起驚厥或癲癇。溫壯則是指體溫略微升高,但未達到高燒的程度。巢氏進一步解釋,小孩出現壯熱的情況,是由於體內熱氣旺盛,導致身體表面發熱,整個人顯得熱力十足。這種情況的發病過程緩慢,其症狀大致類似於溫熱,只是熱度更強烈一些。對於這類症狀,應選擇輕鬆的治療方式,像惺惺散、羌活散都是可以的選擇,如果病情加重,則可以使用黃芩、柴胡、乾葛等藥材製成的藥劑來治療。
溫壯的形成,通常是因為小孩的臟腑功能失調,體內有潛藏的熱氣,或者有陳舊的寒氣,這些因素都會影響胃部運作,造成身體機能不協調,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因此累積體熱,稱之為溫壯。
如果排泄的大便呈黃色且有異味,這表示體內有潛藏的熱氣;若大便色白且有酸臭味,則表示有陳舊的寒氣,這時應採用溫補的方式,服用理中湯、四君子湯加上肉桂進行治療。對於潛藏的熱氣,可以使用五苓散和白虎湯,這兩種藥都有很好的療效。對於腹中潛藏的熱氣所引起的溫壯,可以使用柴苓散來治療。對於心神不寧、腸胃祕結、體內熱度過高的情況,可以使用二黃犀角散來治療。對於持續溫壯不退的,則可使用牛黃散來治療。對於疾病後期仍有殘餘熱氣不消,可以服用地骨皮散、黃龍湯、牛黃膏。
此外,羚羊角湯可用於治療各種因驚嚇引起的壯熱。對於發燒後熱度不退、全身關節疼痛的情況,可以使用梔子仁湯、大連翹飲、六物黃芩湯、五物人參飲來治療,根據具體病情選擇適當的藥物。
古法中,用龍膽湯來去除潛藏的熱氣,用紫霜丸來清除體內的滯留物,應遵循這些方法進行治療。《聖濟經》則建議使用升麻芍藥等藥物進行治療。
接下來是具體藥方:
理中湯,詳見第五十三問。
四君子湯,詳見第十六問。
五苓散,詳見第五十二問。
白虎湯,適用於治療傷寒大汗淋漓後,表面症狀已經消失,但心胸仍然煩躁、口渴想喝水的情況。以及嘔吐或排便後七八天,邪氣仍未排除,熱氣在體內聚集,導致表裡俱熱,偶爾畏寒,極度口渴,舌頭乾燥煩躁,想要喝大量水的病人。此外,也適用於夏季中暑,出汗、怕熱、身體發熱且口渴的情況。
所需材料:知母(三兩)、甘草(一兩,炒)、石膏(八兩,研磨)、粳米(二合)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取三錢,加入一盞水,煎至剩六分水量,待米熟後即可,去渣溫服。《聖惠方》中還添加了乾葛。
柴苓散,適用於治療小孩腹中潛藏的熱氣,尚未消除的溫壯。
所需材料:柴胡(七錢半,去苗)、麥門冬(去心)、人參、赤茯苓、甘草(各半兩)、黃芩(一兩)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取二錢,加入一盞水,再加入一把小麥和一片竹葉,煎至剩五分水量,去渣溫服,根據小孩年齡和體質調整劑量。
三黃犀角散,適用於治療小孩身體溫壯、心神不寧、腸胃祕結且體內熱度過高的情況。
所需材料:犀角屑、大黃(酒浸泡、蒸)、鉤藤、梔子仁、甘草、黃芩(各五錢)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末,每次取五分,根據小孩年齡和體質調整劑量,用熱水調和服用。
牛黃散,適用於治療小孩溫壯,身體持續發熱的情況。
所需材料:牛黃(研磨)、甘草(各五分)、柴胡(去苗)、梔子(炒)、龍膽草、黃芩(各二錢半)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末,每次取五分,用金銀花茶調和服用,不限時間。
地骨皮散,詳見第五十七問。
黃龍湯,適用於治療傷寒後身體熱度不退的情況。
