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童百問》~ 卷之一 (5)
卷之一 (5)
1. 五臟所主 第六問(無方)
心主驚,實則叫哭發熱,飲水而搐;虛則困臥,悸動不安。肝主風,實則目直大叫,呵欠項急頓悶;虛則咬牙呵欠,氣熱則外生風。氣溫則內生風。脾主困,實則困睡,身熱飲水;虛則吐瀉生風。肺主喘,實則悶亂喘促,有飲水者,有不飲水者;虛則哽氣長出氣。腎主虛,無實也。
白話文:
心主驚嚇,實證是經常嚎哭且發燒,喝水後會抽搐;虛證是昏睡,心悸且不安。肝主風,實證是眼睛直視、大叫,打呵欠、脖子僵硬且煩悶;虛證是咬牙打呵欠,內熱則會在外產生風,外熱則會在內產生風。脾主睏倦,實證是昏睡,身體發熱且喝水;虛證則是會嘔吐、腹瀉且生風。肺主呼吸,實證是煩悶且呼吸急促,有的人會喝水,有的人不會;虛證是氣哽且呼氣長。腎主虛弱,無實證。
惟痘瘡實則黑陷,更當別虛實證。假如肺病,又見肝證,咬牙多呵欠者,易治,肝虛不能勝肺故也。若目直大叫哭,項急頓悶者,難治。蓋肺久病虛冷,肝強實而反勝肺也。視病之新久虛實,虛則補母,實則瀉子。
白話文:
痘瘡實證即黑陷,還要區分虛證或實證。例如肺部虛寒,同時出現肝臟證狀,咬牙切齒、呵欠連連,這樣的痘瘡較容易治癒,因為肝虛不能勝肺所致。若患者目光直視、大聲哭叫,頸項僵直、呼吸急促,這樣的痘瘡很難治癒。因為肺病久病虛寒,肝臟強盛反過來剋制肺臟的緣故。觀察患者的病情是新發還是久病,是虛症還是實症,虛症則補母,實症則瀉子。
2. 五臟病證 第七問(無方)
肝病:哭叫目直,呵欠頓悶項急。心病:多叫哭驚悸,手足動搖,發熱飲水。脾病:困睡泄瀉,不思飲食。肺病:悶亂,哽氣長出,氣喘氣急。腎病:目無精光,畏明,體骨重。治療之法:大抵肝病以疏風理氣為先,心病以抑火鎮驚為急,脾病當溫中消導,肺病宜降氣清痰,腎則補助真元,斯得其治法之大要也。
白話文:
肝臟疾病:表現出哭叫的狀態、眼睛直愣愣地盯著前方,打哈欠、突然之間覺得憋悶、脖子僵硬。
心臟疾病:會經常哭叫、驚慌擔憂,四肢出現不自主的抖動,發熱,一直想喝水。
脾臟疾病:表現出睏倦嗜睡、腹瀉、不想吃東西。
肺臟疾病:表現出煩悶焦躁、胸悶氣短、喘不過氣來。
腎臟疾病:眼睛沒有精神、怕光、身體沉重。
治療的方法:
肝臟疾病:主要以疏風、理氣為治療方法。
心臟疾病:主要以鎮靜安神為主。
脾臟疾病:主要以溫中散寒、消導為主。
肺臟疾病:主要以平喘、化痰為主。
腎臟疾病:主要以益精補腎為主。
這就是各自不同的治療方法的大致內容。
3. 肝臟,第八問
肝外主感風,呵欠頓悶,口中氣熱,當發散,大青膏主之。若能食飲水不止,當大黃丸微下,余不可下。肝熱手尋衣領,及亂捻物。瀉青丸主之。壯熱飲水,喘悶,瀉白散主之。肝病勝肺,肝病秋見。肝強勝肺,肺怯不能勝肝,當補脾。治肝益脾者,母令子實故也。補脾,益黃散;治肝,瀉青丸。
白話文:
肝臟在人體外主要掌管風的感受,當受到風邪侵襲時,容易出現打哈欠、感到悶悶不樂、口中產生熱氣等症狀,此時應以輔助散風的藥物為主要治療方法,大青膏是常用的治療方劑。如果患者還能正常飲食、喝水,並且沒有其他不適,可以服用大黃丸,以緩和症狀,但不宜過度服用。
若肝臟過熱,患者會經常把手放在衣領上尋找衣領的領口,還會無意識地亂捻東西。這種情況下,可以服用瀉青丸來治療。
如果患者出現高熱、口渴、喘悶等症狀,瀉白散可以作為主要治療藥物。
肝臟的疾病可能會影響肺臟,在秋天尤其明顯。當肝臟過於強盛,就會影響到肺臟的正常運作,此時應以補益脾臟的方式調理身體。脾臟對肝臟有抑制作用,治療肝臟疾病並增強脾臟功能,這就如同讓母親增強了實力,才能管好孩子一樣。補益脾臟的藥物有益黃散,而治療肝臟疾病的藥物為瀉青丸。
