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伯嗣

《嬰童百問》~ 卷之十 (15)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 (15)

1. 瘡疹,第一百問

上銼散,每服二錢,薑棗煎服。

參苓白朮散,見第八十一問。

扁鵲油劑法,治小兒發熱,恐成痘瘡,以此止之。

生麻油,童便(各半盞)

上逐旋夾和,以柳枝攪令如蜜,每服二蜆殼許,服畢,令臥少時。但三四服,大小便利,身體熱退,即不成瘡痘之症。若形跡已露,則不可服也。

又方,治小兒臟腑伏熱,未成疹子疾候,四肢微覺有熱,食物似減,頭髮干直,或時額上微熱,宜生油湯劑法。扁鵲及倉公用,謂之神劑。

生油(一盞)

上令如人體溫,將熱水一盞,旋旋入油盞內,不住手以箸打攪,候入熟水盡,令勻如蜜即止。夜臥時服,三歲至百晬兒,每服二蜆殼許,五歲至七歲每服三蜆殼,十五歲每服三大蜆殼許,直至大人服五蜆殼,或三大合,每日飲後良久與服,服畢令臥少時,如三、五服大小便利,四肢熱退,則疹痘不復發,當自安也。

又方,以手蘸麻油,摩其背脊間,直至尾骨,亦驗也。

紫草木通湯,治瘡疹出不快。

紫草,人參,木通,茯苓,糯米(各等分),甘草(減半)

上銼散,每二錢煎服。內虛大便利下,入南木香、去紫草。

蟬蛻膏,御風邪,辟惡氣,透肌表,快瘡疹。

蟬蛻,當歸,防風,甘草,川芎,荊芥穗,升麻(各等分),加芍藥

上為末,煉蜜丸芡實大,每服一丸,煎荊芥湯化下。

安斑散,調理瘡疹。

升麻,赤茯苓,黃耆,羌活,人參,枳殼(炒),桔梗,甘草(各半兩)

上銼散,每二錢,紫草少許,薄荷一葉煎,溫服。

如聖麥門冬湯,治小兒瘡疹,毒氣上攻,咽喉口舌生瘡,不能吮乳。

桔梗,牛旁子(炒),麥門冬(去心),甘草(各半兩)

上銼散,每服二錢,淡竹葉煎服。活人書云:為末,每服二匙,沸湯調,細細呷入口內含下。

太和散,治小兒瘡疱,及傷寒時氣,病後餘邪不解發熱。

生地黃,當歸,人參,地骨皮,赤芍藥,甘草(各等分)

上銼散,每二錢,白水煎服。

去瘡疹瘢方

密陀僧

上為細末,水調塗甚妙。

龍膽丸,治小兒五疳潮熱,面色痿黃,乳食遲化,日漸羸瘠虛弱。

龍膽,蘆薈,肉豆蔻(煨),黃連,木香,神麯,麥糵(炒、各等分)

亦可加檳榔、使君子。

上末,麵糊丸如黍米大,三、二十丸,溫米飲送下。有熱加胡黃連、柴胡、辰砂,去木香、蘆薈、肉豆蔻。一方用龍膽、黃連、青皮、使君子等分末,豬膽丸。

疳積丸,治諸疳有蟲。

百草霜(炒),雷丸,蕪荑(各三錢),巴豆(去殼、一兩、淨去心膜、不去油)

上為末,甑上飯丸,如粟米大。一方黃丹衣,每服一丸,空腹米飲下。一方青黛衣,每服一丸,空心米飲下。

治嗽含膏丸

葶藶(炒、微焦),知母,貝母(各一兩、為末、二味同巴豆七粒炒、去巴豆不用)

白話文:

瘡疹,一百問

  1. 上銼散,每次服用二錢,用薑棗煎水服用。

  2. 參苓白朮散,詳見第八十一問。

  3. 扁鵲油劑法,治療小兒發熱,擔心會發展成痘瘡,用此方法可以阻止。 生麻油、童尿各半盞,混合均勻,用柳枝攪拌至像蜂蜜一樣。每次服用約兩蜆殼的量,服用完畢後讓孩子臥床休息一會兒。通常服用三、四次後,大小便順暢,身體發熱退去,就不會長瘡痘了。如果病症已經出現,就不能服用。

