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童百問》~ 卷之五 (6)
卷之五 (6)
1. 諸熱症,第五十問
小兒之病,其熱惟多,夫熱有虛有實。實則面赤濃黃,氣粗口熱,燥渴唇腫,大小便難,掀揭露衣,煩啼暴叫。虛則面色青白,恍忽神緩,口中清冷,噓氣軟弱,泄瀉多尿,夜出虛汗。其或乍涼乍溫,怫鬱驚惕,上盛下泄,水穀不分,此則冷熱不調之症。虛則敗毒散加木香當歸。
然小兒表裡俱熱,面黃頰赤,唇燥口乾,小便赤澀。大便焦黃,先以四順清涼飲為之疏利,其熱即去。或表未解也,當先用惺惺散,少加麻黃去節以取其汗,或用柴胡散,則表熱已除,又當和解,其熱自平。若驚熱、風熱、積熱,可服寬熱散下之,保壽散、金粉散、以退餘熱可也。
敗毒散,治傷寒、溫疫、風濕,頭目昏眩,四肢痛,憎寒壯熱,項強目睛疼。尋常風眩、拘倦、風痰,身體項疼,及寒壅咳嗽,鼻塞聲重,寒熱,並治之。
柴胡(洗、去蘆),前胡,川芎,枳殼(炒),羌活,獨活,白茯苓,桔梗(炒),人參(各二兩),甘草(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生薑薄荷煎,加地骨皮、天麻。或銼散,加蟬蛻防風。治驚熱,可加芍藥、乾葛、黃芩。無汗加麻黃。
四順清涼飲,見第四十四問。
惺惺散,治小兒風熱瘡疹,傷寒時氣,頭痛壯熱,目澀多睡,咳嗽喘粗,鼻塞清涕。
天花粉,人參,細辛(去葉),茯苓(去皮),白朮,甘草(炙),桔梗(各等分)
上銼散,每服五錢,水一小盞,入薄荷三葉,同煎至四分,溫服。如要和氣,即入生薑煎服,不拘時。
柴胡散,治小兒傷寒無汗,有表症,壯熱頭疼,身體痛,口乾煩渴,小便赤,大便秘澀,夾驚腮腫。
石膏,黃芩,甘草,赤芍藥,葛根(各二錢半),麻黃(去節),柴胡(半兩)
上銼散,三歲兒每服二錢,水小盞,生薑少許,蔥白三寸,豆豉二十粒,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不拘時,汗出為效。熱嗽加杏仁去皮尖二錢,五味子三錢。
寬熱散,治小兒中惡天吊,手足搐候,服牛黃膏得漸安,只腹肚有熱未退,早晨亦可進一服寬熱散。兼小兒食癖積,嬰孩驚乳癖,服此藥則下惡物,或成塊如鼻涕腥臭,覺得肚腰漸消,稍思乳食。
朴硝,甘草(各半兩),大黃(錦紋者,一兩),枳殼(去瓤,一兩,以水潤之,以巴豆四十九粒去皮同炒,去巴豆)
上四味為末,以瓷器收之,每服一字或半錢,用薄荷七葉煎湯調下一呷,或入砂糖一塊皂子大在內,以薄荷湯調勻,早晨未乳食前灌下。或兒壯加添藥末,兒或弱則減藥末,或兒子通身生瘡熱毒者,可早晨與一服,推出毒氣。
保壽散,治嬰孩驚熱、潮熱、風熱、虛熱,頭額溫壯,白日夜間多啼,傷濕鼻流清涕,喉咽時時有清涕,夜多睡臥不穩,或手足口舌生小熱毒瘡,或因吃著喜怒乳食,胸膈不快,時復吐哯嘔乳,忽因人物所驚,日夜間手足心熱,痰壅咳嗽,兼患天吊急驚風候。
白茯苓,人參,川雄黃,牙硝,甘草(炙各二兩),麝香,牛黃,梅花腦子(各少許無亦得)
上八味,細研,入錫合內收之,湯使如後金粉散。
金粉散,治嬰孩驚熱、風熱、虛熱、潮熱,手足心熱,口多涎唾。面色紅赤,頭額身體溫熱,日夜嗞呀,鼻流清涕,咳嗽,上膈壅熱,口鼻喉舌手足渾身頭項生毒熱瘡,夜臥不安,吐哯嘔逆,乳食不化,胸膈不快,變蒸溫壯,或有驚潮熱,並宜服之,常服鎮心化涎壓驚。風搐候,服牛黃膏得手足搐住,病勢稍輕,但有些少餘熱,亦宜進三、兩服。
川雄黃(半兩別研),白芍藥,牙硝,腦子,麝香(各少許)
上件研令細,以錫盒收之,每遇此證,一歲兒半錢,二、三歲一錢,並薄荷湯調下,金銀薄荷湯尤好,常服可防百病。
【論不可服冷藥證】
足脛冷,腹虛脹,糞色青,面㿠白,嘔乳奶,眼珠青
【論不可服熱藥證】
足脛熱,兩腮紅,大便秘,小便黃,渴不止,上氣急,脈緊急
白話文:
【諸熱症,第五十問】
小孩子的疾病,大多是發熱,而發熱又有虛實之分。實熱的表現是臉色紅且濃黃,呼吸粗重,口中發熱,口渴、嘴唇腫脹,大小便困難,喜歡掀開被子、露出身體,煩躁啼哭、大聲叫喊。虛熱的表現是臉色青白,精神恍惚、反應遲緩,口中發冷,呼吸微弱,腹瀉多尿,夜間出虛汗。還有一種情況是時冷時熱,煩悶不安、容易驚嚇,上部有熱、下部卻泄瀉,飲食消化不良,這是屬於冷熱不調的症狀。虛熱可以用敗毒散加上木香、當歸來治療。