肝有風,目連眨不搐,得心熱則搐。治肝,瀉青丸;治心,導赤散主之。肝有熱,目直視不搐,治同上法。肝有風,其身反張,強直不搐,心不受熱也,當補腎治肝。補腎,地黃丸;治肝,瀉青丸主之。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風之動,而動止於頭目,目屬肝,風入於目,上下左右,如風吹,不輕不重,兒不能任,故目連眨也。若熱入於目,牽其筋脈,兩眥俱緊,不能轉視,故目直也。
白話文:
如果肝臟有風,眼睛就會連續眨動,而且不能控制,如果心臟有熱,眼睛的抽動就會更加嚴重。治療肝臟的問題,可以使用瀉青丸,治療心臟的問題,可以使用導赤散。
如果肝臟有熱,眼睛會直視不眨,治療方法與上述相同。如果肝臟有風,身體會出現反張,僵硬,不能抽動,而且心臟沒有發熱,這時候應該補腎來治療肝臟。補腎可以使用地黃丸,治療肝臟可以使用瀉青丸。
一切疾病,無論是新病還是舊病,都會引發肝風的運動,而這些運動都會集中在頭部和眼睛上,眼睛屬於肝臟,風邪進入眼睛後,上下左右,像風吹一樣,但是這種風不是很輕也不很重,小孩子不能承受,所以眼睛會連續眨動。
如果熱邪進入眼睛,就會牽扯到眼睛的筋脈,眼睛兩邊都會變得很緊,不能轉動,所以眼睛會直視不眨。
若得心熱則搐,以其子母俱有實熱,風火相搏故也。肝病見秋木旺,肝強勝肺也,宜補肺瀉肝,輕者肝病退,重者唇白而死。
大青膏,治傷風痰熱發搐,百日左右並二三歲亦可服。
白話文:
如果得了心熱而抽搐,這是由於心與肝都有實熱,風火互相搏擊的緣故。肝病在秋天木旺時容易發作,這是因為肝臟強盛而剋制了肺臟。應該補肺瀉肝,輕症的肝病可以治癒,重症的會嘴脣發白而死亡。
天麻(一錢),白附子(一錢),蠍尾(半錢),硃砂(一字),青黛(一錢),天竺黃(一字),麝香(一字),烏蛇(酒浸,取肉焙乾,半錢)
白話文:
-
天麻(六公克)
-
白附子(六公克)
-
蠍尾(三公克)
-
硃砂(一點)
-
青黛(六公克)
-
天竺黃(一點)
-
麝香(一點)
-
烏蛇(泡在酒中,取肉烘乾,三公克)
上為末,生蜜為丸,如芡實大,月中兒粳米大,同牛黃膏、薄荷湯化下,五歲以上,同甘露散服之。
白話文:
將上藥研磨成粉末,加入蜂蜜製成丸劑,像芡實那麼大,月齡在五歲以上的孩子,丸劑要和粳米那麼大,用牛黃膏、薄荷湯一起服用,五歲以上的孩子,和甘露散一起服用。
大黃丸,治小兒無辜疳疾,急疳壯熱,疳勞骨蒸,頭髮作穗,身上生瘡,瘰癧核塊,多要嗞煎,食物不成肌膚,腹大頸細。
大黃(三錢),木香(半兩)
白話文:
大黃丸,是治療小兒無辜疳疾、急疳壯熱、疳勞骨蒸、頭髮像穗子一樣豎起、身上生瘡、瘰癧核塊等疾病的藥物。多需要用煎劑服用,食物不能轉化成肌膚,腹部脹大,頸部細瘦。
上為末,米醋一升相和,置銅罐中,下於鐺內,浮水上,炭火煮,用竹篦子攪藥,候可丸即丸,入稠糊丸如小豆大,二歲二十丸,米湯下,加減與之,當下青膿為效。一方治無辜疳疾,肚大,或時瀉痢,冷熱不調,漏蘆為末,每服一錢;豬肝一兩,鹽少許煮,空心服之。
大黃丸(錢氏方),治風熱裡實,口中氣熱,大小便秘赤,飲水不止,有下證者宜服之。
白話文:
將上藥研磨成粉末,加入一升米醋混合,放入銅罐中,再放入鍋內,浮在水面上,用炭火煮,用竹篦子攪拌藥物,等到可以丸成藥丸時就做成藥丸,將藥丸放入濃稠的糊中,丸成小豆大小,二歲的小孩一次吃二十丸,用米湯送服,視病情加減藥量,服用此藥立刻見效,膿汁會變成青色。另一種方法治療無辜疳疾,肚子大,有時會腹瀉、痢疾,冷熱不調,將漏蘆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將一兩豬肝加少許鹽煮熟,空腹服用。
黑牽牛(半生半炒,五錢),川芎(半兩),甘草(一錢,炙),大黃(一兩,酒洗過,蒸熟,切片,曝乾)
