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伯嗣

《嬰童百問》~ 卷之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4)

1. 變蒸,第五問

巢氏云:小兒變蒸者,以長血氣也。變者上氣,蒸者體熱巢氏云上多變氣。仲陽云:變者易也。又生變蒸者,自內而長,自上而下,又身熱。故以生之日後至三十二日一變,每變畢,即覺性情有異於前。何者?長生臟腑意智故也。何謂三十二日長骨添精神?人有三百六十五骨,以象天數,以應期歲,以分十二經絡;故初生至三十二日,一變生癸,屬足少明經腎臟,藏精與志。

白話文:

巢元方說:小兒發生變化和蒸熱,是因為血氣增長。所謂的「變」,是指上氣;所謂的「蒸」,是指身體發熱。巢元方說,小孩子上部容易發生變化。張仲景說:「變」是指容易改變。又說,生長變化和蒸熱,是由內而長,由上而下,而且身體發熱。因此,以出生後的三十二天為一個變化週期,每一個變化週期結束,就會覺得性情與以前不同。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是因為臟腑發育,意智增長。為什麼說三十二天增長骨骼,添加精神呢?人的骨骼總共有三百六十五塊,這象徵著天數,與年份相應。三百六十五塊骨骼分屬十二經絡。因此,初生到三十二天,算是一個變化週期,出生後癸日,就是足少明經腎臟產生變化的時候,腎臟儲藏著精氣和志。

至六十四日,二變一蒸生壬,屬足太陽經膀胱腑,其發耳與䯌冷,腎與膀胱合,俱主於水,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至九十六日,三變生丁,屬手少陰經心臟,藏神,其性為喜。至一百二十八日,四變二蒸生丙,屬手太陽經小腸腑,其發汗出而微驚,心與小腸合,主火,地二生火,天七成之。至一百六十日,五變生乙,屬足厥陰經肝臟,藏魂,喜哭。

白話文:

到六十四天,第二次變化生成壬,屬於足太陽經膀胱腑,患此症會出現耳鳴、怕冷的症狀。腎臟和膀胱互相配合,都主導水液,天一生水,地六天成。到九十六天,第三次變化生成丁,屬於手少陰經心臟,心臟儲藏神,它的特性是喜。到一百二十八天,第四次變化生成丙,屬於手太陽經小腸腑,患此症會出現發汗、輕微驚怕的症狀。心和小腸互相配合,主導火,地二生火,天七天成。到一百六十天,第五次變化生成乙,屬於足厥陰經肝臟,肝臟儲藏魂,喜歡哭。

至一百九十二日,六變三蒸生甲,屬足少陽經膽腑,其發目不閉(一本作開)而赤,肝與膽合主木,天三生木,地八成之。至二百二十四日,七變生辛,屬手太陰肺臟,藏魄,主聲。至二百五十六日,八變四蒸生庚,屬手陽明經大腸腑,其髮膚熱而汗或不汗,肺與大腸合主金,地四生金,天九成之。至二百八十八日,九變生巳,屬足太陰經脾臟,藏意與智。

白話文:

第 192 天,六次變化,三次蒸化產生甲,屬於足少陽經膽腑,其頭髮和眼睛不閉合(一本作打開)而發紅,肝與膽合主木,天三生木,地八成之。

第 224 天,第七次變化產生辛,屬於手太陰肺臟,藏魄,掌管聲音。

第 256 天,第八次變化,四次蒸化產生庚,屬於手陽明經大腸腑,其頭髮皮膚發熱而汗出或不出汗,肺與大腸合主金,地四生金,天九成之。

第 288 天,第九次變化產生巳,屬於足太陰經脾臟,藏意與智。

至三百二十日,十變五蒸生戊,屬足陽明經胃腑,其發不食腸痛而吐乳,脾與胃合主土,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又手厥陰經心包絡為臟,手少陽經三焦為腑,此一臟一腑,俱無形狀,故不變而蒸也。前十變五蒸,乃天地之數以生成之,此後始生齒能言,知喜怒,故云始全也。

白話文:

