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伯嗣

《嬰童百問》~ 卷之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5)

1. 五臟所主 第六問(無方)

心主驚,實則叫哭發熱,飲水而搐;虛則困臥,悸動不安。肝主風,實則目直大叫,呵欠項急頓悶;虛則咬牙呵欠,氣熱則外生風。氣溫則內生風。脾主困,實則困睡,身熱飲水;虛則吐瀉生風。肺主喘,實則悶亂喘促,有飲水者,有不飲水者;虛則哽氣長出氣。腎主虛,無實也。

惟痘瘡實則黑陷,更當別虛實證。假如肺病,又見肝證,咬牙多呵欠者,易治,肝虛不能勝肺故也。若目直大叫哭,項急頓悶者,難治。蓋肺久病虛冷,肝強實而反勝肺也。視病之新久虛實,虛則補母,實則瀉子。

白話文:

心臟主掌驚恐,如果心臟功能亢奮,就會大叫哭鬧發燒,喝水後還會抽搐;如果心臟虛弱,就會疲倦想睡,心悸不安。肝臟主掌風,如果肝臟功能亢奮,就會眼睛直視大叫,打呵欠時脖子僵硬、胸悶;如果肝臟虛弱,就會咬牙打呵欠,身體發熱就會產生外在的風邪,體內氣溫升高也會產生內在的風邪。脾臟主掌困倦,如果脾臟功能亢奮,就會困倦嗜睡、身體發熱想喝水;如果脾臟虛弱,就會嘔吐腹瀉產生風邪。肺臟主掌呼吸,如果肺臟功能亢奮,就會胸悶喘不過氣,有的會想喝水,有的則不想喝水;如果肺臟虛弱,就會呼吸困難,一直長出氣。腎臟主掌虛損,沒有實證的說法。

只有在痘瘡發作時,如果呈現黑色凹陷,更要區分虛實證。如果罹患肺病,又出現肝病的症狀,例如咬牙打呵欠,就比較容易治療,這是因為肝虛無法勝過肺的緣故。如果出現眼睛直視大叫哭鬧,脖子僵硬、胸悶,就比較難治療。這是因為肺病久病虛寒,肝臟卻強盛亢奮而反過來壓制肺臟。要觀察病症的新舊虛實,虛症就補養其母,實證就瀉其子。

2. 五臟病證 第七問(無方)

肝病:哭叫目直,呵欠頓悶項急。心病:多叫哭驚悸,手足動搖,發熱飲水。脾病:困睡泄瀉,不思飲食。肺病:悶亂,哽氣長出,氣喘氣急。腎病:目無精光,畏明,體骨重。治療之法:大抵肝病以疏風理氣為先,心病以抑火鎮驚為急,脾病當溫中消導,肺病宜降氣清痰,腎則補助真元,斯得其治法之大要也。

白話文:

肝臟生病:會哭叫、眼睛直瞪著、打哈欠、感覺遲鈍、脖子僵硬。心臟生病:常常大叫、哭鬧、容易受驚嚇、心悸、手腳抖動、發燒、想喝水。脾臟生病:會疲倦嗜睡、腹瀉、不想吃東西。肺臟生病:會感覺胸悶、煩亂、想打嗝但又打不出來、氣喘、呼吸急促。腎臟生病:眼睛無神、怕光、身體骨頭感覺沉重。

治療方法:大致上,肝臟的疾病要先以疏通風邪、調理氣機為主;心臟的疾病要以抑制火氣、鎮定驚嚇為急;脾臟的疾病應該用溫中健脾、幫助消化的方式治療;肺臟的疾病則適合用降氣化痰的方式治療;腎臟的疾病要用補養腎氣的方法,這樣就能掌握治療疾病的大要。

3. 肝臟,第八問

肝外主感風,呵欠頓悶,口中氣熱,當發散,大青膏主之。若能食飲水不止,當大黃丸微下,余不可下。肝熱手尋衣領,及亂捻物。瀉青丸主之。壯熱飲水,喘悶,瀉白散主之。肝病勝肺,肝病秋見。肝強勝肺,肺怯不能勝肝,當補脾。治肝益脾者,母令子實故也。補脾,益黃散;治肝,瀉青丸。

肝有風,目連眨不搐,得心熱則搐。治肝,瀉青丸;治心,導赤散主之。肝有熱,目直視不搐,治同上法。肝有風,其身反張,強直不搐,心不受熱也,當補腎治肝。補腎,地黃丸;治肝,瀉青丸主之。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風之動,而動止於頭目,目屬肝,風入於目,上下左右,如風吹,不輕不重,兒不能任,故目連眨也。若熱入於目,牽其筋脈,兩眥俱緊,不能轉視,故目直也。

