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童百問》~ 卷之四 (2)
卷之四 (2)
1. 解顱,第三十二問
仲陽謂解顱,生下而囟不合,腎氣不成也,長必少笑,更有目白睛多,㿠白身瘦者,多愁少喜也,余見腎虛症。楊氏曰:小兒年大,頭縫開解而不合者,腎主髓,腦為髓海,腎氣有虧,腦髓不足,所以頭顱開而不能合也。人乏腦髓,如木無根,凡得此者,不遠千日,其間亦有數歲,乃成廢人。
設有此症,不可束手待斃,宜與錢氏地黃丸,仍用南星微炮為末,米醋調敷於緋帛,烘熱貼之,亦良法也。柏子仁散、三辛散等劑敷之尤效。
地黃丸,見第八問。
柏子仁散,治小兒囟開不合。
防風(一兩半),柏子仁(一兩)
上末,乳汁調塗囟門上。
三辛散,一名封囟散、一名桂號散、治嬰孩小兒、腦囟大開。
細辛,桂心(各半兩),乾薑(一錢)
上為末,乳汁調塗囟上,干時再塗,面赤為效。
白話文:
解顱,指的是嬰兒出生時囟門沒有閉合,這是因為腎氣不足造成的。這樣的孩子長大後通常比較不愛笑,而且眼睛的白眼球比較多,身體瘦弱,容易憂愁,很少快樂。我看這是一種腎虛的症狀。
楊氏認為,小孩子長大後,頭骨的縫隙仍然開著沒有癒合,是因為腎主管骨髓,而腦是骨髓匯集的地方。如果腎氣虛弱,腦髓就會不足,所以頭骨的縫隙才會開著無法閉合。人如果缺乏腦髓,就像樹木沒有根一樣,凡是患有這種疾病的人,大多活不久,可能在幾年之內就會變成廢人。
如果出現這種病症,不能坐以待斃,應該給孩子服用錢氏地黃丸,同時將微烤過的南星磨成粉末,用米醋調成糊狀,敷在紅色的布上,稍微加熱後貼在囟門上,也是個不錯的方法。另外,使用柏子仁散、三辛散等藥劑外敷,效果會更好。
地黃丸的內容,請參考第八問。
柏子仁散,是治療小兒囟門開著不癒合的藥方。
配方:防風(一兩半),柏子仁(一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母乳調勻後塗在囟門上。
三辛散,又名封囟散、桂號散,是治療嬰兒囟門大開的藥方。
配方:細辛,桂心(各半兩),乾薑(一錢)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母乳調勻後塗在囟門上,等藥乾了再塗,直到臉色發紅就有效了。
2. 囟陷、囟填,第三十三問
囟陷者,始因臟腑有熱,渴飲水漿,致成泄利,久則血氣虛弱,不能上充腦髓,故囟陷如坑,不能平滿,用狗頭骨炙黃為末,雞子清調敷之。囟填者,囟門腫起也,脾主肌肉,乳哺不常,飢飽無度,或寒或熱,乘於脾家,致使臟腑不調,其氣上衝,為之填脹,囟突而高,如物堆起,毛皮短黃自汗是也。若寒氣上衝則牢靳,熱氣上衝則柔軟,寒者溫之,熱者涼之,劑量輕重,兼與調氣。
小兒肝盛,風熱反攻亦然,此症未易退瘥,或熱症用大連翹散以消之,有表熱症,柴胡散主之,又有封囟散掩之。論曰:小兒胃氣衝和,則腦髓充盛,囟頂漸合,若胃氣熱,熏蒸臟腑,則渴而引飲,因致泄利,令臟腑壅熱,血氣虛弱不能上充腦髓,所以囟陷也,聖濟經用當歸散、地黃丸。
大連翹飲子,見第三問。
柴胡散,見第五十問。
封囟散,見第三十二問三辛散。
地黃丸,見第八問。
當歸散,見第五十九問。
白話文:
囟陷
