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童百問》~ 卷之四 (3)
卷之四 (3)
1. 耳病,第三十五問
耳者腎之候,小兒腎經氣實,其熱氣上衝於耳,遂使津液壅滯,為膿為汁者也。亦有澡浴水入耳中,水濕停留,搏於血氣,醞釀成熱,亦令耳膿,久而不瘥,變成聾耳,龍骨散主之。又湯氏有五般聤耳候。聤耳者,常有黃膿出是也。膿耳者,常有紅膿出是也。纏耳者,常有白膿出是也。
底耳者,裡面腥臭。囊耳者,裡面虛鳴,時出清膿。然五般病源一也,皆由風水入耳,內有積熱上壅而成,若不早治,久則成聾,胭脂膏等治之,仍服化痰退熱等劑即愈。
龍骨散,治膿耳。
明礬(煅),龍骨(煅、各二錢),黃丹(炒、一錢半),胭脂(一錢),麝香(一錢、研)
上為細末,先以綿拈拭去膿汁,次以鵝毛管吹藥入耳。本方加海螵蛸末尤妙。
龍黃散,治小兒聤耳,汁出不止。
枯礬,龍骨(煅),黃丹(炒、各半兩),麝香(研、一錢)
上同研細,先以綿杖子拈卻耳中膿水,用一字摻在耳內,但用之,勿令風入。
干胭脂膏,治小兒聤耳,常出膿水不止。
干胭脂,白龍骨,白礬(煅),白石脂(研、等分)
上研如粉,用棗肉和丸棗核大,以綿裹一丸納耳中,日三換之。
金箔散
枯礬,胭脂(各半兩),金箔(七片)
上同研令勻,為細末,日三四度,摻少許於耳內。
蔓荊子散,治內熱,耳出膿汁。
升麻,木通,赤芍藥,桑白皮,生地黃,麥門冬(去心),前胡,甘菊花,赤茯苓,蔓荊子,甘草(炙、各等分)
上銼散,每服三錢,姜一片,棗二枚,水一盞,煎六分,食後臨臥服。
白話文:
耳朵是腎臟的外在表現。小孩子的腎氣旺盛,熱氣容易往上衝到耳朵,導致津液積聚阻塞,就形成了膿或汁液。也可能是洗澡時水跑進耳朵,水濕停留在裡面,和血氣互相影響,產生熱而形成膿,時間久了沒治好,就會變成耳聾。可以用龍骨散來治療。湯氏認為,有五種膿耳的症狀:聤耳,常流出黃色的膿;膿耳,常流出紅色的膿;纏耳,常流出白色的膿;底耳,裡面有腥臭味;囊耳,裡面有虛鳴聲,時常流出清稀的膿。這五種病症的源頭其實是一樣的,都是因為風邪或水進入耳朵,內部有積熱往上壅塞而造成的。如果不及早治療,時間久了就會變成耳聾。可以用胭脂膏等藥物治療,同時服用化痰退熱的藥物就能痊癒。
龍骨散,治療膿耳。
明礬(煅燒過)、龍骨(煅燒過,各二錢)、黃丹(炒過,一錢半)、胭脂(一錢)、麝香(一錢,研成粉末)。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先用棉花將耳朵裡的膿液擦乾淨,然後用鵝毛管吹入藥粉到耳朵裡。這個配方如果加入海螵蛸粉末會更好。
龍黃散,治療小兒聤耳,膿汁流個不停。
枯礬、龍骨(煅燒過)、黃丹(炒過,各半兩)、麝香(研成粉末,一錢)。
將以上藥材一起研磨成細末,先用棉花棒將耳朵裡的膿水擦乾淨,然後用少許藥粉敷在耳朵裡,注意不要讓風吹到。
干胭脂膏,治療小兒聤耳,常常流膿水止不住。
干胭脂、白龍骨、白礬(煅燒過)、白石脂(研成粉末,等份)。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棗泥調和成棗核大小的藥丸,用棉花包住一丸塞入耳朵裡,一天換三次。
金箔散
枯礬、胭脂(各半兩)、金箔(七片)。
將以上藥材一起研磨均勻成細末,一天三四次,每次少量撒入耳朵內。
蔓荊子散,治療內熱引起的耳朵流膿。
升麻、木通、赤芍藥、桑白皮、生地黃、麥門冬(去心)、前胡、甘菊花、赤茯苓、蔓荊子、甘草(炙過,各等份)。
將以上藥材切成散劑,每次服用三錢,加生薑一片,紅棗兩枚,用水一碗煎煮至六分,飯後睡前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