若得心熱則搐,以其子母俱有實熱,風火相搏故也。肝病見秋木旺,肝強勝肺也,宜補肺瀉肝,輕者肝病退,重者唇白而死。

大青膏,治傷風痰熱發搐,百日左右並二三歲亦可服。

天麻(一錢),白附子(一錢),蠍尾(半錢),硃砂(一字),青黛(一錢),天竺黃(一字),麝香(一字),烏蛇(酒浸,取肉焙乾,半錢)

上為末,生蜜為丸,如芡實大,月中兒粳米大,同牛黃膏、薄荷湯化下,五歲以上,同甘露散服之。

大黃丸,治小兒無辜疳疾,急疳壯熱,疳勞骨蒸,頭髮作穗,身上生瘡,瘰癧核塊,多要嗞煎,食物不成肌膚,腹大頸細。

大黃(三錢),木香(半兩)

上為末,米醋一升相和,置銅罐中,下於鐺內,浮水上,炭火煮,用竹篦子攪藥,候可丸即丸,入稠糊丸如小豆大,二歲二十丸,米湯下,加減與之,當下青膿為效。一方治無辜疳疾,肚大,或時瀉痢,冷熱不調,漏蘆為末,每服一錢;豬肝一兩,鹽少許煮,空心服之。

大黃丸(錢氏方),治風熱裡實,口中氣熱,大小便秘赤,飲水不止,有下證者宜服之。

黑牽牛(半生半炒,五錢),川芎(半兩),甘草(一錢,炙),大黃(一兩,酒洗過,蒸熟,切片,曝乾)

上為細末,稀糊和丸如麻子大,二歲每服十丸,溫蜜水下,乳後服,以溏利為度,未利加丸數再服,量大小加減用之。

瀉青丸,治小兒赤眼多淚,睛疼心躁,並消熱翳,急驚發搐。

當歸,川芎,防風,龍膽草,大黃,羌活,山梔仁(各等分,一方加甘草、赤芍藥。)

上為末,煉蜜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沙糖湯下。

瀉白散,治小兒痰壅咳嗽,寬氣進食。

地骨皮,桑白皮(炒,各一兩),甘草(炙,一錢)

上銼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盞,煎七分,食前服。

益黃散,治小兒吐瀉,脾虛不食,米穀不化,困倦力少,滑腸夜起,並疳虛盜汗,並治涎唾不收,頷下常濕,名曰滯頤。

陳皮(去白,一兩),丁香(二錢,一方用木香),訶子(炮,去核),青皮(去瓤),甘草(炙,各五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三分,食前服。

導赤散,治小兒心驚,內虛邪熱。

生地黃,生甘草,木通(各等分)

上銼散,竹葉七片,再加黃芩、赤芍藥、羌活、燈心各等分,水一盞,煎三分,食前服。

地黃丸,治腎疳腦熱肌削,手足如冰,滑泄肚痛。

熟地黃,山茱萸(去核),乾山藥(各四錢),澤瀉,牡丹皮,白茯苓(去皮,各三錢)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三歲以下,一、二丸至三丸,溫水空心化下,行遲鶴膝加鹿茸、牛膝、五加皮。

白話文:

肝臟,第八問

肝臟在體表的主要反應是感受風邪,會出現打呵欠、精神不振,口中發熱的症狀,這時應該用發散的方法治療,可以服用大青膏。如果出現持續飲食、喝水不止的情況,可以用少量大黃丸輕微地瀉下,不宜過度使用瀉藥。如果肝熱,手會不自主地去抓衣領,或胡亂捻動物品。可以用瀉青丸來治療。如果出現高燒、喝水多、喘氣不順的症狀,可以用瀉白散來治療。

肝病容易剋制肺的功能,在秋季會更加明顯。如果肝臟功能過強,而肺的功能虛弱不能制約肝,就應該補養脾胃。治療肝病時同時補養脾胃,是因為要讓母親(脾胃)強盛,才能讓孩子(肝臟)不至於過於強盛。補脾可以用益黃散;治療肝可以用瀉青丸。

如果肝臟有風邪,眼睛會不停眨動,但不會抽搐,如果再加上心火旺盛,就會出現抽搐。治療肝風可以用瀉青丸,治療心火可以用導赤散。如果肝臟有熱邪,眼睛會直視,但不會抽搐,治療方法同上。如果肝臟有風邪,身體會向後反張,僵硬但不會抽搐,這是因為心臟沒有受到熱邪影響,這時應該補腎同時治療肝。補腎可以用地黃丸,治療肝可以用瀉青丸。