囟門凹陷,是因為一開始體內臟腑有熱,導致口渴而大量喝水,造成腹瀉。腹瀉久了,就會氣血虛弱,無法向上供給腦部髓液,所以囟門才會像坑洞一樣凹陷,無法飽滿平坦。可以用炙烤過的狗頭骨磨成粉末,用雞蛋清調和後敷在凹陷處。
囟填
囟門腫脹突起,是因為脾主管肌肉,但餵奶時間不固定,忽飢忽飽,或受寒或受熱,這些外邪侵犯脾,導致臟腑功能失調,氣往上衝,造成囟門腫脹突起,看起來像東西堆積一樣,皮膚毛髮也變得短而黃,還會自己出汗。如果是寒氣上衝,囟門摸起來會比較硬;如果是熱氣上衝,囟門摸起來則會比較柔軟。寒證就用溫熱藥物治療,熱證就用涼性藥物治療,藥物的劑量輕重,要同時考量調整體內氣的運行。
小孩肝氣旺盛,風熱反攻也會導致囟門突起。這種情況不太容易痊癒。如果屬於熱症,可以用大連翹散來消除;如果屬於表熱症,則用柴胡散治療;另外還有封囟散可以掩蓋。
總結來說,小孩的胃氣平和,腦髓就會充足,囟門也會逐漸閉合。如果胃氣有熱,蒸發臟腑,就會口渴而大量喝水,進而導致腹瀉,使臟腑積熱,氣血虛弱,無法向上供應腦髓,這就是囟門凹陷的原因。《聖濟經》有記載使用當歸散、地黃丸來治療。
(這裡有提到一些藥方,像是大連翹飲子、柴胡散、封囟散、地黃丸、當歸散,它們的詳細內容可以參考其他篇章。)
3. 目內症,第三十四問
目內赤者心熱,導赤散主之。淡紅者心虛熱,生犀散主之。青肝熱、瀉青丸主之,淺淡者補之。黃者脾熱,瀉黃散主之。無精光者腎虛,地黃丸主之。龍木論小兒鬥睛候,皆因失誤築打,損著頭面額角,兼倒撲,令兒肝受驚風,遂使兩眼鬥睛,宜服牛黃丸。口議血眼,宜服生熟地黃散流行血氣,熱毒服小防風湯,風毒服小流氣飲,積毒服小菊花膏主之。斑瘡入眼,決明散、蜜蒙花散主之,又有犀角散、石楠散通頂為妙。
或瀉後眼如上膜,或痘疹入腹,眼不能開,及諸症眼定無精光難治。
導赤散,見第八問。
瀉青丸,見第八問。
生犀散,治目內淡紅者、心虛熱。
生犀(鎊、二錢),地骨皮,赤芍藥,柴胡,乾葛(各一兩),甘草(半兩)
上銼,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濾去滓溫服。
瀉黃散,淺淡者補之,黃者脾熱。
藿香葉(七錢),山梔仁(一兩),石膏(五錢),甘草(五錢),防風(四兩、去蘆)
上銼散,同蜜酒微炒,每服二錢,水煎服,不拘時。
地黃丸,見第八問。
生熟地黃散,治小兒疳蝕眼患,閉合不開,羞明怕日及內障。
生地黃(洗),熟地黃(洗),麥門冬(去心,各一兩),川當歸,枳殼(麩炒),甘草(炙),防風,杏仁(湯泡、去皮尖、炒赤),赤芍藥(各半兩)
上銼每服二錢,黑豆七粒,煎豆熟為度,去滓服。
地黃散,治小兒心肝蘊熱,目赤腫疼,內生赤脈,或白膜遮睛,四邊散漫者猶易治,若暴遮黑睛,多致失明,宜速用此方,亦治瘡疹入眼。
生地黃,熟地黃,蟬蛻(去頭足),木賊草,穀精草,生犀末,當歸(去蘆、切焙、各二錢半),防風(去蘆),羌活,白蒺藜(去刺),甘草,沙苑,蒺藜,木通(各一錢半),黃連(去須),大黃(煨、各一錢),玄參(半錢)
上為細末,每服一字,或半錢,量大小加減,煎羊肝湯食後調下,日三,忌口將息,亦治大人。
小防風湯,治小兒熱毒眼患。
大黃(蒸),山梔子,甘草(炙),防風,赤芍藥,川當歸(洗),羌活(各等分)
上銼散,每服二錢,水小盞,煎五分,去滓,通口服,食後。
小流氣飲,治小兒風毒眼患。
蟬蛻(去足),甘草(炙),羌活,天麻,當歸,赤芍藥,防風,大黃,薄荷,杏仁(各等分)
