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伯嗣

《嬰童百問》~ 卷之六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5)

1. 傷寒表裡,第五十三問

凡治小兒傷寒,須辨表裡,表裡不分,汗下差誤。古人云:桂枝下咽、陽盛即斃,承氣入胃、陰盛以亡。傷寒有表症,有里症,有半在表半在裡,有表裡兩症俱見。然在表者宜汗,在裡者宜下,在半表半裡者宜和解,表裡俱見隨症施治,無表裡症,用大柴胡湯下之。

其表症者、發熱惡寒,身體痛而脈浮無汗,頭疼項強腰脊痛,此足太陽膀胱經受病也,宜汗之,然傷寒發表,當隨病輕重而汗之,頭疼發熱兼驚,亦只用蔥白湯汗之,甚則桂枝麻黃各半湯、解肌湯、葛根湯、柴胡散,皆可選而用之。

其里症者、惡熱不惡寒,手掌心並腋下濈濈汗出,胃中乾涸,燥糞結聚,潮熱大便硬,小便如常,腹滿而喘,躁渴脈沉而滑,內熱而譫語,此屬足陽明胃經也,宜下之,小承氣湯、大承氣湯、四順飲、洗心散,斟酌輕重用之。其在半表半裡者、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沉細,是里症當下,其人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即當汗,此兩症俱見者,仲景所謂半在表、半在裡也,小柴胡湯主之。

太陽病不解,傳入少陽,脅下硬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診其脈弦緊者,小柴胡湯主之,此屬少陽膽經也,宜和解。其表裡兩症俱見者、病人脈浮而大,是表症當汗。其人發熱煩渴,小便赤,是里症當下,此是表裡症俱見,五苓散主之。又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是里症當下,其人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當鬚髮汗,此是兩症俱見,即未可下,宜與桂枝湯。

又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痛,是有表復有里,仲景用桂枝加芍藥湯,痛甚者,桂枝加大黃湯,或腹滿時痛,尺寸脈俱浮洪者,此足太陰脾經也,自利不渴,當溫之,四逆湯、理中湯。

其無表裡者、傷寒四五日以後,以至過經,無表裡症,又於裡症未可下者、但非汗症亦非下症者,皆用小柴胡湯隨症加減用之,以至十餘日外用小柴胡湯不愈者,若大便硬,看可汗則用大柴胡湯下之。仲景云: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裡症,大便難,身微熱,此為實也,急下,宜大承氣湯。若不渴,口不燥,舌乾而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此足少陰腎經也。

其表熱裡寒者,身大熱而反欲得衣、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宜先與陰旦湯,寒已,次以小柴胡湯加桂,以溫其表。又身大寒而反不欲近衣,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宜先與白虎加人參湯,熱除,次以桂枝麻黃各半湯以解其外。

又厥陰症脈浮緩者,必囊不縮,外症必發熱惡寒似瘧為欲愈,宜桂枝麻黃各半湯,若脈尺寸俱沉短者,必囊縮,毒氣入臟,宜承氣湯下之,厥陰病,其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宜小建中湯,此足厥陰肝經也。然以表裡症內、近似三陰三陽之症,而疏於各症之下,非可以盡備六經之大法也,當以活人書、傷寒論為主。其瘧症與大方治法同,後有本條。

白話文:

傷寒表裡,第五十三問

治療小兒傷寒,必須辨別表裡症狀,表裡不分,汗法或下法使用錯誤就會導致病情惡化。古人說:「桂枝湯服用後,若陽氣過盛,就會危及生命;承氣湯進入胃部,若陰氣過盛,也會導致死亡。」傷寒有表證、裡證,也有半表半裡證,甚至表裡兩證同時出現。表證宜用發汗法,裡證宜用下法,半表半裡證宜用和解法,表裡兩證俱見則需根據症狀施治,若無表裡症狀,則可用大柴胡湯。

表證的症狀包括:發熱惡寒,全身疼痛,脈浮無汗,頭痛、項強、腰脊痛,這是足太陽膀胱經受病,宜用發汗法治療。但傷寒的發汗,應根據病情輕重而定。頭痛發熱伴有驚厥,只用蔥白湯發汗即可;嚴重者,則可選用桂枝麻黃各半湯、解肌湯、葛根湯、柴胡散等。

裡證的症狀包括:惡熱不惡寒,手掌心和腋下濕濕的汗出,胃中乾燥,大便秘結,潮熱、大便乾硬,小便正常,腹脹喘息,煩躁口渴,脈沉而滑,內熱神志不清,這是足陽明胃經受病,宜用下法治療,可用小承氣湯、大承氣湯、四順飲、洗心散等,根據病情輕重選用。半表半裡證的症狀包括:心下痞滿,不想吃東西,大便乾硬,脈沉細,這是裡證,應該用下法;但患者同時伴有頭汗、輕微惡寒、手足冰冷,則應發汗,這是表裡兩證兼見,仲景所說的半表半裡證,可用小柴胡湯治療。

太陽病若未痊癒,傳入少陽,則脅下硬滿,乾嘔不能進食,寒熱往來,尚未吐瀉,脈弦緊者,可用小柴胡湯,這是少陽膽經受病,宜用和解法。表裡兩證俱見者,脈浮大是表證,應發汗;但患者同時發熱煩渴,小便赤澀,這是裡證,應下法,這即是表裡症俱見,可用五苓散。又,傷寒六七天不大便,頭痛發熱者,是裡證,應下法;但若小便清澈,則知道不在裡,仍在表,應發汗,這是兩證俱見,不宜下法,應服用桂枝湯。

太陽病,若誤用下法,導致腹痛,則是有表又有裡,仲景用桂枝加芍藥湯;疼痛劇烈者,用桂枝加大黃湯;或腹滿疼痛,寸口脈皆浮洪者,這是足太陰脾經受病,自利不渴,應溫補,可用四逆湯、理中湯。

無表裡證者,傷寒四五天以後,甚至超過經期,沒有表裡症狀,裡證又不能用下法,既非汗證亦非下證者,皆可用小柴胡湯加減使用。服用小柴胡湯十多天未愈者,若大便乾硬,可以考慮用大柴胡湯下之。仲景說:六七天眼睛發矇,眼神呆滯,沒有表裡症狀,大便困難,身體微熱,這是實證,應急用下法,可用大承氣湯。若不口渴,口不乾燥,舌乾而脈沉者,應急用溫補法,可用四逆湯,這是足少陰腎經受病。

表熱裡寒者,身體發熱卻想多穿衣服,熱在皮膚,寒在骨髓,應先用真武湯,寒邪去除後,再用小柴胡湯加桂枝溫陽。身體冰冷卻不想穿衣服,寒在皮膚,熱在骨髓,應先用白虎加人參湯清熱,熱邪去除後,再用桂枝麻黃各半湯解表。

厥陰證,脈浮緩者,必然陰莖不縮,外證必然發熱惡寒,類似瘧疾,預示將要痊癒,宜用桂枝麻黃各半湯;若脈寸口皆沉細者,必然陰莖縮小,毒氣入臟,宜用承氣湯下之。厥陰病,脈微浮為將要痊癒,不浮則未痊癒,宜用小建中湯,這是足厥陰肝經受病。以上所述表裡症狀,接近三陰三陽的症狀,但未能完全涵蓋六經的全部法則,應以《活人書》、《傷寒論》為主。瘧疾的治療方法與大方相同,詳見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