  4. 又一方,治療小兒臟腑伏熱,尚未成疹子病的徵兆,四肢略感發熱,食慾減少,頭髮乾枯直立,或額頭微熱,宜用生油湯劑法。扁鵲和倉公都使用此方,稱之為神劑。生油一盞,加熱至體溫,然後慢慢加入一盞熱水,不停地用筷子攪拌,直到熱水完全融入油中,混合均勻如蜂蜜狀即可。睡前服用,三歲到一百歲的小孩,每次服用約兩蜆殼的量;五歲到七歲每次服用三蜆殼;十五歲每次服用三大蜆殼;成人則服用五蜆殼或三大合。每天飯後很久再服用,服用完畢後讓孩子臥床休息一會兒。如果服用三到五次後,大小便順暢,四肢發熱退去,疹痘就不會再發作,自然會痊癒。

  5. 又一方,用手指蘸取麻油,塗抹在孩子的背脊直至尾骨,也有療效。

  6. 紫草木通湯,治療瘡疹不易排出。紫草、人參、木通、茯苓、糯米(各等分),甘草(減半)。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二錢,煎水服用。如果病人體虛,大便溏瀉,則加入南木香,去除紫草。

  7. 蟬蛻膏,可以預防風邪,驅除惡氣,透發肌膚表層,加速瘡疹的癒合。蟬蛻、當歸、防風、甘草、川芎、荊芥穗、升麻(各等分),再加入芍藥。研磨成粉,用蜂蜜做成芡實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一丸,用荊芥湯送服。

  8. 安斑散,調理瘡疹。升麻、赤茯苓、黃耆、羌活、人參、枳殼(炒)、桔梗、甘草(各半兩)。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二錢,加入少許紫草和一片薄荷葉煎水,溫服。

  9. 如聖麥門冬湯,治療小兒瘡疹,毒氣上攻,咽喉口舌生瘡,不能吮吸乳汁。桔梗、牛蒡子(炒)、麥門冬(去心)、甘草(各半兩)。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二錢,用淡竹葉煎水服用。活人書記載:研磨成粉,每次服用兩匙,用沸水調勻,慢慢含入口中咽下。

  10. 太和散,治療小兒瘡疱,以及傷寒時氣,病後餘邪不解所導致的发熱。生地黃、當歸、人參、地骨皮、赤芍藥、甘草(各等分)。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二錢,用白水煎水服用。

  11. 去瘡疹瘢痕方:密陀僧,研磨成細粉,用水調和塗抹,效果很好。

  12. 龍膽丸,治療小兒五疳潮熱,面色萎黃,乳食消化不良,日漸消瘦虛弱。龍膽、蘆薈、肉豆蔻(煨)、黃連、木香、神麴、麥芽(炒,各等分)。也可以加入檳榔、使君子。研磨成粉,用麵糊做成黍米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二十丸,用溫米湯送服。如果發熱,則加入胡黃連、柴胡、辰砂,去除木香、蘆薈、肉豆蔻。還有一方是用龍膽、黃連、青皮、使君子等分研磨成粉,用豬膽做成丸藥。

  13. 疳積丸,治療各種疳積和蟲症。百草霜(炒)、雷丸、蕪荑(各三錢)、巴豆(去殼,一兩,淨去心膜,不去油)。研磨成粉,用甑上蒸熟的米飯做成丸藥,如粟米大小。還有一方用黃丹做藥衣,每次服用一丸,空腹用米湯送服。還有一方用青黛做藥衣,每次服用一丸,空腹用米湯送服。

  14. 治嗽含膏丸:葶藶(炒,微焦)、知母、貝母(各一兩,研磨成粉,將這兩種藥材與七粒巴豆一起炒,然後去除巴豆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