上銼散,每服二錢,水煎去滓,食後通口服。
小菊花膏,治小兒積毒眼患。
黃連,黃芩,大黃,菊花,羌活,蒼朮(米泔浸),荊芥穗,防風(各等分)
上為細末,蜜丸芡實大,每服一丸,細嚼白滾湯下。
決明散,治小兒疹痘瘡入眼。
栝蔞根(半兩),決明子,赤芍藥,甘草(炙、各二錢半)
上為細末,每服半錢,蜜水調下,日三。
蜜蒙花散,治小兒疹痘,並諸毒入眼。
蜜蒙花(一錢),青葙子,決明子,車前子(各五分)
上為細末,用羊肝一個,破開縫三條,摻藥令勻紮緊,以濕紙七重裹,炭火中煨熟,空心食之,效如神。
犀角飲,治眼疼。
犀角(一兩),射干,龍膽草,黃芩(各半兩),鉤藤(七錢半),人參(二兩),茯苓,甘草(各二錢半)
上銼散,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五分,食後去滓溫服。
牛黃丸,治肝受驚風,遂使眼目疼痛。
牛黃,白附子,肉桂,全蠍,川芎,石膏(各二錢半),白芷,藿香(各半兩),辰砂,麝香(各少許)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臨臥時薄荷湯化下三丸,乳母忌食辛辣熱物,並濕面等物。
白話文:
眼睛內部發紅,如果是鮮紅色,表示心臟有熱,用導赤散來治療。如果是淡紅色,表示心臟虛弱而有熱,用生犀散來治療。如果呈現青色,表示肝臟有熱,用瀉青丸來治療,如果是淺淡的青色,就要用補的方法來治療。如果是黃色,表示脾臟有熱,用瀉黃散來治療。如果眼睛沒有光澤,表示腎臟虛弱,用六味地黃丸來治療。
龍木論述小兒鬥雞眼的情況,多半是因為跌倒撞擊,傷到頭面額角,或是倒栽蔥,導致小孩肝臟受到驚嚇,因而產生鬥雞眼,應該服用牛黃丸。
關於眼內出血的狀況,應該服用生熟地黃散來活血化瘀,如果是熱毒引起的,就服用小防風湯,如果是風毒引起的,就服用小流氣飲,如果是積毒引起的,就服用小菊花膏來治療。
如果麻疹、痘瘡侵入眼睛,可以用決明散或蜜蒙花散來治療,也可以用犀角散或石楠散來通竅,效果更好。
有的情況是腹瀉後眼睛像覆蓋了一層薄膜,或是麻疹、痘瘡侵入腹部,導致眼睛睜不開,以及其他各種情況導致眼睛失去光澤,這些都難以治療。
導赤散,在第八問有說明。
瀉青丸,在第八問有說明。
生犀散,治療眼睛內部淡紅、心臟虛弱而有熱的狀況。
材料:犀角粉(二錢)、地骨皮、赤芍藥、柴胡、葛根(各一兩)、甘草(半兩)。
做法: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二錢,用水一碗煎至七分,濾去藥渣,溫服。
瀉黃散,淺淡的黃色要用補的方法來治療,如果是黃色,表示脾臟有熱。
材料:藿香葉(七錢)、山梔子仁(一兩)、石膏(五錢)、甘草(五錢)、防風(四兩、去蘆頭)。
做法:將以上藥材切碎混合成散劑,與蜜酒稍微炒過,每次服用二錢,用水煎服,不拘時間。
地黃丸,在第八問有說明。
生熟地黃散,治療小兒因營養不良導致眼睛疾病,眼睛閉合睜不開、怕光、以及內障。
材料:生地黃(洗)、熟地黃(洗)、麥門冬(去心,各一兩)、川當歸、枳殼(麩炒)、甘草(炙)、防風、杏仁(湯泡、去皮尖、炒赤)、赤芍藥(各半兩)。
做法: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二錢,加入黑豆七粒,煎至黑豆煮熟,濾去藥渣服用。
