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童百問》~ 卷之六 (3)
卷之六 (3)
1. 小兒傷寒與時氣同異,第五十二問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棗一枚,煎至六分,去滓稍熱服,以汗出為度。夏月加石膏、升麻,各一錢。
調中湯,治夏末秋初,忽有暴寒,折於盛暑。熱結於四肢,則壯熱頭疼,寒傷於胃,則下利,或血、或赤、或白,壯熱迷悶脈數,宜下之。
大黃(七錢半),桔梗(炒、半兩),藁本(半兩),茯苓(半兩),甘草(半兩),乾葛(半兩),黃芩(半兩),芍藥(半兩),白朮(半兩)
上㕮咀,白水煎,量大小加減服,得快氣利,壯熱便歇。去大黃,加黃連枳殼,止利尤妙,或加地榆,或加當歸皆可。感風加荊芥。秋宜下,當用大黃疏利。
射干湯,治初秋夏月暴雨冷,及天行暴寒,其熱喜伏於內,咳嗽氣急,喉啞失聲,干嗽無唾,喉中如梗。
半夏(湯泡、五錢),生薑(炮、四錢),射干(二錢),杏仁(去皮尖、二錢),甘草(炙二錢),紫菀(二錢),肉桂(二錢),枳實(炒、二錢),當歸(二錢),橘皮(二錢),獨活(二錢),麻黃(去節、湯泡、二錢)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
半夏桂甘湯,治伏氣之病,謂非時有暴寒,中人,伏於少陰經,始不覺病,旬月乃發,脈便微弱,咽痛,似傷寒,非喉痹之病,次必下利。始用半夏桂甘湯主之,次用四逆散,此病一二日便瘥,古方謂之腎傷寒。
半夏(洗、二兩),桂心(二兩),甘草(炙、二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六分,放冷,少含細嚥之,入生薑三片煎。
五苓散,治傷寒溫熱病、表裡未解,頭痛發熱,口燥咽乾,煩渴飲水,或水入即吐,或小便不利,及汗出表解,煩渴不止,又治霍亂吐利,燥渴引飲。
澤瀉(二兩半),豬苓(二兩半),白朮(一兩半),茯苓(一兩半),桂(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熱湯調下,不拘時,服訖多飲熱湯,有汗出即愈。又治瘀熱在裡,身發黃疸,濃煎茵陳湯下,食前服,疸病發渴,及中暑引飲,亦可用水調服。小兒加白朮末少許,如發虛加綿黃耆、人參末少許,十六問辰砂五苓散參用。
葳蕤湯,治風溫、冬溫,及春月中風、傷寒,發熱頭疼,咽乾舌強,胸腹滿,腰脊強。
葛根(半兩),葳蕤(三錢),石膏(一兩),白薇(半兩),羌活(半兩),麻黃(半兩),川芎(半兩),杏仁(去皮尖、半兩),甘草(炙、半兩),木香(半兩)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七寶散,治時氣頭昏體熱、此藥大人可服,小兒同乳母服。
紫蘇(三兩),香附(炒、三兩),陳皮(一兩),甘草(炙一兩),桔梗(去蘆、一兩),白芷(一兩),川芎(一兩)上㕮咀,每服二錢,水半盞,姜一片,棗一枚,煎三分,去滓服。有熱加葛根、升麻、荊芥。
白話文:
小兒傷寒與時氣同異,第五十二問
上銼散:每次服用三錢,加水一碗,大棗一顆,煎煮至六分,去除藥渣,稍溫服下,以出汗為度。夏季服用需加入石膏、升麻各一錢。
