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童百問》~ 卷之九 (3)
卷之九 (3)
1. 虛實腫脹,第八十四問
議曰:腫、脹二症,此由虛中有積,久患失治,日漸傳變,症候多端。隨輕重,察盛衰,審表裡以主治,先固其本,後正其標,斯無恙矣。有濕腫,有毒氣腫,傷寒虛腫,瀉痢虛腫,氣血虛腫;有疳脹氣脹,症積脹,鎖肚脹,脘膈脹,食膨脹,蛔氣脹,虛冷積脹。以上腫脹虛積,並當下之,各有其法。
其受濕於脾胃,久不克化,氣浮四肢,頭面皆腫。食毒氣,由脾胃傷之,冷積毒氣,停留於脘膈,致虛入腹作腫。傷寒下之太蚤,乘虛入腹作腫。瀉痢之人,脾氣亦虛,是以致腫。以上宜平調胃氣,補臟充實,方可去腫。其氣血虛腫。皆由榮衛不順,臟腑怯弱,壅滯三焦,流注百脈,表裡俱虛,邪正相亂,以致四肢浮腫,腹肚膨滿;以上先調榮衛之順,次服分氣以散之。其疳氣積脹,宜先與保童,當兼塌氣以去之。
其痞癖氣脹症積脹,宜三稜以消痞。其鎖肚脹,宜與珍珠天麻丸以通之。其上膈中脘,食傷膨脹,宜三稜、塌氣、大茱連丸以消磨之。其蛔脹,宜下蟲丸以化之。其虛冷積脹,宜沉香煎以溫之。以上諸症,宜調和胃氣,消磨通利,腫脹必然平復矣,如有熱者,必以葶藶、牽牛等輩以治之,推氣丸劑亦可服。
分氣飲,治小兒腫脹作喘氣短而急。
桔梗,赤茯苓,陳皮,桑白皮(銼),大腹皮,枳殼(炒),半夏曲,真蘇子(微炒),紫蘇,甘草(炙、各二錢),草果仁(一錢)
上銼散,每服一錢半,薑棗煎服。
五疳保童丸,治五種疳疾。
五倍子(生),青黛,夜明砂(布裹洗),苦楝根皮,蘆薈,熊膽(研入),黃連(去毛),龍膽草(生用),乾蟾(酥炙、去骨皮),麝香(研),蕪荑(取仁),蟬蛻(去土、各等分)
上為末,粟米糊丸麻子大,一歲兒二十丸,米飲下二、三服。
湯氏塌氣散,治小兒腹脹氣喘,體腫面浮。
陳皮(一合、炒),青皮(去瓤、巴豆二十一粒、炒黃色、去巴豆用),甘草(炙、各半兩),黑牽牛(二錢半、半生半炒),肉豆蔻(二個、煨香)
上末半錢,米飲調下,加檳榔一個。
塌氣丸,治小兒疳氣,腹脹喘急,並面浮腫。
丁香,胡椒(炒、各五錢),萊菔子(炒),白牽牛(各七錢半)
上為末,麵糊丸小豆大,三歲三十丸,米湯下。
塌氣散,治小兒腹脹氣粗,並疳疾相攻,面目浮腫。
木香(一錢),青皮(五錢),巴豆(三十粒、同炒、豆黃色、去巴豆用)
上為末,三歲半錢,米湯下,食前連進即效。
三稜煎丸,治嬰孩食傷生冷、甜膩、毒熱、等物,脾胃積滯,久不克化,令兒壯熱腳冷,痞癖寒熱。及療癥瘕。中脘不和,膨脹上膈,氣壅心腹,不得通宣,所以作疾。此藥溫良,但是諸積滯食不化,並宜與服。
京三稜(成塊煮、半兩),莪朮(並炮、、各半兩),芫花(二錢半、醋浸、炒),鱉甲(去裙、米醋炙焦、半兩),淡豆豉(一錢),巴豆(二十一粒、去殼),川當歸(半兩),杏仁(去皮尖、二錢半、炒令赤)
上前四味一處,以米醋一碗,煮令乾,仍用炒起,更細銼焙為末,次入當歸末,杏仁、巴豆、淡豉、和勻水煮,麵糊丸麻子大,每服二十丸,薑湯下,大小加減服之。
三稜丸,治小兒停積,腹脅脹滿,乾噦噁心,全不入食。
三稜(煨),木香,神麯(炒),陳皮(去白),半夏(薑製、各一兩),丁香桂(各五錢)
上為末,曲和丸如黃米大,每二十丸,乳食後,溫生薑湯下。
珍珠天麻丸,治急驚風,請量用之,以通為度。此方仍治吊腸、鎖肚、撮口、至妙。丸如麻子大,初生患者;三日三丸,五日五丸,七日七丸。加青黛、名青黛丸。
天南星(炮),天麻,白附子(炮、各二錢半),膩粉(半錢),巴霜(一字),蕪荑(炒),全蠍,滑石(各二錢半)
上為末,煮細麵糊丸如麻子大,一歲每服五丸,二歲十丸,大小加減,薄荷湯點茶清送下。
