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伯嗣

《嬰童百問》~ 卷之十 (16)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 (16)

1. 瘡疹,第一百問

上先將葶藶子搗成膏,次入二味,以棗肉半兩,搗勻,入砂糖丸如芡實大,每一丸綿裹咽津,甚者三丸。

畫眉膏

山梔(十五個、炒、存性),雌黃,辰砂,輕粉(各少許)

上另為末,和勻香油調成膏、伺兒睡著時、畫上眉間,便不思乳。十分難斷者,不過再敷,即不思乳矣。

治小兒乳嗽

杏仁,桑白皮,桃核肉,半夏,甘草(各等分)

上生薑薄荷同煎。此方魯仲德抄吳氏方。

大連翹飲,見第三問,此多羌活一味。

化風丹

荊芥,黃芩,防風,羌活,獨活,天麻,膽南星,川芎(各等分),辰砂,甘草(俱減半)

上末,蜜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薄荷湯化下。一方加白附子、全蠍、殭蠶三味。

玄參劑

芍藥,玄參,升麻,地黃,甘草,黃芩,龍腦葉,山梔,連翹(各等分)

上末蜜丸,辰砂為衣,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薄荷湯送下。

紅綿散,合有甘草。

全蠍,天麻,蘇木,麻黃,荊芥,硃砂,殭蠶,南星,乾葛,胭脂,熱加防風。

上各等分,綿包,生薑、薄荷煎服。

天麻丸,治乳嗽。

天麻,辰砂,防風,膽星(各一錢),天竺黃,白附子(煨),坯,雄黃,蟬蛻,殭蠶(各五分),川芎,硼砂(各七分半)

上為末,蜜丸金箔衣,加牛黃、片腦,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薄荷湯化下。

常用藥方歌括

敗毒羌柴獨活前,芎苓參桔及甘煎,疹加風荷並蟬蛻,腰痛桃仁任意添。

五積六蒼三桔梗,兩半麻陳枳殼並,一兩樸姜三分夏,歸芍芷桂及甘苓。姜煎加入柴艽貝,參朮同成輕骨名。

調中芩葛藁甘苓,芍梗仍兼白朮平,壯熱惡風併入利,或時脈數此為靈。

參蘇苓夏葛前三,枳梗陳甘梅二參,薑棗煎來隨意服,大能發散更消痰。去卻參梅芎用四,前柴互換亦相堪。名香蘇散。

平胃甘三陳樸膏,入蒼薑棗或鹽調。不換金須加藿夏。養胃參苓果莫饒。

消風百解芷陳荊,蒼朮麻甘姜便成。

金沸麻前各用三,芍甘夏一四荊參。或除麻葛換辛茯,同治傷風嗽有痰。

梔子仁知芍大青,四芎高杏及苓升,入煎柴六甘須二,陽毒傷寒姜豉成。

解肌甘一芍芩二,桂一甘三葛四煎,壯熱惡風身體痛,脈浮無汗此為先。

香蘇四分陳皮二,甘一或加芎芷煎,更入麻黃升芍藥,千神只要葛多添。

柴胡石膏須用四,葛芍柴胡元不異,升二苓桑荊芥三,姜豉同煎古賢置。

萎茹三分高須四,葛二徵羌和杏芎,甘與青梅同葛數,水煎對症有神功。

縮脾砂果梅甘二,豆葛只消一分參,水煎代飲方極妙,暑傷還取症來看。

小續命湯

術參芎藥同防己,麻桂甘苓二分童,防一風三薑棗煮,剛柔二痓並能攻。扁方不用白朮、用杏仁。

八解胃君四,同去蒼加藿。

五苓豬茯術皆三,瀉五還將桂二參。

白話文:

瘡疹,第一百問

將葶藶子搗成膏狀,然後加入棗肉半兩,搗勻,加入砂糖製成如芡實大小的藥丸,每丸用棉花包裹,含服唾液,病情嚴重者可服用三丸。

畫眉膏

取炒過的山梔子十五個(炒至存性)、雌黃、辰砂、輕粉各少許,研磨成粉末,用香油調成膏狀。在孩子睡著時,塗抹在眉心,即可使其不再想吃奶。如果病情十分難以痊癒,只需再次敷藥,便不再想吃奶了。