調中湯:治療夏末秋初,突然出現暴寒,在盛暑中受寒的情況。熱邪積聚於四肢,則出現壯熱頭痛;寒邪傷及胃部,則腹瀉,瀉下物可能是血、紅色或白色,伴有壯熱、昏迷、脈數加快,應當服用此方瀉下。
藥方組成:大黃(七錢半)、桔梗(炒,半兩)、藁本(半兩)、茯苓(半兩)、甘草(半兩)、乾葛(半兩)、黃芩(半兩)、芍藥(半兩)、白朮(半兩)。
將藥材研磨後,用水煎煮,根據年齡增減藥量,服用後若能快速通暢氣機,壯熱便會減退。若要止瀉,可以去掉大黃,加入黃連、枳殼;也可根據情況加地榆或當歸;若感受風邪,則加入荊芥。秋季宜瀉,應用大黃疏通腸胃。
射干湯:治療初秋或夏季暴雨後天氣轉冷,以及流行性暴寒,熱邪隱伏於內,出現咳嗽、氣急、喉嚨腫痛失聲、幹咳無痰,喉嚨感覺有異物感的情況。
藥方組成:半夏(湯泡,五錢)、生薑(炮製,四錢)、射干(二錢)、杏仁(去皮尖,二錢)、甘草(炙,二錢)、紫菀(二錢)、肉桂(二錢)、枳實(炒,二錢)、當歸(二錢)、橘皮(二錢)、獨活(二錢)、麻黃(去節,湯泡,二錢)。
將藥材研磨後,每次服用三錢,加水一碗,煎煮至六分,去除藥渣,溫服。
半夏桂甘湯:治療伏氣病,指非時令出現的暴寒,侵犯人體,伏藏於少陰經,初期症狀不明顯,經過十天半個月才發病,脈象微弱,咽喉疼痛,類似傷寒,但並非喉痹,之後必定腹瀉。初期使用半夏桂甘湯為主,之後再用四逆散,此病一二日便可痊癒,古方稱之為腎傷寒。
藥方組成:半夏(洗淨,二兩)、桂心(二兩)、甘草(炙,二兩)。
將藥材研磨成麻豆大小,每次服用三錢,加水一碗,煎煮至六分,放涼後,少量含在口中細細嚥下,煎藥時加入生薑三片。
五苓散:治療傷寒溫熱病,表裡未解,頭痛發熱,口乾咽燥,煩渴飲水,或喝水即吐,或小便不利,以及汗出而表症雖解,但仍煩渴不止的情況;也治療霍亂引起的嘔吐腹瀉,口乾煩渴的情況。
藥方組成:澤瀉(二兩半)、豬苓(二兩半)、白朮(一兩半)、茯苓(一兩半)、桂枝(一兩)。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熱水沖服,不拘時辰,服藥後多喝熱水,出汗即痊癒。也治療瘀熱內阻,身體發黃(黃疸),可用濃煎茵陳湯送服,飯前服用;治療黃疸引起的口渴,以及中暑引起的口渴,也可使用此方。小兒服用可加少許白朮末;虛弱者可加少許綿黃耆、人參末;十六問辰砂五苓散可參考使用。
葳蕤湯:治療風溫、冬溫以及春季的中風、傷寒,症狀為發熱頭痛,咽喉乾燥,舌體強硬,胸腹滿悶,腰脊僵硬。
藥方組成:葛根(半兩)、葳蕤(三錢)、石膏(一兩)、白薇(半兩)、羌活(半兩)、麻黃(半兩)、川芎(半兩)、杏仁(去皮尖,半兩)、甘草(炙,半兩)、木香(半兩)。
將藥材研磨後,每次服用三錢,加水一碗,煎煮至八分,去除藥渣,溫服。
七寶散:治療時令性疾病引起的頭昏體熱,此方大人小孩均可服用,小孩與奶媽同服。
藥方組成:紫蘇(三兩)、香附(炒,三兩)、陳皮(一兩)、甘草(炙,一兩)、桔梗(去蘆頭,一兩)、白芷(一兩)、川芎(一兩)。將藥材研磨後,每次服用二錢,加水半碗,生薑一片,大棗一顆,煎煮至三分,去除藥渣服用。若有熱邪,可加入葛根、升麻、荊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