三百二十天後,十次變化五次蒸發,產生戊,屬於足陽明經胃腑,這種變化會導致不吃東西、肚子痛、嘔吐乳汁。脾與胃結合主導土,天以五產生土,地以十完成它。同樣的手厥陰經心包絡是臟腑,手少陽經三焦是腑,這一個臟腑,都沒有形狀,所以不會變化,只會蒸發。前面的十次變化,五次蒸發,是天地用來生成萬物的數目,此後才開始長出牙齒,會說話,懂得喜怒,所以說這是完全成熟。

太倉云:氣入四肢,長碎骨。於十變後六十四日為一大蒸,計三百八十四日,長其經脈手足,手受血,故能持物,足受血,故能行立。經云變且蒸,謂蒸畢而足一歲之日有餘也。師曰:不汗而熱者,發其汗,大吐者微止,不可別治。又六十四日,為二大蒸。計四百四十八日。

白話文:

太倉說:氣血進入四肢,可以促進骨骼生長。大約在十次"變"後,也就是64天後,人體會經歷一次大的"蒸",也就是384天,這時人體的筋肉脈絡會生長發育。手能夠接受血液濡養,所以可以拿取東西。腳能夠接受血液濡養,所以能夠行走站立。經書上說,"變"和"蒸"交替進行,意思是說,在"蒸"結束後,人體又會經歷大約一年的時間。老師說:如果不發汗卻感到發熱,要把汗發出來。如果大吐,要稍微止住一下,不能另行治療。又64天,為二次"蒸"。合計是448天。

又一百二十八日,為三大蒸,共計五百七十六日,變蒸既畢,兒乃成人也。變者變生五臟也,蒸者蒸養六腑也,所以成人。變者上氣,蒸者體熱,每經一變一蒸,情態即異,輕則發熱微汗,其狀似驚,重則壯熱,脈亂而數,或吐或汗,或煩啼燥渴,輕者五、六日解,重者七、八日解,其候與傷寒相似。

白話文:

又過了一百二十八天,也就是三大蒸,總共五百七十六天,變化和蒸養的過程已經完成,嬰兒就長大了。變化是指五臟的變化,蒸養是指六腑的蒸養,所以嬰兒才能長大成人。變化是指上氣,蒸養是指體熱,每經過一次變化和一次蒸養,嬰兒的狀況就會有所不同。輕微的症狀是發熱輕微出汗,看起來像受到驚嚇,嚴重的症狀是高燒,脈搏混亂且頻繁,可能會嘔吐或出汗,或煩躁啼哭口渴,輕微的症狀五、六天就會解除,嚴重的症狀七、八天就會解除,這些症狀與感冒相似。

亦有變蒸之餘,續感寒邪者,但變蒸則耳冷䯌冷,上唇發泡,狀如濁珠,若寒邪搏之,則寒熱交爭,腹中作痛,而啼叫之聲,日夜不絕。變者易也,蒸於肝則目眩微赤,蒸於肺則嚏嗽毛聳,凡五臟六腑,筋脈骨節,皆循環各有證應。其治法:和平之劑微表,實熱者微利之,或不治亦自愈,可服紫霜丸一丸或二丸,並黑散子柴胡湯。變蒸者有寒無熱,並吐瀉不乳多啼者,當歸散調氣散主之。

白話文:

也有患有變蒸熱證並且接觸到寒邪的嬰兒,他們通常會出現耳朵發冷、鼻子發冷、上脣長泡、好像濁珠,如果遇到寒邪碰撞到,就會有寒熱交替症狀,並且肚子疼痛,還會整天哭叫不停。變蒸有容易變化的意思,如果肝臟受到蒸,就會眼花、眼睛發紅,如果肺臟受到蒸,就會噴嚏、咳嗽、汗毛直立,總計五臟六腑、筋脈、骨節,都是循環活動,各有不同的證候。治療的方法是:給予和平的藥物、稍微透表,熱證嚴重的就用微利藥物治療,或者不治療也會自己痊癒,可以服用一丸或兩丸的紫霜丸,以及黑散子、柴胡湯。變蒸有寒症沒有熱症,並且會吐瀉、不愛喝奶、很會哭鬧的話,就要用當歸散、調氣散來治療。

