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伯嗣

《嬰童百問》~ 卷之四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4)

1. 鼻病,第三十六問

(鼻衄者,黃芩湯主之。清肺飲子治䘌鼻涼膈。)

凡牙兒三朝五日、六晨一臘,忽然鼻塞,吻乳不能開口呼吸者,多是乳母安睡之時,鼻中出息,吹著兒囟,或以水浴洗,用水溫冷,不避風邪,所以致兒鼻塞,宜與通關膏敷之,消風散服之,或有驚悸作熱,薄荷散與服,生者亦佳。

又有鼻衄,是熱搏於氣、而乘於血也,肺主一身之皮毛,口氣開竅於鼻,蘊寒先客皮膚,搏於氣而成熱,熱乘於血,血得熱而妄行,從鼻中出者,名鼻衄也,或未及發汗而鼻燥喘息,鼻氣鳴即衄,治法皆依大方而分劑略輕耳,黃芩湯、犀角地黃湯主之,生地黃茅根煎服尤佳。

黃芩湯,見第六十七問。

清肺飲子,見第七十九問地黃清肺飲。

薄荷散,治乳下嬰兒鼻塞不通,及治夾驚傷寒,極熱變蒸。

薄荷葉(半兩),羌活,全蠍,甘草,麻黃(去節),殭蠶(炒、去絲咀),天竺黃,白附子(各一錢半)

上為末,薄荷湯下。熱極生風,加竹瀝少許與服。一方有柴胡、臺芎、桔梗、茯苓,無全蠍、殭蠶、天竺黃、白附子。

消風散,見第三十一問。

通關散,見第十四問。

白話文:

鼻病,第三十六問

鼻出血的,用黃芩湯來治療。清肺飲子可以治療鼻孔乾燥發熱,以及鼻腔像被涼膈阻礙的狀況。

一般來說,嬰兒出生三到五天、六早或一個月左右,突然出現鼻塞,無法用嘴呼吸,沒辦法順利喝奶的情況,大多是因為哺乳的母親在睡覺時,鼻子的氣息吹到嬰兒的囟門,或是洗澡時水溫過冷,沒有避開風寒,才會導致嬰兒鼻塞。應該用通關膏外敷,並服用消風散。如果出現驚嚇、發熱的情況,可以服用薄荷散,新鮮的薄荷效果更好。

另外,鼻出血是因為熱氣和體內的氣結合,並影響到血液。肺主管全身的皮膚毛髮,而呼吸的氣息由鼻子出入。寒氣先侵入皮膚,然後和氣結合形成熱,熱氣又影響血液,血液遇到熱就會亂跑,從鼻子流出來就叫做鼻出血。有些人在還沒發汗的時候,就會出現鼻子乾燥、喘氣、鼻音很重的狀況,然後就鼻出血。治療方法都按照常用的藥方,只是藥量稍微減輕。可以使用黃芩湯、犀角地黃湯來治療,用生地黃和茅根煎煮服用效果更好。

黃芩湯,請參考第六十七問。

清肺飲子,請參考第七十九問的地黃清肺飲。

薄荷散,可以治療嬰兒鼻塞不通,以及治療驚嚇引起的感冒發熱,或是因身體發育變化引起的發熱。

薄荷葉(半兩)、羌活、全蠍、甘草、麻黃(去節)、殭蠶(炒過、去除絲狀物)、天竺黃、白附子(各一錢半)。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薄荷湯送服。如果熱到產生風邪,可以加入少許竹瀝一起服用。另外有一個配方,是使用柴胡、川芎、桔梗、茯苓,沒有全蠍、殭蠶、天竺黃、白附子。

消風散,請參考第三十一問。

通關散,請參考第十四問。

2. 口瘡、鵝口、重齶,第三十七問

巢氏云:鵝口候者,小兒初生,口裡白屑滿口舌上、如鵝之口,故曰鵝口也,此乃胎熱而心脾最盛、熏發於口也。葛氏用發纏指頭,蘸井花水揩拭之,睡時以黃丹煅出火氣摻於舌上。小兒初出腹有連舌,舌下有膜如石榴子中隔連其舌下後,令兒言語不發不轉也,可以爪甲摘斷之,微有血出無害,若血出不止,可燒發作灰末敷之,血便止也。

