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伯嗣

《嬰童百問》~ 卷之二 (1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15)

1. 驚癇,第十九問

發癇者,小兒之惡病也,幼小血脈不斂,骨氣不聚,為風邪所傷、驚怪所觸,乳哺失節,停滯經絡而得之。其候神氣怫鬱,瞪眼直視,面目牽引,口噤涎流,腹肚膨緊,手足搐掣,似生似死,或聲或默,或項背反張,或腰脊強直,但四肢柔軟,發而時醒者為癇,若一身強硬,終日不醒,則為痙痓矣,癇曰五癇,病關五臟:面赤目瞪,吐舌齧齒,心下煩躁,氣短息數者,曰心癇。面唇俱青,其眼上竄,手足拳攣,抽掣反折者,曰肝癇。

面黑而晦,振目視人,口吐清沫,不動如屍者,曰腎癇。面如枯骨,目白反視,驚跳搖頭,口吐涎沫者,曰肺癇。面色痿黃,眼睛直視,腹滿自利,四肢不收者,曰脾癇。此五臟之證然也。調理之法,惟以驚、風、食三種,陰陽二證,別而治之。風癇者,汗出解脫,風邪乘虛,其初屈指如數,有熱生痰是也。

驚癇者,震駭恐怖,打墜積驚,其初驚叫大啼,恍惚失魂是也。食癇者,食時得驚,停宿結滯,其初吐乳不哺,大便酸臭,或結成乳癖,先寒後熱是也。別之以陰陽:始者身體有熱,抽掣啼叫,是為陽癇,陽病脈浮,面色光澤,病在六腑、肌膚,此猶易愈。始者身體無熱,手足清冷,不抽掣啼叫,是為陰癇,陰病脈沉,面色黯晦,病在五臟骨髓,此最難痊。或以仰臥屬陽,復臥屬陰,亦可參驗。

蓋陽證不可用溫,陰證不可用寒,風癇先為之散風,驚癇則先為之利驚,食癇則先為之消積,續以定癇等劑主之。大概血滯心竅,邪風在心,積驚成癇,通行心經,調平心血,順氣豁痰,又其要也。繼令小兒有熱有痰,不欲乳哺,眠睡不安,時常驚悸,此皆發癇之漸,即以紫霜丸導之,時間量與紫霜丸,減其盛氣,則無驚風癇瘹之患。其證方萌,耳後高骨間,必有青紋紛紛如線,見之急為抓破,須令血出啼叫,尤得氣通。

浣濯兒衣,不可夜露,恐為無辜鳥羽糞所落汙染,未有不為癇也。挾邪怪者,其色變易不常,見人怕羞。諸癇喑不能言者,蓋咽喉為氣之道路,風傷其氣,以掩其道路之間,抑亦血滯於心,心竅不通所致耳。南星調雄豬肝汁少許,名星蘇散,啖之輒效。若錢氏五癇丸,並南星散,以菖蒲煎湯調下;甘遂豬心湯,以和蘇合香丸,皆治癇之要藥也,故表而出之。許叔微治小兒顛癇欲發,眼暗瘛瘲,聲惡嚼舌,雌黃丸主之。

治風癇宜服薄荷散,有熱宜服細辛大黃湯,又有楊氏蛇黃丸,養生必用蛇黃丸、斷癇丹、散風丹、保安丸、獨活湯、牛黃丸、比金膏、虎睛丸、七寶鎮心丸、清神湯。密陀僧飲。食癇通用妙至丹、天麻丸、斷癇丸、當歸大黃湯、蠍虎散、代赭石散、日應丹、地龍散、全蠍五癇丸、星珠散,可選而用之,輕者化風丹亦可服。

白話文:

驚癇,第十九問

小兒發癇是種嚴重的疾病,由於幼兒血脈未收斂,骨骼氣血尚未充盈,容易受風邪侵襲、驚嚇或飲食不節,導致經絡阻塞而發病。症狀包括神氣煩悶、瞪眼直視、面部肌肉抽搐、口噤流涎、腹部膨脹、手足抽搐,狀似生死之間,有的會哭喊,有的會沉默;有的頸項後仰,有的腰背僵直,但四肢通常柔軟。間歇性發作並能清醒的稱為癇;若全身僵硬,持續昏迷不醒,則稱為痙痓。

癇症分為五種,分別與五臟相關:

  • **心癇:**面色赤紅,瞪眼,吐舌咬齒,心煩氣躁,呼吸急促。
  • **肝癇:**面唇青紫,眼球上翻,手足拳曲攣縮,抽搐反折。
  • **腎癇:**面色晦暗,目光呆滯,口吐清涎,身體僵硬如屍。
  • **肺癇:**面色枯黃,眼白上翻,驚跳搖頭,口吐涎沫。
  • **脾癇:**面色萎黃,眼球直視,腹脹腹瀉,四肢不能收縮。

治療方法需區分驚、風、食三種病因,以及陰陽兩證。

  • **風癇:**因汗出過多,風邪乘虛而入,初期常屈指如數,伴有發熱痰盛。
  • **驚癇:**因受到驚嚇,積累驚恐,初期會驚叫啼哭,精神恍惚。
  • **食癇:**因進食時受驚,食物停滯結積,初期會嘔吐乳汁、拒絕哺乳,大便酸臭,或形成乳癖,先寒後熱。

陰陽辨證:發病初期身體發熱,抽搐哭鬧的是陽癇,脈象浮,面色紅潤,病位在六腑和肌膚,較易治癒;發病初期身體無熱,手足冰冷,不抽搐哭鬧的是陰癇,脈象沉,面色暗淡,病位在五臟骨髓,較難治癒。也可根據仰臥為陽,俯臥為陰來判斷。

陽證忌溫熱藥,陰證忌寒涼藥。風癇應先疏散風邪,驚癇應先鎮驚安神,食癇應先消積導滯,然後再用治療癇證的藥物。總之,治療關鍵在於疏通心經,調和心血,理氣化痰,因為癇證多由血滯心竅、邪風入心、積驚所致。

小兒若出現發熱、痰多、拒絕哺乳、睡眠不安、時常驚悸等症狀,都是發癇的先兆,應及時服用紫霜丸等藥物,以緩解病情。疾病初期,耳後高骨處常會出現青色條紋,應及時抓破出血,以利於氣血通暢。

嬰兒衣物要清洗乾淨,不可夜露,以免沾染鳥羽糞便等污穢之物,以免誘發癇證。若因邪祟所致,則面色常變,見人害羞。

癇證伴有語言障礙者,是因風邪傷及咽喉,阻礙氣機運行所致,也可能是心血瘀滯,心竅不通。可用南星配雄豬肝汁製成的星蘇散治療。錢氏五癇丸、南星散(用菖蒲湯送服)、甘遂豬心湯(配蘇合香丸)都是治療癇證的重要藥物。許叔微用雌黃丸治療小兒癲癇先兆(眼暗、抽搐、聲音嘶啞、咬舌)。

治療風癇可用薄荷散;有發熱者可用細辛大黃湯;其他尚有楊氏蛇黃丸、養生必用蛇黃丸、斷癇丹、散風丹、保安丸、獨活湯、牛黃丸、比金膏、虎睛丸、七寶鎮心丸、清神湯、密陀僧飲等藥物。治療食癇可用妙至丹、天麻丸、斷癇丸、當歸大黃湯、蠍虎散、代赭石散、日應丹、地龍散、全蠍五癇丸、星珠散等,可根據病情選用,輕症者也可服用化風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