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童百問》~
1. 卷之四
2. 胎疾,第三十一問
胎疾,謂月數將滿,母失調護,或勞動氣血相干,或坐臥飢飽相役,或飲酒食肉,冷熱相制,或恐怖血脈相亂,胎氣有傷,兒形無補,有胎熱、胎寒、胎黃、胎肥、胎弱等症。胎熱則兒在胎中,母多驚悸。
或因食熱毒之物,誕生之後,兒多虛痰,氣急喘滿,眼目眵淚,神困呵欠,不得伸舒,呃呃作聲,大小便不利,或通利即有血水,甚則手常拳緊,腳常搐縮,眼常斜視,身常掣跳,皆由胎中受熱,宜速與大連翹飲子,解散諸熱,次與消風散數服無恙。其胎驚、胎風、自見本症,茲不贅述。
胎寒則兒在胎中,母因感受寒邪,或喜食生冷過度,寒盛則腸鳴泄利,邪氣以亂其真氣,治寒邪、當用和解,治臟寒、則溫臟寒,甚則有盤腸內釣,皆因寒而得之,大便青者是也,各有本症見之。
胎黃候,則小兒生下,遍體面目皆黃,狀如金色,身上壯熱,大便不通,小便如梔子汁,乳食不思,啼叫不止,皆因母受熱而傳於胎也,凡有此症,乳母可服生地黃湯,仍忌熱毒之物。胎肥則生下肌肉厚,遍身色紅,滿月以後,漸漸羸瘦,目白睛粉紅色,五心煩熱,大便難,時時生涎,浴體法主之。
胎弱則生下面無精光,肌肉薄,大便白水,身無血色,時時哽氣多噦,目無精采,亦當浴體法治之。凡胎氣稟賦,有壯有弱,其母飲食恣令飢飽,起止無忌,令兒得疾,不寒即熱,不虛即怯,熱乃作壅,寒乃作泄,虛則作驚,怯則作結。寒則溫之,熱則涼之,虛則壯榮,怯則益衛。
驚用安神丸,結用微利,詳審用之,可保無虞。不若古人胎教之法,決無諸症,生子必形容端正,為世之英傑也。
大連翹飲子,見第三問。
消風散,治諸風上攻,頭目昏痛,項背拘急,肢體煩疼,肌肉蠕動,目眩旋暈,耳作蟬鳴,眼澀好睡,鼻塞多嚏,皮膚頑麻,瘙瘡癮疹,小兒虛風,目澀昏困。
白茯苓(去皮),芎藭,羌活(去蘆),荊芥穗,防風(去蘆),藿香葉,蟬蛻(去土),白殭蠶(炒、去絲咀),甘草(銼、炙),陳皮(去白),厚朴(去皮、薑汁製、各三兩半)
上為細末,每服半錢,茶清調下,薄荷湯亦可。又治急慢驚風,用乳香荊芥湯調下,或加雄黃,名雄風散。
生地黃湯,治小兒生下,遍體面目皆黃,狀如金色,身上壯熱,大便不通,小便如梔子汁,乳食不思,啼叫不止,此胎黃之候,皆因母受熱邪而傳於胎也。凡有此症,乳母宜服,仍忌酒面五辛之物。
生地黃,赤芍藥,川芎藭,川當歸(酒洗、等分)
上銼散,每服五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產婦亦可服,抹些少入兒口中。
浴體法,見第十四問。
白話文:
胎兒疾病,第三十一問
胎兒疾病,指的是懷孕將滿月時,母親沒有好好調養身體,像是過度勞累、氣血不順,或者坐臥、飲食不規律,或者喝酒吃肉,冷熱食物交替食用,或者受到驚嚇導致血脈紊亂,這些都可能傷害胎氣,使得胎兒發育不良。常見的有胎熱、胎寒、胎黃、胎肥、胎弱等症狀。
胎熱的狀況,會讓胎兒在母親肚子裡時,母親經常感到心悸。有些是因為母親吃了熱性有毒的食物,導致胎兒出生後容易有虛痰,呼吸急促,眼睛分泌物多,精神困倦,呵欠連連,身體無法伸展,發出呃呃的聲音,大小便不順暢,或者排泄物帶血水。嚴重的話,手會經常握緊,腳會抽搐,眼睛會斜視,身體會顫抖,這些都是因為在胎中受到熱邪影響。應該盡快使用大連翹飲子來清除體內熱邪,接著服用幾劑消風散就能痊癒。至於胎驚、胎風等症狀,因為會在本症中說明,這裡就不再詳述。