用保命散,枯白礬一錢,馬齒牙硝半錢,硃砂一分同研細,取白鵝糞,以水攪取汁調塗舌上頷頰內,先用發纏指,揩拭舌上垢了,然後用藥敷之。口瘡候,乃小兒血氣盛,兼將養過溫,心臟積熱,熏蒸於上焦,故成口瘡也。宜用南星末淡醋調,貼兩腳心,乳母宜服洗心散,卻用瀉心散敷口之法,用黃連末以蜜水調抹口中,黃柏、青黛、冰片皆可,又以牛黃少許末之,竹瀝調塗口內。治鵝口以馬牙硝如豆許塗亦好,或口如魚口不能合,或作鴉聲者難治。

又有小兒初生,上齶有物脹起如懸癰,或如蘆籜盛水之狀者、名曰重齶,此乃脾胃挾熱,血氣不能收斂,頷中舌下或在齶頰如吹小脬,速宜以綿纏長針,微露鋒銳刺腫處,決出惡汁即消,若再生宜再刺,不爾則脹滿口中,有妨乳食呼吸也。

保命散,治小兒口裡、白屑滿舌上如鵝口。

枯礬(一錢),牙硝(半兩、細研),硃砂(二錢半)

上同研細,每服一字,取白鵝屎以水攪取汁,調塗舌上頷頰內,未用時先以手指纏亂髮拭舌上垢,然後使藥敷之。

吳茱萸散,治初生兒吃乳後、口內即生白屑煩躁。

吳茱萸(不拘多少)

上為末,米醋調敷兒腳心內,退即去之,心有客熱口生瘡,以南星末醋調敷腳心,茱萸散亦治口瘡,退即洗去之。

洗心散,治風壅壯熱,頭目昏痛,痰涎壅滯,涕唾稠黏,心神不寧,眼澀睛疼,及鼻塞聲重,咽乾多渴,五心煩熱,小便黃赤,大便秘澀,並宜服之。

白朮(一錢半),甘草(炙),當歸,荊芥穗,麻黃(不去節),芍藥,大黃(麵裹煨、去面、切焙、各六錢)

上銼散,每服四錢,生薑薄荷煎湯,去滓乳母服、或兒服。加前胡、生地黃、辰砂,名辰砂七寶散,為末,治小兒口瘡積熱,夾驚傷寒,生薑、薄荷調下一錢。二十問內有七寶洗心散,可兼看,對症用。

辰砂七寶散,治小兒壯熱,傷塞壅熱,治夾驚傷寒,解諸般熱,亦治疹痘熱,治驚風,定搐搦。

麻黃(去節),白朮,當歸,大黃,赤芍藥,荊芥,前胡,生地黃,甘草(各半兩)

上為末,傷風發散,用生薑、薄荷煎,急驚加辰砂、薄荷調下,用局方洗心散亦可。

瀉心散,治心中痰氣實,則氣行澀,合臥則氣不通,故喜仰臥,則上下通也。

用黃連一兩,去須為末,每服半錢,或一錢,臨臥時溫水下。

牛黃散,治小兒重齶重齦,腫痛口中涎出。

牛黃,龍腦,丹砂(各二錢半),鉛霜(半兩),太陰玄精石(一兩)

上為末,每服半錢。先於腫處針破出血,鹽湯拭口,摻藥在內。

白話文:

口瘡、鵝口、重齶:第三十七問

古代醫書記載:鵝口瘡是指嬰兒剛出生時,口腔內佈滿白色屑狀物,像鵝的口腔一樣,所以稱為鵝口瘡。這是因為胎熱,心脾之熱過盛,向上熏蒸到口腔所致。可以用頭髮纏繞在手指上,沾井水擦拭,睡覺時將煅燒過的黃丹粉敷在舌頭上。有些嬰兒出生時,舌頭下方有連接的薄膜,像石榴子中的隔膜一樣,連接在舌頭下方,導致嬰兒無法發出聲音或轉動舌頭。可以用指甲將其挑斷,會有少量出血,無害。如果出血不止,可以燒頭髮成灰末敷上,就能止血。