大茱連丸,治小兒飲食過度,胸膈膨脹,上下氣不宣通,鬱滯迷悶,情思少樂,大則作喘,飲食不化,作渴煩躁,坐臥不任,肢體倦怠,腹脅疼痛。
莪朮,京三稜(各二錢半、醋煮),乾薑(炮),陳皮(去白),木香,丁香(各三錢),巴豆(二十一粒、去膜心、去油用),綠細小茱萸(二錢)
上為末,醋和為丸麻子大,每服七丸至十丸,大者加服,生薑棗子湯下。
下蟲丸,見第七十九問。
沉香煎,治脾氣冷積。
乳香,沉香,丁香,杏仁(炒),百草霜,木香(各一錢),肉豆蔻(一個、煨),巴豆(十四粒、出油如霜)
上為末,酒煮蠟和,丸綠豆大,每服三、五丸,淡生薑湯下,應患肚痛不止者、服之效。常服以通為度。
推氣丸,見第四十九問。
遇仙丹,治諸蟲,取諸積。
牽牛(三斤),大腹子(二斤),錫灰(二兩、炙乾為末),大黃(四兩),雷丸(四兩),青木香,鶴蝨(各二兩)乾漆(二兩),皂角(四條)
上後四味煎水,用粟米煮粥,初用牽牛末,次用大腹末,三用錫灰,四用大黃,五用雷丸,六用青木香,和劑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丸,用薑湯熟水送下。
此藥專治男子婦人、積蟲氣塊,五勞七傷,赤白痢疾,便血注下,皮黃水腫,十般氣,十一般惡蟲,又進飲食,除病悅顏色,不與他藥相反,四季可服,細末三四錢,量大小加減,服時不吃晚飯,三更用清茶下,次早桶子內蟲積、及粒米盡,方可洗面,溫粥補之。傷寒孕婦不可服。
白話文:
在討論腫脹這兩種病症時,我們要明白,這些問題往往源自於身體虛弱時產生的積聚,若長期未得到妥善治療,病情會逐日變化,且表現形式多樣。診斷時,我們需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判斷體質的強弱,區分病症是來自外在還是內在,從根本上鞏固體質,再對症下藥,這樣就能避免更大的健康問題。
有因為濕氣引起的腫脹,有毒氣導致的腫脹,有感冒虛弱造成的腫脹,有腹瀉虛弱引發的腫脹,也有氣血不足導致的腫脹。此外,還有因營養不良導致的腹脹、氣脹,因積食引起的脹氣,以及鎖肚脹、脘膈脹、食脹、蛔蟲脹、虛冷積脹等。對於這些因虛弱導致的積聚性腫脹,都有特定的治療方法。
如果濕氣影響了脾胃功能,長時間無法排除,濕氣就會上浮到四肢和頭臉,造成腫脹。食物中毒或脾胃受損,使得冷毒積聚在脘膈,導致腹部腫脹。若感冒治療不當,也可能導致腹部腫脹。腹瀉的人,脾胃虛弱,也會引起腫脹。這些情況下,應該調整胃氣,補充臟腑元氣,才能消除腫脹。
對於氣血虛弱導致的腫脹,通常是由於身體機能不協調,臟腑功能薄弱,導致三焦阻塞,血液循環不暢,全身虛弱,正邪交錯,進而導致四肢浮腫,腹部脹大。這種情況下,首先應調整身體機能,然後服用藥物來疏通氣血。
對於營養不良導致的脹氣,可以先使用兒童保健藥物,再配合消脹藥物。對於痞癖氣脹和積食脹,可以使用三稜消痞。對於鎖肚脹,可以使用珍珠天麻丸。對於上膈中脘的食傷脹氣,可以使用三稜、消脹藥物和大茱連丸。對於蛔蟲脹,可以使用驅蟲丸。對於虛冷積脹,可以使用沉香煎。對於這些情況,調整胃氣,消除積食,通利腸胃,腫脹自然會消退。如果有熱症,可以使用葶藶、牽牛等藥物治療,或者使用推氣丸。
接著,文中詳細列出了各種針對兒童腫脹、氣喘、腹脹、面色浮腫、疳疾、食傷、癥瘕、痞癖寒熱、積食、驚風、吊腸、鎖肚、撮口等不同病症的藥方,包括「分氣飲」、「五疳保童丸」、「湯氏塌氣散」、「塌氣丸」、「塌氣散」、「三稜煎丸」、「三稜丸」、「珍珠天麻丸」、「大茱連丸」、「下蟲丸」、「沉香煎」、「推氣丸」、「遇仙丹」等,並詳述了各自的成分、製作方法和用法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