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伯嗣

《嬰童百問》~ 卷之六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6)

1. 潮熱,第五十七問

仲陽云:潮熱者、時間發熱,過時即退,來日依然發熱,此欲發驚也,發來潮熱,又似瘧熱,總曰潮熱。蓋發作有期,其熱有三,榮熱、衛熱、瘴氣熱,兩日一發,或三日一發,並用梨漿飲治之。王氏云:潮熱乃是血氣壅實,五臟生熱,熏發於外,故令發熱。傷寒論云:潮熱者實熱也,當利大便,大柴胡湯承氣湯、等劑治之。

白話文:

仲陽說:潮熱,是指在一定的時間發熱,過了那個時間就會退燒,但到了第二天又會繼續發熱,這種情況是快要得驚風病了。發作時會覺得身體發熱,又有點像瘧疾的發燒,總稱之為潮熱。這種病的發作是有規律的,熱有分三種,包括榮熱、衛熱和瘴氣熱,兩天發作一次,或三天發作一次,都可以用梨漿飲來治療。王氏說:潮熱是血氣壅塞、五臟生熱,導致熱氣燻發到體外,所以會發熱。《傷寒論》說:潮熱是實熱,應該要利大便,可以用大柴胡湯、承氣湯等藥方來治療。

虛熱者、地骨皮散主之,犀角飲鱉甲飲靈犀飲秦艽飲、生犀散。聖濟經用地骨皮飲羌活餅等劑。

白話文:

虛熱的人,可用地骨皮散為主方,犀角飲、鱉甲飲、靈犀飲、秦艽飲、生犀散等方劑也可以使用。聖濟經中使用地骨皮飲、羌活餅等方劑。

梨漿飲子,治潮熱、榮熱、衛熱、瘴氣熱,兩日一發,三日一發。積熱、脾熱、痞熱、胃熱、癖熱、瘧熱、邪熱、寒熱,脾瘧、鬼瘧,夜發單瘧獨熱。

白話文:

梨漿飲:用於治療潮熱、熱氣上湧、衛氣與正氣的熱症,以及瘴氣引起的發熱。這些疾病的發作週期有的是兩天一次,有的是三天一次。此外,本方還可治療積熱、脾熱、痞熱、胃熱、癖熱、瘧疾發熱、邪熱、寒熱交作,以及脾瘧、鬼瘧,以及夜間發作的單瘧和獨熱等病症。

青蒿(童便、浸一日、曬乾),柴胡(去蘆),人參(去蘆),黃芩(炒),前胡(去蘆),秦艽(去蘆),甘草(炙、各等分)

白話文:

青蒿(用童便浸泡一天,然後曬乾),柴胡(去除蘆頭),人參(去除蘆頭),黃芩(炒過),前胡(去除蘆頭),秦艽(去除蘆頭),甘草(炙甘草,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一歲半錢,二歲一錢。水一小盞,入生藕、生梨、薄荷生地黃、同煎至半,去滓、通口空心食前服。

白話文:

上櫱咀,每次服用 1.5 錢(一歲小孩服用)、2 錢(二歲小孩服用)。將一小杯水,加上生藕、生梨、薄荷、生地黃一起煎煮到剩下一半,過濾雜質後,於空腹時服用。

柴胡湯,見第二十九問。

大承氣湯,見第二十九問。

地骨皮,治虛熱,亦治傷寒壯熱。

知母(一兩),柴胡(半兩、去毛),甘草(半兩、生),人參(半兩、去蘆),地骨皮(一兩),茯苓(半兩),半夏(湯泡七次、切片曬、三錢)

白話文:

知母(60公克),柴胡(30公克、去除細毛),生甘草(30公克),人參(30公克、除去蘆頭),地骨皮(60公克),茯苓(30公克),半夏(以熱水浸泡七次去除辛辣味後,切片曬乾,重18公克)。

上㕮咀,姜水煎服,每用三錢。有驚熱、加蟬蛻天麻、黃芩。全嬰方加秦艽,名秦艽飲子

白話文:

上邊的配伍為代表,用生薑水煎服,每次用三錢。如果有煩躁發熱的症狀,可以加入蟬蛻、天麻、黃芩。如果是用做治療驚風的方劑,可以加入秦艽,叫做秦艽飲子。

犀角,治小兒骨蒸潮熱、盜汗肌瘦。

犀角(鎊碎、一兩),鱉甲(炙酥、一兩),柴胡(去蘆、一兩),知母(去毛、炒、一兩),地骨皮(一兩),胡黃連(一兩),大黃(半兩),桃枝(半兩)