可以使用保命散,成分為研磨細的枯白礬、馬齒牙硝和硃砂,混合後,取白色鵝糞,用水攪拌取汁,調和藥粉塗抹在舌頭和兩頰內。使用前,先用頭髮纏繞手指,擦拭舌頭上的污垢,然後再敷藥。口瘡,是指嬰兒血氣旺盛,加上照顧過於溫熱,導致心臟積熱,向上熏蒸到上焦,所以形成口瘡。可以使用南星末用淡醋調和,貼在兩腳心。哺乳的母親應該服用洗心散,並用瀉心散敷在嬰兒口中。也可以用黃連末用蜂蜜水調和塗抹口中,黃柏、青黛、冰片也都可以使用,還可以加少量牛黃末塗抹,或用竹瀝調和塗抹口內。治療鵝口瘡可以用像豆子大小的馬牙硝塗抹,也有效。如果嬰兒嘴巴像魚嘴一樣無法合上,或發出像烏鴉叫聲一樣的聲音,就難以治療。

還有一種情況,嬰兒剛出生時,上顎有隆起腫脹的物體,像懸掛的癰瘡,或是像蘆葦外皮包裹著水的樣子,稱為重齶。這是因為脾胃有熱,血氣無法收斂,在下巴、舌下或臉頰內側出現像吹起的小泡泡。應該立即用棉花纏繞長針,稍微露出針尖,刺破腫脹的地方,讓惡汁流出就會消腫。如果再次發生,就再次刺破,否則腫脹會充滿口腔,妨礙嬰兒哺乳和呼吸。

  • 保命散:治療嬰兒口中白屑滿舌,像鵝口瘡。成分為:枯礬、牙硝(研磨細)、硃砂。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少量,取白色鵝糞用水攪拌取汁,調和藥粉塗抹在舌頭和兩頰內。使用前,先用手指纏繞頭髮擦拭舌頭上的污垢,然後再敷藥。
  • 吳茱萸散:治療初生嬰兒喝奶後,口內出現白屑煩躁。成分為:吳茱萸(不拘量)。將吳茱萸研磨成粉末,用米醋調和敷在嬰兒腳心,退熱後就去除。如果心有客熱導致口生瘡,可以使用南星末用醋調和敷腳心,吳茱萸散也可以治療口瘡,退熱後洗去。
  • 洗心散:治療風邪引起的發熱,頭暈目眩,痰涎阻塞,鼻涕濃稠,心神不寧,眼睛乾澀疼痛,鼻塞,咽喉乾燥多渴,五心煩熱,小便黃赤,大便秘結。成分為:白朮、甘草(炙)、當歸、荊芥穗、麻黃(不去節)、芍藥、大黃(麵裹煨後去面,切焙)。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四錢,用生薑薄荷煎湯送服,去藥渣,給哺乳的母親或嬰兒服用。如果加上前胡、生地黃、辰砂,就成為辰砂七寶散,研磨成粉末,治療嬰兒口瘡積熱,夾雜驚嚇傷寒。用生薑、薄荷調服一錢。二十問中有七寶洗心散,可以參考使用,對症下藥。
  • 辰砂七寶散:治療嬰兒高熱,傷風引起的堵塞發熱,治療夾雜驚嚇傷寒,解各種熱症,也治療疹子、痘瘡的發熱,治療驚風,平定抽搐。成分為:麻黃(去節)、白朮、當歸、大黃、赤芍藥、荊芥、前胡、生地黃、甘草。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治療傷風發散用生薑薄荷煎湯送服,急驚風加上辰砂,用薄荷調和送服。也可以使用局方洗心散。
  • 瀉心散:治療心中痰氣實,導致氣運行不暢,躺下時氣不通順,所以喜歡仰臥,這樣上下氣脈才能通暢。成分為:黃連。將黃連去鬚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錢或一錢,睡前用溫水送服。
  • 牛黃散:治療嬰兒重齶和重齦,腫痛,口中流涎。成分為:牛黃、龍腦、丹砂、鉛霜、太陰玄精石。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錢。先在腫脹處刺破出血,用鹽水擦拭口腔,然後將藥粉敷在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