如果小孩表裡都有熱,臉色發黃、雙頰發紅,嘴唇乾燥、口渴,小便赤澀,大便焦黃,先用四順清涼飲來疏通排泄,熱就會消退。如果表證沒有解除,應該先用惺惺散,稍微加入一點去節的麻黃來發汗,或者用柴胡散,表熱去除後,再用和解的方法,熱自然會平息。如果是驚嚇引起的熱、風熱、或積食引起的熱,可以服用寬熱散來攻下,再用保壽散、金粉散來退除剩餘的熱。
敗毒散,可以治療傷寒、溫疫、風濕引起的頭暈目眩、四肢疼痛、怕冷發熱、頸項僵硬、眼睛疼痛等症狀。對於一般的頭暈、疲倦、風痰、身體頸部疼痛,以及寒氣壅滯引起的咳嗽、鼻塞、聲音沙啞、發冷發熱等,都有治療效果。
藥材組成:柴胡(洗淨、去除蘆頭)、前胡、川芎、枳殼(炒過)、羌活、獨活、白茯苓、桔梗(炒過)、人參(各二兩)、甘草(半兩)。
製法及服用方法:將上述藥材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生薑、薄荷煎湯送服,可以加入地骨皮、天麻。也可以將藥材研磨成散劑,加入蟬蛻、防風一起服用。治療驚熱,可以加入芍藥、葛根、黃芩。無汗可以加入麻黃。
四順清涼飲,請參考第四十四問。
惺惺散,可以治療小兒風熱引起的瘡疹、傷寒時氣、頭痛發熱、眼睛乾澀、嗜睡、咳嗽喘息、鼻塞流清涕等症狀。
藥材組成:天花粉、人參、細辛(去除葉子)、茯苓(去除外皮)、白朮、甘草(炙過)、桔梗(各等份)。
製法及服用方法:將上述藥材磨成散劑,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一小杯,加入薄荷三片,一起煎煮至剩四分,溫服。如果要和氣,可以加入生薑一起煎服,不拘時間。
柴胡散,可以治療小兒傷寒無汗、有表證,發熱頭痛、身體疼痛、口乾煩渴、小便赤黃、大便秘結、夾雜驚嚇引起的腮腺腫脹等症狀。
藥材組成:石膏、黃芩、甘草、赤芍藥、葛根(各二錢半)、麻黃(去除節)、柴胡(半兩)。
製法及服用方法:將上述藥材磨成散劑,三歲小孩每次服用二錢,用水小杯,加入少許生薑、三寸蔥白、二十粒豆豉,一起煎煮至剩五分,去除藥渣溫服,不拘時間,發汗有效。熱咳可以加入去皮尖的杏仁二錢,五味子三錢。
寬熱散,可以治療小兒中邪、抽搐、服用牛黃膏後情況有所好轉但腹部仍有餘熱的症狀,早上可以服用一服寬熱散。也可以治療小兒食積、嬰兒因驚嚇引起的乳食停滯,服用此藥可以排出污穢物,或像鼻涕一樣腥臭的塊狀物,感覺腹部逐漸消脹,稍微有進食慾望。
藥材組成:朴硝、甘草(各半兩)、大黃(錦紋者,一兩)、枳殼(去除瓤,一兩,用水潤濕,與四十九粒去除外皮的巴豆同炒,之後去除巴豆)。
製法及服用方法:將上述四味藥材磨成細末,用瓷器儲存。每次服用一字或半錢,用七片薄荷煎湯調服,或加入一小塊砂糖,用薄荷湯調勻,在早晨還沒吃奶或食物前灌服。孩子體壯可以增加藥量,體弱則減少藥量。如果孩子全身生瘡、有熱毒,可以在早晨服用一服,以排出毒氣。
保壽散,可以治療嬰兒驚熱、潮熱、風熱、虛熱,頭部發熱、白天晚上都啼哭、傷濕引起的流清涕、喉嚨有清涕、夜間睡不安穩、手足口舌生熱毒瘡,或是因為吃奶時情緒波動、胸膈不適、時常吐奶,或者因為受到驚嚇引起的白天晚上手足心熱、痰多咳嗽、兼患抽搐等症狀。
藥材組成:白茯苓、人參、川雄黃、牙硝、甘草(炙過,各二兩)、麝香、牛黃、梅花冰片(各少許,沒有也可以)。
製法及服用方法:將上述八味藥材研磨成細末,放入錫盒中儲存,用法和後面的金粉散相同。
金粉散,可以治療嬰兒驚熱、風熱、虛熱、潮熱,手足心熱、口水多、臉色紅赤、頭部身體發熱、白天晚上啼哭、流鼻涕、咳嗽、上腹部悶熱、口鼻喉嚨手足全身頭頸生熱毒瘡、夜間睡不安穩、吐奶、乳食消化不良、胸膈不適、發熱、或有驚嚇引起的潮熱,都適合服用,經常服用可以鎮定心神、化痰、壓驚。抽搐症狀,服用牛黃膏後手足抽搐停止,病情稍輕,但還有些餘熱,也適合服用三、兩次。
藥材組成:川雄黃(半兩,另外研磨)、白芍藥、牙硝、冰片、麝香(各少許)。
製法及服用方法: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錫盒儲存。每次遇到這些症狀,一歲的孩子服用半錢,二三歲的孩子服用一錢,用薄荷湯調服,用金銀花薄荷湯效果更好,經常服用可以預防多種疾病。
【論不可服冷藥證】
小腿發冷、腹部虛脹、大便顏色青色、臉色蒼白、嘔吐奶水、眼珠發青。
【論不可服熱藥證】
小腿發熱、兩腮發紅、大便秘結、小便黃色、口渴不止、呼吸急促、脈搏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