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伯嗣

《嬰童百問》~ 卷之九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九 (4)

1. 蛔蟲,第八十五問

巢氏云:蛔蟲者、九蟲之內一蟲也,長一尺,亦有長五六寸者,或因臟腑虛弱而動,或因食甘肥而動,其動則腹中痛,發作腫聚,行來上下,痛有休止,亦攻心痛,口喜吐涎及清水,貫傷心者則死。診其脈,腹中痛,其脈法當沉弱而弦,反脈大則是蛔蟲也。此病因食物太早,愛甜怕苦,痛時便高聲啼叫,只看人中上、鼻頭唇口一時黑色,即是此症,當服使君子丸、檳榔散、化蟲丸藥取下便無事。仲景云:蛔厥者,其人當吐蛔,今病煩此為臟寒,烏梅丸主之。

其蛔蟲穿心者,用薏苡根煎湯治之即安。

使君子丸,治小兒五疳,脾胃不和,心腹膨脹,時復㽲痛,不進飲食,漸至羸瘦,並宜服之。

白芍藥,厚朴(制),陳皮(去白),川芎,甘草(各二錢半),使君子肉(湯浸去黑皮、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陳米飲化下,大治小兒腹痛。

檳榔散,治腎疳宣露候良方,去蟲後服此。

木香,檳榔,人參,黃連,甘草(炙、各等分)

上為末,每一錢,小者五分,熟水調服。

化蟲丸,治小兒蟲咬心痛,來去不定,不思飲食。

鶴蝨(炒),檳榔,胡粉,楝根皮(各半兩),白礬(三錢半、半生半火煅)

上為末,麵糊丸綠豆大,三歲三十丸,溫漿水入油三五滴吞下,食前。有蟲皆化為水,大蟲自下,且初服甚妙。

烏梅丸,治蛔厥,其人當吐蛔,今病者靜而復煩,此為臟寒,蛔蟲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蛔,又治久痢。

烏梅(七十五個),乾薑(二兩半),黃連(四兩),蜀椒(出汗),當歸(各一兩),細辛,人參,附子(炮、去皮臍),桂枝(去皮),黃柏(各一兩半)

上為末,用酒浸烏梅肉一宿,去核,蒸飯杵成泥,和藥勻丸麻子大。每服十丸,食後米飲下,日三服,忌生冷等物。

白話文:

巢元方說:蛔蟲是九種蟲病中的一種,它長約一尺,也有長五六寸的。蛔蟲的活動,有時是因為臟腑虛弱,有時是因為吃了太多甘甜肥膩的食物。蛔蟲活動時會導致腹痛,疼痛發作時會感覺腹部有腫塊聚集,並且會上下移動,疼痛時好時壞,有時還會引起心痛,患者會喜歡吐口水或清水,如果蛔蟲侵犯心臟,就會導致死亡。診斷時,如果腹痛患者的脈象應該是沉弱而弦,卻反而是洪大,那就是有蛔蟲。這種病是因為吃東西太早,喜歡甜食,怕吃苦味的東西,痛的時候會大聲啼哭,只要看到人中上方、鼻頭和嘴唇一時間變黑,就是患了這種病,應該服用使君子丸、檳榔散或化蟲丸來驅蟲,就會沒事了。張仲景說:蛔蟲病導致的厥證,患者應該會吐出蛔蟲,現在病人反而煩躁,這是因為臟腑虛寒。應該用烏梅丸來治療。

如果蛔蟲穿到心臟,可以用薏苡根煎湯來治療,就會痊癒。

使君子丸可以用來治療小兒五疳(疳積的五種情況)、脾胃不和、腹部脹大、時常腹痛、食慾不振、逐漸消瘦等症狀,都適合服用。

藥方組成:白芍藥、厚朴(製過)、陳皮(去白色部分)、川芎、甘草(各二錢半),使君子肉(用熱水浸泡,去除黑皮,一兩)。

做法: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煉製過的蜂蜜製成如芡實般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丸,用米湯送服。對於治療小兒腹痛有很好的效果。

檳榔散可以用來治療腎疳的症狀,是去除蟲後服用的良方。

藥方組成:木香、檳榔、人參、黃連、甘草(炙烤過,各等份)。

做法: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年紀小的孩子服用五分,用溫開水調和服用。

化蟲丸可以用來治療小兒因蟲咬而引起的心痛,疼痛來去不定,食慾不振。

藥方組成:鶴蝨(炒過)、檳榔、胡粉、楝樹根皮(各半兩),白礬(三錢半,一半生用一半煅燒)。

做法: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麵糊製成如綠豆般大小的藥丸。三歲兒童每次服用三十丸,用溫熱的米湯加入幾滴油送服,在吃飯前服用。蟲子都會化成水排出,大蟲也會自行排出,剛開始服用效果特別好。

烏梅丸可以治療蛔蟲病導致的厥證,患者應該會吐出蛔蟲,現在病人反而安靜又煩躁,這是因為臟腑虛寒,蛔蟲向上進入膈膜,所以煩躁,過一會兒又會停止,吃到食物又會嘔吐,又會煩躁,這是因為蛔蟲聞到食物的氣味出來了,患者應該會自行吐出蛔蟲,也可以治療久瀉。

藥方組成:烏梅(七十五個),乾薑(二兩半),黃連(四兩),蜀椒(出汗),當歸(各一兩),細辛、人參、附子(炮製過,去皮臍)、桂枝(去皮)、黃柏(各一兩半)。

做法: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酒浸泡烏梅肉一晚,去除果核,蒸熟後搗成泥,與藥粉混合均勻,製成如麻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十丸,飯後用米湯送服,一天三次。要忌食生冷等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