所有疾病,無論是新病還是舊病,都可能引起肝風的發動,而發動的表現主要在頭部和眼睛。眼睛屬於肝臟,風邪進入眼睛,會導致眼睛上下左右不定地跳動,像被風吹一樣,不輕不重,孩子無法承受,所以眼睛會不停眨動。如果熱邪進入眼睛,會牽拉眼睛的筋脈,導致兩側眼角緊繃,不能轉動眼球,所以眼睛會直視。

如果再加上心火旺盛就會出現抽搐,這是因為母親(肝)和孩子(心)都有實熱,導致風火相互搏擊。肝病在秋季木旺的時候會更加明顯,這是因為肝臟過於強盛而剋制肺的功能。這時應該補養肺臟,同時瀉肝。病情輕的,肝病會好轉,病情重的,會導致嘴唇發白而死亡。

大青膏,可以治療因傷風、痰熱引起的抽搐,無論是百天左右的嬰兒還是兩三歲的小孩都可以服用。

成分:天麻(一錢)、白附子(一錢)、蠍尾(半錢)、硃砂(一字)、青黛(一錢)、天竺黃(一字)、麝香(一字)、烏蛇(用酒浸泡後取出肉,焙乾,半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調成丸,像芡實大小。月中的嬰兒用粳米大小的丸,與牛黃膏和薄荷湯一起化開服用。五歲以上的小孩可以和甘露散一起服用。

大黃丸,可以治療小兒無緣無故出現的疳積病,如急疳、高燒、疳勞骨蒸、頭髮像穗一樣、身上長瘡、瘰癧核塊,經常想吃滋味重的食物,吃下去的食物不能變成肌肉,腹部脹大而脖子細。

成分:大黃(三錢)、木香(半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一升米醋調和,放入銅罐中,再放入鍋中隔水加熱,用炭火煮,用竹篦子攪拌藥物,等到可以搓成丸時,就搓成丸,加入稠糊搓成如小豆大小的丸,兩歲的小孩每次服用二十丸,用米湯送服。可以根據情況酌情增減藥量,服用後排出青膿才有效。另一個處方治療無辜疳積,腹部脹大,有時腹瀉,時冷時熱,可以用漏蘆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豬肝一兩,加少許鹽煮熟,空腹服用。

大黃丸(錢氏方),可以治療風熱引起的實證,如口中發熱、大小便秘結發紅、喝水不止,有下瀉指徵的可以服用。

成分:黑牽牛(半生半炒,五錢)、川芎(半兩)、甘草(一錢,炙)、大黃(一兩,用酒洗過,蒸熟,切片,曬乾)。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稀糊調和製成如麻子大小的丸,兩歲的小孩每次服用十丸,用溫蜜水送服,在哺乳後服用,以排便稀軟為度,如果沒有腹瀉,可以增加藥量再次服用,可以根據年齡大小酌情加減藥量。

瀉青丸,可以治療小兒紅眼、多淚、眼睛疼痛煩躁,還可以消除熱翳、治療急驚風和抽搐。

成分:當歸、川芎、防風、龍膽草、大黃、羌活、山梔仁(各等分,有的方子還加甘草和赤芍藥)。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煉製成丸,像芡實大小,每次服用一丸,用砂糖湯送服。

瀉白散,可以治療小兒痰多咳嗽,使呼吸順暢、增進食慾。

成分:地骨皮、桑白皮(炒,各一兩)、甘草(炙,一錢)。

將以上藥材切成粗末,加入一小撮粳米,用兩小碗水煎至七分,在飯前服用。

益黃散,可以治療小兒吐瀉、脾胃虛弱、不思飲食、消化不良、疲倦乏力、腹瀉、夜間易醒,還可以治療疳積導致的盜汗、流口水、下巴經常濕潤,稱為滯頤。

成分:陳皮(去白,一兩)、丁香(二錢,有的方子用木香)、訶子(炮,去核)、青皮(去瓤)、甘草(炙,各五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一碗水煎至三分,在飯前服用。

導赤散,可以治療小兒心悸,內有虛熱。

成分:生地黃、生甘草、木通(各等分)。

將以上藥材切成粗末,加入七片竹葉,有的方子還加黃芩、赤芍藥、羌活、燈心草,各等分,用一碗水煎至三分,在飯前服用。

地黃丸,可以治療腎疳、腦熱、肌肉消瘦、手腳冰涼、腹瀉腹痛。

成分:熟地黃、山茱萸(去核)、乾山藥(各四錢)、澤瀉、牡丹皮、白茯苓(去皮,各三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煉製成丸,如梧桐子大小。三歲以下的小孩每次服用一到三丸,用溫水在空腹時化開服用。如果行走遲緩,出現鶴膝風,可以加入鹿茸、牛膝、五加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