所需材料:柴胡(五錢)、黃芩、甘草(各二錢)、赤芍藥(三錢)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取二錢,加入一片薑和一枚棗,再加入一盞水,煎至剩五分水量,去渣溫服,不限時間。
牛黃膏,適用於治療小孩天吊驚風、手腳抽搐、面色和嘴脣紅赤、喉嚨有痰聲、全身頭額發熱、呼喚不理睬、失去意識的情況。或者只有左手或右腳、右手或左腳單側抽搐,或者只有嘴脣、嘴巴、眼睛、鼻子顫抖抽搐。這種疾病通常伴有腹部緊脹、極度發熱、胸部和膈膜長期積累驚嚇產生的涎液,突然受到風邪侵襲,才會出現這種症狀。這種疾病非常危險,不能進行針灸治療,否則會造成更大的危害。一旦孩子出現這種疾病,必須辨識出上述症狀,立即服用這種藥物。
所需材料:蠍尾(四十九枚)、巴豆(去殼,一枚半,不用去油)、梅花腦(半字)、辰砂(研磨,二錢)、鬱金(三錢,用皁角水煮過)、牛黃(少許)、麝香(一字)
製作方法:將以上六種材料研磨成末,遇到小孩出現上述症狀時,一週歲的孩子服用半字,三四歲的孩子服用一字,根據孩子的體型胖瘦、臟腑虛實和病情輕重調整劑量,用熱水和蜂蜜調和二三分,灌服下去。或者用薄荷茶也可以。服用藥物後,經過一段時間,壓制痰涎,排出風氣,應該會有兩三次排泄,排泄物像雞蛋清一樣,表示藥效有效。或者胸膈部位有大量痰涎,服用這種藥物會引發嘔吐風痰,同樣也是好的效果。
服用藥物後,可能會出現嘔吐或排泄的情況,手腳抽搐逐漸停止,喉嚨不再有聲音,頭額和腹部逐漸冷卻,眼睛不再翻白,記憶力恢復,臉色紅潤,但仍偶爾有溫壯現象,驚厥和風熱尚未完全消退,可以繼續服用保壽散三兩次,金粉散一兩次,早上再服用均氣補虛進乳哺白朮散一天。早上服用一次,或者服用上述幾種藥物後,或者只是晚上覺得肚子微熱,無法進食,可以在空腹時服用一次寬熱散,稍微去除腹中殘餘的熱氣和風涎。或者有些疾病,服用藥物後病情有所好轉,但兩天內不能見風。
另一個配方中,添加了粉霜二錢,稱為硃砂膏。
羚羊角湯,適用於治療各種因驚嚇引起的壯熱。
所需材料:羚羊角、蟬蛻、茯神(去木)、麥門冬(去心)、柴胡、地骨皮(各一錢)、黃芩、甘草(各五分,炒)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取二錢,加入薑和棗煎煮服用。
梔子仁湯,適用於治療陽毒傷寒、壯熱、百節疼痛,排便後熱度不退的情況。
所需材料:梔子仁、赤芍藥、大青、知母(各一兩)、川升麻、黃芩、石膏(各二兩)、柴胡(一兩,去苗)、甘草(半兩)、杏仁(二兩,去皮尖,以及雙仁者,麩炒至微黃色)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取三錢,加入一盞水,加入三片生薑,煎至剩六分水量,去渣不限時間溫服。
大連翹飲子,詳見第三問。
六物黃芩湯,適用於治療小孩天行壯熱、小腹腫大、呼吸短促、熱度時高時低、飲食消化不良的情況。
所需材料:黃芩、大青、甘草、麥門冬(去心)、石膏(各半兩)、肉桂(三錢)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取三錢,用清水煎煮,去渣溫服。
五物人參飲,適用於治療天行壯熱、咳嗽、心脹滿的情況。
所需材料:人參、甘草(各半兩)、麥門冬(去心)、生地黃(各一兩半)、茅根(半握)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取三錢,用清水煎煮服用。
龍膽湯,詳見第三問千金龍膽湯。
紫霜丸,詳見第三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