白話文:

犀牛角(研磨成粉末,一兩),烏龜殼(烤酥,一兩),柴胡(去除毛根,一兩),知母(去除毛根,炒製,一兩),地骨皮(一兩),黃連(一兩),大黃(半兩),桃樹樹枝(半兩)

上㕮咀,每三歲一錢,水一盞,煎三分,去滓溫服。

鱉甲飲,治小兒骨蒸,潮熱盜汗,咳嗽多渴,心躁多驚,面黃消瘦。

鱉甲(酥炙、一兩),地骨皮(一兩),秦艽(一兩),柴胡(一兩),枳殼(麩炒、一兩),知母(去毛、一兩),當歸(一兩)

白話文:

鱉甲(先烤酥,再以微火微炙,取一兩),地骨皮(取一兩),秦艽(取一兩),柴胡(取一兩),枳殼(先以麩皮炒過,再取一兩),知母(去除毛後,取一兩),當歸(取一兩)

上㕮咀,三歲一錢,水半盞,桃柳枝各三寸,烏梅一個,煎三分,去滓服無時。

白話文:

用上等青黛一錢,加入半盞水,再加入三寸長的桃枝和柳枝各三根,以及一顆烏梅,煎煮至只剩下三分之一的量,去渣後服用,不限服用時間。

靈犀飲,治小兒骨蒸潮熱,盜汗咳嗽,多渴萎黃,消瘦腹急氣粗。

犀角(鎊屑、半兩),胡黃連(半兩),茯苓(去皮、一兩),人參(去蘆、一兩),川芎(一兩),秦艽(一兩),甘草(一兩),羌活(一兩),柴胡(一兩),桔梗(一兩),地骨皮(一兩)

白話文:

犀角(磨成粉末,半兩),胡黃連(半兩),茯苓(去皮,一兩),人參(去蘆頭,一兩),川芎(一兩),秦艽(一兩),甘草(一兩),羌活(一兩),柴胡(一兩),桔梗(一兩),地骨皮(一兩)

上㕮咀,三歲一錢,水半盞,烏梅、竹葉少許煎服。

秦艽飲,即地骨皮散加秦艽,方見前。

羚角散,治小兒骨蒸肌瘦,頰赤口乾,日夜潮熱,夜有盜汗,五心煩熱,四肢困倦,飲食雖多,不生肌肉。及大病瘥後,餘毒不解。或傷寒病後,因食羊肉,體熱不除。

白話文:

羚角散,治療小兒骨瘦如柴、肌肉消瘦,臉頰發紅、口乾,日夜體溫高,晚上盜汗,手掌、腳掌和心口發熱,四肢無力,飲食很多,但肌肉不生長。以及大病痊癒後,殘留的毒素沒有消除。或者傷寒病後,由於吃了羊肉,體熱沒有消除。

地骨皮,秦艽,人參(去蘆),羚羊角(鎊屑),大黃(蒸),麥門冬,枳殼,柴胡,白茯苓,赤芍藥,桑白皮,鱉甲(酥炙黃、各一兩)

白話文:

  • 地骨皮:清熱涼血,滋陰生津。

  • 秦艽:清熱祛風,除濕痹。

  • 人參(去蘆):補氣益血,生津止渴。

  • 羚羊角(鎊屑):清熱涼血,熄風定驚。

  • 大黃(蒸):瀉火通便,破血逐瘀。

  • 麥門冬:清熱生津,養陰潤肺。

  • 枳殼:行氣寬中,消積化滯。

  • 柴胡:疏肝解鬱,退燒和解表。

  • 白茯苓:健脾益氣,補虛養心。

  • 赤芍藥:活血化瘀,散寒止痛。

  • 桑白皮:清熱涼血,透疹解表。

  • 鱉甲(酥炙黃、各一兩):滋陰養血,補腎益精。

上銼,每服二錢,水一盞,入青蒿少許煎,溫服食後,兒小分為二服,治疳勞。

青蒿散,治小兒、室女,肌瘦潮熱。

青蒿(三錢),甘草(一寸),小麥(五十粒),烏梅(一個)

上㕮咀,河水一碗,煎至三分,去滓服。

柴胡散,治小兒骨蒸潮熱,面黃瘦弱。

柴胡(半兩),地骨皮(半兩),甘草(炙、半兩)

上㕮咀,水一盞,每用二錢,煎七分,去滓服不拘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