地黃散,治療小兒心肝有熱,眼睛紅腫疼痛,內部有紅絲,或是白膜遮住眼睛,如果白膜分散在四周比較容易治療,如果是突然遮住瞳孔,大多會導致失明,要趕快用這個方子治療,也可用於治療麻疹、痘瘡侵入眼睛。
材料:生地黃、熟地黃、蟬蛻(去頭足)、木賊草、穀精草、犀角粉、當歸(去蘆頭、切焙,各二錢半)、防風(去蘆頭)、羌活、白蒺藜(去刺)、甘草、沙苑蒺藜、木通(各一錢半)、黃連(去須)、大黃(煨,各一錢)、玄參(半錢)。
做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字(約四分之一錢)或半錢,根據小孩大小酌量增減,用羊肝湯在飯後調服,一天三次,忌口並注意休息,這個方子也適用於大人。
小防風湯,治療小兒熱毒引起的眼睛疾病。
材料:大黃(蒸)、山梔子、甘草(炙)、防風、赤芍藥、川當歸(洗)、羌活(各等份)。
做法:將以上藥材切碎混合成散劑,每次服用二錢,用水小碗煎五分,濾去藥渣,飯後服用。
小流氣飲,治療小兒風毒引起的眼睛疾病。
材料:蟬蛻(去足)、甘草(炙)、羌活、天麻、當歸、赤芍藥、防風、大黃、薄荷、杏仁(各等份)。
做法:將以上藥材切碎混合成散劑,每次服用二錢,用水煎,濾去藥渣,飯後服用。
小菊花膏,治療小兒積毒引起的眼睛疾病。
材料:黃連、黃芩、大黃、菊花、羌活、蒼朮(用米泔浸泡)、荊芥穗、防風(各等份)。
做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蜂蜜做成如芡實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丸,細嚼後用白開水送服。
決明散,治療小兒麻疹、痘瘡侵入眼睛。
材料:栝樓根(半兩)、決明子、赤芍藥、甘草(炙,各二錢半)。
做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半錢,用蜜水調服,一天三次。
蜜蒙花散,治療小兒麻疹、痘瘡,以及各種毒素侵入眼睛。
材料:蜜蒙花(一錢)、青葙子、決明子、車前子(各五分)。
做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取一個羊肝,切開三個縫,將藥粉均勻地摻入,紮緊,用濕紙包裹七層,用炭火煨熟,空腹吃下,效果很好。
犀角飲,治療眼睛疼痛。
材料:犀角(一兩)、射干、龍膽草、黃芩(各半兩)、鉤藤(七錢半)、人參(二兩)、茯苓、甘草(各二錢半)。
做法:將以上藥材切碎混合成散劑,每次服用二錢,用水一碗煎至五分,飯後濾去藥渣溫服。
牛黃丸,治療肝臟受驚風,導致眼睛疼痛。
材料:牛黃、白附子、肉桂、全蠍、川芎、石膏(各二錢半)、白芷、藿香(各半兩)、辰砂、麝香(各少許)。
做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煉蜜做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睡前用薄荷湯化服三丸,哺乳的母親要忌食辛辣、燥熱食物,以及濕麵等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