胎寒的狀況,是因為胎兒在母親肚子裡時,母親感受到寒邪,或者喜歡吃太多生冷食物。寒氣太盛就會導致腸鳴、腹瀉,邪氣擾亂體內的真氣。治療寒邪應該用和解的方式,治療臟腑寒冷則要溫暖臟腑。嚴重的話還會有腸子絞痛的狀況,這都是因為寒冷引起的,大便呈現青色就是徵兆,這些也會在本症中說明。
胎黃的狀況,是指出生後的小孩全身皮膚、眼睛都呈現黃色,像金子一樣,身上發熱,大便不通暢,小便像梔子汁一樣,不愛喝奶,哭鬧不停,這都是因為母親受到熱邪影響而傳給胎兒。如果有這種情況,哺乳的母親可以服用生地黃湯,並且要忌吃熱性有毒的食物。
胎肥的狀況,是指出生的小孩肌肉厚實,全身皮膚紅潤,滿月後會逐漸消瘦,眼白呈現粉紅色,手腳心發熱,大便困難,經常流口水,可以採用沐浴身體的方法來治療。
胎弱的狀況,是指出生的小孩面無光澤,肌肉瘦薄,大便像白水,身體沒有血色,經常哽噎、打嗝,眼睛沒有神采,也應該用沐浴身體的方法來治療。
胎兒的體質,有強壯也有虛弱,如果母親在懷孕期間飲食無度,忽飢忽飽,作息不規律,就會導致胎兒生病。不是太熱就是太寒,不是虛弱就是膽怯。熱就會造成堵塞,寒就會造成腹瀉,虛弱就會造成驚嚇,膽怯就會造成便秘。寒冷要用溫暖的方法,熱要用涼的方法,虛弱要用補養的方法,膽怯要用強壯衛氣的方法。
受到驚嚇要用安神丸來安定心神,便秘要用輕瀉的方法來幫助排便。仔細審慎地使用這些方法,就可以確保平安無事。如果能像古人一樣注重胎教,就不會有這麼多疾病,生出的孩子一定會長得端正,成為社會上的傑出人才。
(大連翹飲子、浴體法見原文第三、十四問。)
消風散: 可以治療各種風邪引起的頭痛、眼睛昏花、頸背僵硬、四肢痠痛、肌肉跳動、頭暈目眩、耳鳴、眼睛乾澀想睡、鼻塞、打噴嚏、皮膚麻木、搔癢、瘡疹、小兒虛風、眼睛乾澀昏困等症狀。
藥材包含:白茯苓(去皮)、芎藭、羌活(去蘆)、荊芥穗、防風(去蘆)、藿香葉、蟬蛻(去土)、白殭蠶(炒、去絲咀)、甘草(銼、炙)、陳皮(去白)、厚朴(去皮、用薑汁製),各三兩半。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半錢,用茶水沖服,也可以用薄荷湯沖服。此藥也可以治療急性或慢性的驚風,用乳香荊芥湯沖服,或者加入雄黃,就稱為雄風散。
生地黃湯: 可以治療小兒出生後全身皮膚、眼睛都呈現黃色,像金子一樣,身上發熱,大便不通暢,小便像梔子汁一樣,不愛喝奶,哭鬧不停,這些都是胎黃的症狀,是因為母親受到熱邪影響而傳給胎兒。如果有這種情況,哺乳的母親應該服用此藥,並且要忌吃酒、麵食、蔥蒜等辛辣之物。
藥材包含:生地黃、赤芍藥、川芎、川當歸(用酒洗過),等份。
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一碗煎到六分,去除藥渣,產婦也可以服用,並在嬰兒口中塗抹一些。
浴體法: 見原文第十四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