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伯嗣

《嬰童百問》~ 卷之六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7)

1. 傷寒表裡,第五十三問

若病素虛寒者,正用古方,不再加減也。戒曰:桂枝最難用,雖用雲表不解可發汗,宜桂枝湯。須是病人常自汗出,小便不數,手足溫和,或手足指梢作微冷,少頃卻溫,身雖微似煩,而又憎寒,始可行之。若病人身無汗,小便數,或手足冷,不惡寒,或飲酒家不喜甘者,慎不可行桂枝也。

仍有桂枝症,服湯已、無桂枝症者,尤不可再與。

桂枝加芍藥湯,治太陽病反下之,因腹痛、是有表復有里,宜服。

桂枝(一兩半),生薑(一兩半),大棗(六個),甘草(炙、一兩),芍藥(三兩半、利者、先煎三四沸)

上㕮咀,水煎加減服。痛甚者加大黃,大實者加一兩半,羸瘦虛弱者減之。

桂枝加大黃湯,治太陽病反下之,因腹滿痛,屬太陰,桂枝加芍藥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桂枝(去皮、一兩),芍藥(一兩半),甘草(炙、半兩),大黃(半兩、羸者減之)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一片,棗一枚,煎服。

四逆湯,治陰症傷寒,自利不渴,嘔噦不止,吐利俱作,小便或澀或利,脈微欲絕,腹痛脹滿,手足厥冷,或咳或悸,內寒外熱,下利清穀,四肢沉重,或汗出熱不出內,拘急身疼痛而惡寒者。

乾薑(一兩半),附子(一個、生用),甘草(一兩)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

理中湯,治脾胃不和,中寒上衝,心腹㽲痛,痰逆噁心嘔吐,心下虛煩痞滿,膈塞不通,飲食減少,短氣羸困,溫中逐水,止汗去濕,泄瀉注下,水穀不分,腹中雷鳴,傷寒時氣,裡寒外熱,霍亂吐利,手足厥冷。

人參(去蘆、三兩),白朮(三兩),乾薑(炮、三兩),甘草(炙、一兩半)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六分,去滓,帶熱服,空心食前。或研細末,白湯調下。腹痛者,加人參一兩半。臍上築者,腎氣動也,去白朮加桂四兩。吐多者,去朮加生薑三兩。下多者還用術。悸者加茯苓二兩。或四肢拘急,腹滿下利,轉筋者,去朮加附子一個生用。

末之,蜜丸如雞子黃大,名理中丸,又名調中丸,治厥陰臟寒,蛔上入鬲,吐長蟲,或胃中虛冷,因發汗,故吐蟲,先服理中丸。或加枳實、茯苓、蜜丸,治傷寒結胸欲絕,心鬲高起,實滿作痛,手不得近,並用熱湯化下。

大柴胡湯,見第二十九問。

陰旦湯,治傷寒肢節疼痛,內寒外熱虛煩。

桂(二兩),芍藥(一兩半),甘草(炙一兩),乾薑(炮一兩半),黃芩(一兩半)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棗一個,同煎去滓,溫服,復令少汗。

白虎加人參湯,治傷寒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內外俱熱,時惡寒,大渴大汗,煩渴不解,脈洪大者。

白話文:

傷寒表裡,第五十三問

若病人本身體質虛寒,就應該使用古方,不再增減藥物。需注意的是,桂枝湯最難運用,即使症狀看似表證未解,可以發汗,也應謹慎使用桂枝湯。只有病人經常自汗,小便次數不多,手足溫暖,或手足指尖略微冰冷,一會兒又變溫暖,身體雖然略微感覺煩躁,但又怕冷,才能使用。若病人沒有汗,小便次數多,或手足冰冷,不畏寒,或嗜酒之人不喜甜味,就絕對不能使用桂枝湯。

即使有桂枝湯的適用症狀,服用湯藥後,症狀已消失,更不能再次服用。

桂枝加芍藥湯,用於治療太陽病反覆下瀉,導致腹痛,這是因為既有表證又有裡證,所以適合服用此方。

藥方:桂枝(一兩半)、生薑(一兩半)、大棗(六個)、炙甘草(一兩)、芍藥(三兩半,質地好的,需先煎煮三四沸)。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水煎服,根據病情加減藥量。疼痛劇烈者可加大黃,實證明顯者可加大黃至一兩半,體質虛弱消瘦者則需減少大黃用量。

桂枝加大黃湯,用於治療太陽病反覆下瀉,導致腹脹痛,屬於太陰病,桂枝加芍藥湯為主方,但若腹脹痛劇烈者,則用桂枝加大黃湯。

藥方:桂枝(去皮,一兩)、芍藥(一兩半)、炙甘草(半兩)、大黃(半兩,體質虛弱者減量)。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盞,加薑片一片,大棗一枚煎服。

四逆湯,用於治療陰證傷寒,自利不渴,嘔吐不止,嘔吐腹瀉同時發生,小便或澀或利,脈搏微弱幾乎絕,腹痛脹滿,手足厥冷,或咳嗽或心悸,內寒外熱,下利清穀,四肢沉重,或汗出但熱不退,身體拘急疼痛且畏寒。

藥方:乾薑(一兩半)、生附子(一個,生用)、甘草(一兩)。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盞,煎煮至七分,溫服。

理中湯,用於治療脾胃不和,中寒上衝,心腹隱痛,痰逆噁心嘔吐,心下虛煩痞滿,膈氣不通,飲食減少,短氣體弱,溫中逐水,止汗去濕,泄瀉注下,水穀不分,腹中雷鳴,傷寒時氣,裡寒外熱,霍亂嘔吐腹瀉,手足厥冷。

藥方:人參(去蘆,三兩)、白朮(三兩)、炮乾薑(三兩)、炙甘草(一兩半)。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盞,煎煮至六分,去渣,趁熱服用,空腹飯前服用。也可研磨成細末,用溫開水調服。腹痛者,可加人參一兩半;臍上脹痛者,是腎氣活動所致,需去掉白朮,加桂枝四兩;嘔吐嚴重者,去掉白朮,加生薑三兩;下瀉嚴重者仍需用白朮;心悸者加茯苓二兩;或四肢拘急,腹滿下瀉,抽筋者,去掉白朮,加生附子一個,生用。

製成蜜丸,如雞蛋黃大小,名為理中丸,又名調中丸,用於治療厥陰臟腑寒邪,蛔蟲上逆入喉,嘔吐長蟲,或胃中虛寒,因發汗而吐蟲,需先服用理中丸。或加枳實、茯苓,製成蜜丸,用於治療傷寒結胸將死,心膈部高起,實滿作痛,手碰不到,需用熱水化開服用。

大柴胡湯,見第二十九問。

陰旦湯,用於治療傷寒肢節疼痛,內寒外熱虛煩。

藥方:桂枝(二兩)、芍藥(一兩半)、炙甘草(一兩)、炮乾薑(一兩半)、黃芩(一兩半)。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盞,加一個大棗同煎,去渣,溫服,使病人微微出汗。

白虎加人參湯,用於治療傷寒,若嘔吐或下瀉後,七八天未見好轉,熱邪結聚於裡,內外俱熱,時而畏寒,口渴汗出,煩渴不止,脈搏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