變蒸之外,小兒如常,體貌情態,自然端正,鼻內喉中,絕無涎涕,頭如青黛,唇似朱鮮,臉腮如花映竹,情意若天淨月明,喜引方笑,似此平安。議曰:人得中之道,以為純粹,陰陽得所,剛柔兼濟,氣血相和,百脈相順,所以心志益通,精神俱備,臟腑充實,形體固壯。

白話文:

除去蒸病症狀之外,小兒生長順利,身體形態和精神狀態自然端正,鼻內和喉嚨中沒有鼻涕和唾液,頭髮像青黛一樣烏黑,嘴脣像硃砂一樣紅潤,臉頰像花朵映照在竹林中,心情像天空中皎潔的明月,喜歡引逗人笑,像這樣平安無事。中醫理論認為:人獲得中和之道,就可以達到純粹的境界,陰陽得到適當的歸屬,剛柔相互調濟,氣血相互協調,百脈相互通順,所以心志更加通達,精神充沛,臟腑充實,形體強壯。

凡觀嬰孩顱囟固合,睛黑神清,口方背厚,骨粗臀滿,臍深肚軟,齒細發黑,聲洪睡穩,此乃受氣充足,稟賦得中,而無疾也。

白話文:

凡觀察嬰兒的頭顱堅固完整,眼睛和藹而沉穩,嘴巴端正,背部厚實,四肢粗壯,臀部豐滿,肚臍深陷而腹部柔軟,牙齒細密,頭髮黑亮,聲音洪亮,睡覺安穩,這均是受氣充盈,稟賦適中,沒有疾病。

紫霜丸,治證詳見第三問。

代赭石(煅,醋淬七次),赤石脂(各一錢),杏仁(五十粒,去皮尖),巴豆(三十粒,去皮膜心,出油)

白話文:

代赭石(煅燒,再用醋淬七次),赤石脂(各一錢),杏仁(五十粒,去除皮和尖端),巴豆(三十粒,去除皮膜和心,取出油)

上先將杏仁、巴霜入乳缽內,細研如膏,卻入代赭、石脂末研勻,以湯浸蒸餅,為丸如粟子大,一歲服五丸,米飲湯下;一、二百日內兒,三丸乳汁下;更宜量其虛實加減,微利為度。此藥兼治驚痰諸疾,雖下不致虛人。

白話文:

首先把杏仁、巴豆霜放入乳缽內,磨成膏狀,再加入代赭、石脂末拌勻,用湯汁浸泡蒸餅,把蒸餅揉成粟子大小的丸子,一歲以下的兒童服用五粒,用米湯送服;一、二百天以內的嬰兒,服用三粒,用乳汁送服;可以根據兒童的虛實體質增減藥量,以微微瀉下為宜。此藥還能治療驚嚇、痰多等疾病,即使有瀉下的作用,也不會傷及人體。

紫陽黑散,治變蒸,解利熱氣。

麻黃(一兩,不去節),大黃(五錢),杏仁(去皮尖,二錢半)

白話文:

麻黃(6克,不用去掉枝節),大黃(3克),杏仁(去皮尖,1.5克)

上三味,同一處搗和,略燒存性,再以杏仁少許,研膏和之,密器盛貯,每用一豆許,乳汁調下。

柴胡,治變蒸,骨熱心煩,啼叫不已。

人參甘草(微炙),麥門冬(去心,各二錢),龍膽草防風(各一錢),柴胡(三錢)

白話文:

人參:甘味、性溫。具有補氣、益元、生津、養血的作用。

甘草(微炙):甘味、性平。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緩急止痛的作用。

麥門冬(去心):甘味、性涼。具有養陰生津、清熱除煩的作用。

龍膽草:苦味、性寒。具有清熱燥濕、明目退翳的作用。

防風:辛味、性微溫。具有祛風解表、發汗散寒的作用。

柴胡:苦味、性微寒。具有疏肝解鬱、清熱退燒的作用。

銼散,每服三錢煎服。

當歸,治變蒸,有寒無熱。

當歸(二錢),木香,官桂(辣者),甘草(炙),人參(各一錢)

上銼散,每服二錢,薑、棗煎服。

調氣散,治變蒸,吐瀉不乳,多啼慢驚欲發。

木香,香附子,人參,桔皮,藿香,甘草(炙,各一錢)

白話文:

木香、香附子、人蔘、桔皮、藿香、甘草(炙),各一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薑、棗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