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伯嗣

《嬰童百問》~ 卷之七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4)

1. 冷瀉,第六十六問

湯氏云:此乃脾虛受冷,致令水穀不化,泄瀉注下。仲陽云:小兒不能食乳,瀉褐水,身冷,無陽也,當健脾,益黃散主之。古今不同,當依加減法用之,始為穩當。冷積瀉,沒石子丸極效,人參散、理中湯加減服尤佳,更加肉豆蔻則止,來復丹、不換金正氣散皆可,觀音散、銀白散加減調治,乃平和之劑也。

益黃散,見第八問。

沒石子丸,治小兒嬰孩,先因冷瀉,或作赤白利候,久而變作諸般異色,不止一端,外症面或青或白,唇舌乾焦,手微冷,渾身溫壯,肚內刺痛啼叫,睡臥不安。若有是候,當服沒石子丸。

沒石子(一錢),木香,黃連,當歸(各一兩),青皮(一錢)

上五件為末,阿魏一分、酒半盞浸化,入面少許,須令勻,煮糊為丸,如粟米大,一二歲兒服,如椒目大者,四、五、六歲兒服,每服五十丸。赤痢甘草湯下,白痢乾薑湯下,一方用沒石子一個,白豆蔻五個,訶子肉二個,木香、黃連各一錢為末,粳米糊丸麻子大,每服十五丸,米飲下。

人參散,見第六十二問。

理中湯,見第五十三問。

來復丹,見第十六問。

不換金正氣散,見第六十三問。

觀音散,見第六十問和劑觀音散。

銀白散,見第十六問。

藿香散,治小兒臟腑不調,作瀉青黃黑白,乳食不消,糞中有凍、如雞子清。兼暴瀉如水,其症腹痛微熱,面唇黃白若慢驚,或偏墜紅腫內釣,紫蘇湯調下三、五服。

陳皮,藿香,厚朴(制),枳殼(炒),甘草(炙、各半兩)

上為末,紫蘇湯下三錢。糞中有黃白凍子,木瓜並白梅去鹽煎湯下,如痢止用棗子煎湯下,大能和胃進乳食,此是小兒常服之藥。(朱君輔方)

白話文:

湯先生說:這種情況是因為脾胃虛弱,受到寒冷侵襲,導致食物無法消化,引起腹瀉不止。仲陽先生說:嬰幼兒如果無法吸吮母乳,拉出褐色水狀的糞便,而且身體冰冷,這是因為體內陽氣不足的緣故,應該要健脾胃,使用益黃散來治療。但古代和現代的情況不同,應該依照病情的變化來加減藥物,這樣才會比較穩妥。如果是因為寒冷積聚導致的腹瀉,使用沒石子丸效果很好,配合人參散、理中湯來加減服用,效果更佳,如果再加上肉豆蔻就更能止瀉。來復丹、不換金正氣散也都可以使用。觀音散、銀白散經過加減調整後使用,也是比較平和的藥方。

益黃散的相關內容,請參考第八問。

沒石子丸,可以治療嬰幼兒因為寒冷而引起的腹瀉,或者拉出赤色或白色的痢疾樣糞便,時間久了,糞便的顏色會變得非常多樣,不止一種,外觀症狀可能是臉色發青或發白,嘴唇和舌頭乾燥,手有點冰冷,但全身感覺溫熱,肚子內部會像針刺一樣疼痛,導致啼哭和睡不安穩。如果有這些症狀,就應該服用沒石子丸。

沒石子(一錢)、木香、黃連、當歸(各一兩)、青皮(一錢)

以上五味藥材磨成粉末,再將阿魏一分用半杯酒浸泡溶化,加入藥粉中攪拌均勻,然後煮成糊狀,搓成如小米粒大小的藥丸,一到兩歲的幼兒服用,如果搓成如胡椒籽大小的藥丸,則適合四到六歲的幼兒服用,每次服用五十顆。拉赤色痢疾用甘草湯送服,拉白色痢疾用乾薑湯送服。另外一個配方是:沒石子一個,白豆蔻五個,訶子肉兩個,木香、黃連各一錢,全部磨成粉末,用粳米糊製成麻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十五顆,用米湯送服。

人參散的相關內容,請參考第六十二問。

理中湯的相關內容,請參考第五十三問。

來復丹的相關內容,請參考第十六問。

不換金正氣散的相關內容,請參考第六十三問。

觀音散的相關內容,請參考第六十問的和劑觀音散。

銀白散的相關內容,請參考第十六問。

藿香散,可以治療幼兒因為臟腑功能失調,引起的腹瀉,可能拉出青、黃、黑、白等各種顏色的糞便,並且消化不良,糞便中會出現像果凍或雞蛋清一樣的東西,有時還會突然腹瀉如水,症狀是腹痛、輕微發熱,臉色和嘴唇發黃或發白,類似於慢驚風,或者出現陰囊紅腫和內部收縮的情況。可以用紫蘇湯調服三到五劑。

陳皮,藿香,厚朴(炮製過),枳殼(炒過),甘草(炙烤過,各半兩)

以上磨成粉末,每次用紫蘇湯送服三錢。如果糞便中有黃色或白色果凍狀的東西,則用木瓜和去除鹽分的白梅煎湯送服;如果痢疾止住,則用棗子煎湯送服。此藥有助於和胃、增進食慾,是幼兒常用的藥物。(朱君輔的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