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童百問》~ 卷之二 (13)
卷之二 (13)
1. 急慢脾風下痰輕重,第十八問
巴霜(一字),青黛,南星(炮,各一錢),滑石(二錢),全蠍(一錢,焙)
上為末,稀麵糊丸,麻子大,每服一丸,薄荷湯點茶清送下。
天麻丸,見第三問。
蘆薈散,治驚風痰盛發搐。
全蠍(五個,焙),巴霜(一字),輕粉(半錢),蘆薈,南星(炮),硃砂(各一錢),冰片,麝香(各一字),川鬱金(一分,皂角水煮,焙乾)
上為末,每服一字,煎金銀薄荷湯調下。
牛黃涼膈丸,治熱盛涎潮。
牙硝,寒水石(煅),石膏,甘草(各半兩),膽星(二錢半),紫石英(一錢),牛黃,片腦,麝香(各半分)
上為細末,甘草膏丸,綠豆大,每服二丸,桔皮湯調下。
青金丹,疏風利痰。
蘆薈,牙硝,青黛(各一錢),使君子,硼砂,輕粉(各半錢),蠍梢(十四個)
上為末,香墨水丸,麻子大,每服一丸,薄荷湯下。
王監京墨丸,治痰熱驚積,楚州王監賣此藥著名者。
青黛,使君子(炒熟),蘆薈,膽星,京墨(各二錢),膩粉,麝香(半錢),冰片(一字)
上為末,飛白麵糊丸,桐子大,每服一丸,薄荷湯調下。
揭風湯,利下痰熱。
蘆薈,全蠍(各二錢半),南星(半兩,為末調作餅,包裹前項,煨令赤色),硃砂(一錢半),青黛,輕粉(各七分半)
上為末,每服一字,煎金銀薄荷湯調下。
硃砂膏,治驚風痰盛。
硃砂(一錢),牙硝(一錢),川靈脂(一錢),蘆薈(一錢),麝香(一字),冰片(一字)
上為末,甘草膏丸,綠豆大,金箔衣,薄荷湯下一丸。
疏風散,治驚風痰熱俱盛。
檳榔,陳皮(各二錢),牽牛,大黃(煨,各三錢)
上為末,每服半錢,生蜜湯調下。
銀白散,見第十六問。
柴胡加大黃湯,最利熱疾。
柴胡(一兩),黃芩(炙),人參,半夏(制),生薑(各三錢半),甘草(炒,一錢半),大黃(少許)
上銼散,每服一錢,入棗煎服。
生氣散,治諸風疏利,以此調氣。
丁香(七分半),白朮,青皮,甘草(微炙),木香,人參(各二錢)
上為末,每服半錢,沸湯點服。或用和劑方調氣散亦得、如更有餘熱,不宜服溫劑,少用涼藥以解之。
異功散,見第十七問。
茯苓二陳湯,和胃氣,化痰涎。
半夏(五錢),陳皮(二錢半),茯苓(四錢),甘草(一錢半)
上銼,每服三錢,姜三片煎服。加蓮子肉、石菖蒲加薑、棗煎。方見六十二問內。
天麻蘇合香丸
天麻,防風,人參,辰砂,雄黃,麝香,甘草(炙,各一分),全蠍(炒),殭蠶(炒,各半兩),牛黃(少許),南星(一錢),蘇合油(一盞)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丸,薄荷湯下。
白話文:
急慢脾風下痰輕重,第十八問
文中列舉多種治療脾風、痰症的方劑,劑量單位以錢、分、兩計算,丸藥大小以麻子、綠豆、桐子等作比喻。 以下為各方劑的現代白話文描述:
第一方: 巴霜、青黛、炮製南星、滑石、焙乾全蠍,研磨成粉末,用稀麵糊做成麻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一丸,用薄荷湯送服。 (此方劑量較小,需根據個人情況調整)
第二方(天麻丸): 詳見第三問。(此方在此處未詳細列出)
第三方(蘆薈散): 治療驚風,痰盛而抽搐。成分包含焙乾全蠍、巴霜、輕粉、蘆薈、炮製南星、硃砂、冰片、麝香、用皂角水煮後焙乾的川鬱金。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字,用金銀花薄荷湯送服。 (此方劑量較小,需根據個人情況調整)
第四方(牛黃涼膈丸): 治療熱盛、涎液過多。成分包含牙硝、煅燒寒水石、石膏、甘草、膽星、紫石英、牛黃、片腦、麝香。研磨成細粉,用甘草膏做成綠豆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二丸,用桔皮湯送服。
第五方(青金丹): 疏風利痰。成分包含蘆薈、牙硝、青黛、使君子、硼砂、輕粉、蠍梢。研磨成粉末,用香墨水做成麻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一丸,用薄荷湯送服。
第六方(王監京墨丸): 治療痰熱驚積,據說楚州王監販賣此藥而聞名。成分包含青黛、炒熟使君子、蘆薈、膽星、京墨、膩粉、麝香、冰片。研磨成粉末,用飛白麵糊做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一丸,用薄荷湯送服。
第七方(揭風湯): 利下痰熱。成分包含蘆薈、全蠍、南星(將南星研磨成粉末,製成餅狀包裹其他藥材,煨至赤色)、硃砂、青黛、輕粉。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字,用金銀花薄荷湯送服。 (此方劑量較小,需根據個人情況調整)
第八方(硃砂膏): 治療驚風,痰盛。成分包含硃砂、牙硝、川靈脂、蘆薈、麝香、冰片。研磨成粉末,用甘草膏做成綠豆大小的丸藥,外裹金箔,用薄荷湯送服一丸。
第九方(疏風散): 治療驚風,痰熱俱盛。成分包含檳榔、陳皮、牽牛、煨製大黃。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錢,用生蜜湯送服。
第十方(銀白散): 詳見第十六問。(此方在此處未詳細列出)
第十一方(柴胡加大黃湯): 治療熱症。成分包含柴胡、炙黃芩、人參、制半夏、生薑、炒甘草、少量大黃。將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一錢,用大棗煎湯送服。
第十二方(生氣散): 治療各種風症,疏通經絡,調理氣血。成分包含丁香、白朮、青皮、微炙甘草、木香、人參。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錢,用沸水送服。 若有餘熱,不宜服用溫熱藥物,應少量使用寒涼藥物來緩解。
第十三方(異功散): 詳見第十七問。(此方在此處未詳細列出)
第十四方(茯苓二陳湯): 和胃氣,化痰涎。成分包含半夏、陳皮、茯苓、甘草。將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三錢,用三片生薑煎湯送服。也可加入蓮子肉、石菖蒲,並加大棗、薑的用量煎服。詳細方劑見第六十二問。
第十五方(天麻蘇合香丸): 成分包含天麻、防風、人參、辰砂、雄黃、麝香、炙甘草、炒全蠍、炒殭蠶、少量牛黃、南星、蘇合油。研磨成粉末,用煉蜜做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一丸,用薄荷湯送服。
注意:以上僅為古代方劑的翻譯,不應作為醫療建議。 服用任何中藥前,請務必諮詢專業的中醫師,根據個人體質和病情進行診斷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