治小兒乳嗽

杏仁、桑白皮、桃核肉、半夏、甘草等量,與生薑、薄荷同煎。此方為魯仲德抄錄吳氏方劑。

大連翹飲

(此方詳見第三問,此處增加羌活一味。)

化風丹

荊芥、黃芩、防風、羌活、獨活、天麻、膽南星、川芎等量,辰砂、甘草各減半。研磨成粉末,製成如芡實大小的蜜丸,每次服用一丸,用薄荷湯送服。另一方劑在此基礎上再加入白附子、全蠍、殭蠶三味。

玄參劑

芍藥、玄參、升麻、地黃、甘草、黃芩、龍腦葉、山梔、連翹等量,研磨成粉末,製成蜜丸,再以辰砂包裹,丸如芡實大小,每次服用一丸,用薄荷湯送服。

紅綿散

(此方含有甘草。)

全蠍、天麻、蘇木、麻黃、荊芥、硃砂、殭蠶、南星、乾葛、胭脂等量,加入防風(加熱),用棉布包裹,以生薑、薄荷煎水送服。

天麻丸(治乳嗽)

天麻、辰砂、防風、膽星各一錢,天竺黃、白附子(煨)、坯、雄黃、蟬蛻、殭蠶各五分,川芎、硼砂各七分半。研磨成粉末,製成蜜丸,再以金箔包裹,加入牛黃、片腦,丸如芡實大小,每次服用一丸,用薄荷湯送服。

常用藥方歌括

敗毒散用羌活、柴胡、獨活,川芎、苓桂、參、桔梗、甘草煎服;疹子加風寒者,用薄荷、蟬蛻;腰痛者,可任意添加桃仁。

五味子、六神丸、三七、桔梗,半夏、陳皮、枳殼,一兩樸硝、三分薑、半夏,歸脾湯加芍藥、芷草、桂枝、甘草、茯苓。薑湯中加入柴胡、防風、貝母,參、朮同用,治輕骨症。

調中湯用黃芩、葛根、藁本、甘草、茯苓,芍藥、桔梗、白朮。壯熱惡風者加利尿藥;脈數者,此方最有效。

參、蘇梗、半夏、葛根,前三味量多,枳殼、桔梗、陳皮、甘草、梅子,二份參,薑棗湯煎服,能發散風寒,化痰。去掉參、梅子,用四味藥,前兩味可互相替換,名香蘇散。

平胃散用甘草、三七、陳皮、膏藥,加入蒼朮、生薑、棗泥或鹽調和;不換金須加藿香、半夏;養胃用參、茯苓、山藥,不可缺少。

消風散用白芷、陳皮、荊芥,蒼朮、麻黃、甘草、薑;

金沸草用麻黃、前胡,各三錢,芍藥、甘草、半夏各一錢,荊芥四錢;也可將麻黃、葛根換成辛夷、茯苓,同治傷風咳嗽痰多。

梔子、仁參、芍藥、大青葉,川芎、高良薑、杏仁、茯苓,煎服加柴胡六錢,甘草二錢,治陽毒、傷寒,加薑、豉。

解肌湯用甘草一錢,芍藥、黃芩各二錢,桂枝一錢,甘草三錢,葛根四錢煎服;壯熱惡風、身體疼痛,脈浮無汗者適用。

香蘇散用香薷四分,陳皮二分,甘草一分,可加川芎、白芷煎服;再加麻黃、升麻、芍藥,千神湯只要葛根多加。

柴胡、石膏各四錢,葛根、芍藥、柴胡用量相同,升麻二錢,茯苓、桑白皮、荊芥各三錢,加薑、豉煎服。

萎蕤三分,高良薑四分,葛根二分,羌活、杏仁、川芎各一份,甘草、青梅與葛根等量,水煎服用,療效神奇。

縮脾散用砂仁、山楂、梅子、甘草各二分,豆蔻、葛根各一份,參一分,水煎代茶飲,效果極佳,治暑傷要參考病情。

小續命湯

人參、川芎、防風、防己,麻黃、桂枝、甘草、茯苓各二分,防風三分,生薑三錢,棗泥,煎服,攻治寒熱兩種病邪。扁鵲方不用白朮,用杏仁。

八珍湯去蒼朮,加藿香。

五苓散豬苓、茯苓、澤瀉各三錢,瀉五味加桂枝二錢,人參三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