白話文:
黑牽牛(一半生曬,一半炒熟,五錢),川芎(半兩),甘草(一錢,烤過),大黃(一兩,用酒清洗過,蒸熟,切片,曬乾)
上為細末,稀糊和丸如麻子大,二歲每服十丸,溫蜜水下,乳後服,以溏利為度,未利加丸數再服,量大小加減用之。
瀉青丸,治小兒天麻多淚,睛疼心躁,並消熱翳,急驚發搐。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稀糊調和成麻子大小的丸狀。兩歲的小孩每次服用十丸,用溫熱的蜂蜜水送服,在哺乳後服用。以大便溏軟為標準,如果沒有達到效果,可以增加丸數再次服用,根據小孩的年齡和體質調整用量。
瀉青丸,用於治療小兒因天麻引起的多淚、眼睛疼痛、心煩不安,並能消除熱性眼翳和急性的驚厥抽搐症狀。
當歸,川芎,防風,龍膽草,大黃,羌活,山梔仁(各等分,一方加甘草、赤芍藥。)
上為末,煉蜜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沙糖湯下。
瀉白散,治小兒痰壅咳嗽,寬氣進食。
白話文:
當歸、川芎、防風、龍膽草、大黃、羌活、山梔仁等,適量配伍,如果需要,還可以額外添加甘草、赤芍藥。
地骨皮,桑白皮(炒,各一兩),甘草(炙,一錢)
上銼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盞,煎七分,食前服。
白話文:
地骨皮、桑白皮(炒,各50公克),甘草(炙,6公克)
益黃散,治小兒吐瀉,脾虛不食,米穀不化,困倦力少,滑腸夜起,並疳虛盜汗,並治涎唾不收,頷下常濕,名曰滯頤。
白話文:
益黃散,治療小兒吐瀉、脾虛不思飲食、米飯不消化、睏倦乏力、滑腸夜間起牀、並治療疳虛盜汗、以及涎水唾液不能收住、下巴經常潮濕,叫做滯頤。
陳皮(去白,一兩),丁香(二錢,一方用木香),訶子(炮,去核),青皮(去瓤),甘草(炙,各五錢)
白話文:
陳皮(去掉白色的內皮,一兩),丁香(二錢,有一方用木香代替),訶子(炮製過後,去除果核),青皮(去掉橘瓤),甘草(炙製過後,各五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三分,食前服。
導赤散,治小兒心驚,內虛邪熱。
生地黃,生甘草,木通(各等分)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兩錢,用水一碗煎至三分之一,飯前服用。
導赤散用於治療小兒心驚、體內虛弱和邪熱症狀。
成分包括生地黃、生甘草、木通(各等分)。
上銼散,竹葉七片,再加黃芩、赤芍藥、羌活、燈心各等分,水一盞,煎三分,食前服。
地黃丸,治腎疳腦熱肌削,手足如冰,滑泄肚痛。
白話文:
上銼散:
取竹葉七片,再加入等量的黃芩、赤芍藥、羌活、燈心,倒入一杯水,煎煮至只有三分之一的水量,在飯前服用。
熟地黃,山茱萸(去核),乾山藥(各四錢),澤瀉,牡丹皮,白茯苓(去皮,各三錢)
白話文:
熟地黃、山茱萸(去除果核)、乾山藥(各四錢),澤瀉、牡丹皮、白茯苓(去除外皮,各三錢)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三歲以下,一、二丸至三丸,溫水空心化下,行遲鶴膝加鹿茸、牛膝、五加皮。
白話文:
-
將上列藥物研磨成粉末,加入蜂蜜混合,搓成梧桐子般大小的藥丸。
-
對於三歲以下的兒童,一次服用一到二粒,最多不超過三粒。
-
使用溫水送服,空腹時服用。
-
如果步行速度緩慢,可以加入鶴膝草、鹿茸、牛膝和五加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