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伯嗣

《嬰童百問》~ 卷之八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 (5)

1. 疳證,第七十九問

仲陽云:諸疳皆脾胃之病,內亡津液之所作也,因大病或吐瀉後,以藥吐下,致脾胃虛弱,內亡津液。且小兒病疳,皆愚醫之所壞病,假如潮熱,是一臟虛,一臟實,而內發虛熱也,法當補母而瀉本臟則愈。假令日中發潮熱、是心虛熱也,肝為心母,則宜先補肝,肝實而後瀉心,心得母氣,則內平而潮熱愈也。

醫見潮熱,妄謂其實,乃以大黃、牙硝輩諸冷藥利之,利既多矣,不能禁約而津液內亡,即成疳也。又有病癖,其疾發作,寒熱飲水,脅下有形,硬痛,治癖之法,當漸消磨,醫反以巴豆、硇砂輩下之,小兒易虛易實,下之既過,胃中津液耗損,漸以疳瘦。楊氏曰:小兒臟腑嬌嫩,飽則易傷,乳哺飲食,一或失常,不為疳者鮮矣。

則疳以傷得。恣食甘肥黏膩,生冷鹹酸,以滯中脘,則疳因積成。或乳母寒暄失理,飲食乖常,喜怒房勞,即與兒乳,則疳因母患傳氣而入。此非病家不能調適之過乎。疳之為候,頭皮光急,毛髮焦稀,腮縮鼻乾,口饞唇白,兩眼昏爛,揉鼻撏眉,脊聳體黃,鬥牙咬甲,焦渴自汗,尿白瀉酸,肚脹腸鳴,癖結潮熱,酷嗜瓜果鹹酸,炭米泥土,而飲水飲者,皆其候也。

夫疳曰五疳,病關乎五臟以別之,心疳即驚疳,外症身體壯熱,臉赤唇紅,口舌生瘡,胸膈煩悶,小便赤澀,五心煩熱,盜汗發渴,咬牙虛驚是也。肝疳即風疳,外症搖頭揉目,白膜遮睛,眼青多淚,頭焦發立,筋青腦熱,躁渴汗多,下利瘡癬是也。腎疳即急疳,外症腦熱肌削,手足如冰,寒熱時來,滑泄肚痛,口鼻乾渴,齒齦生瘡,爪黑麵黧,身多瘡疥是也。

肺疳即氣疳,亦名疳䘌,外症咳嗽喘逆,壯熱惡寒,皮膚粟生,鼻癢流涕,咽喉不利,頤爛唾紅,氣脹毛焦,泄利頻並是也。脾疳即食疳,亦名奶疳,內症身面俱黃,肚大腳細;吐逆中滿,水穀不化,泄下酸臭,合面困睡,減食吃泥也。諸疳,宜大蘆薈丸、肥兒丸、胡黃連丸、地黃丸、生熟地黃湯,皆要藥也。

集聖丸、嚏疳散、脂連丸、五疳良方、至聖丸、通神丸、天麻丸、地黃清肺飲、化䘌丸、靈脂丸、下蟲丸、龍膽丸、黃連丸、香蔻丸、木香丸、褐丸子、黃耆湯、鱉血煎、蚵蚾丸、厚朴丸等劑,對症詳明施治。

大蘆薈丸,治疳殺蟲,和胃止瀉。

胡黃連,黃連,白蕪荑(去扇),蘆薈,木香,青皮,雷丸(破開、白者佳、赤者殺人勿用),鶴蝨(微炒各半兩),麝香(二錢、另研)

上為細末,粟米飲丸綠豆大,米飲下一、二十丸,不拘時服。

肥兒丸,治疳多因缺乳,食肉太早,或患臟腑胃虛,療諸般疳,化蟲治黃瘦肚急,消疳,可常服退疳熱。

黃連(局方、加肉豆蔻),陳皮(去白、局方去此、用木香),神麯(炒、局方有使君子),麥糵(炒、各一兩、加三稜、莪朮),白蕪荑(半兩、局方用檳榔),川楝子(一兩、去核、炒)

白話文:

疳證,第七十九問

仲景說:各種疳症都是脾胃的疾病,都是因為體內津液虧損造成的。這是由於大病或吐瀉後,服用藥物催吐瀉下,導致脾胃虛弱,體內津液流失所致。而且小兒患疳,多半是庸醫治壞的。例如,小兒潮熱,是因為一臟腑虛弱,一臟腑實熱,內部產生虛熱。治療方法應該是補益虛弱的臟腑,瀉去實熱的臟腑,這樣就能痊癒。比如,如果孩子中午發熱,這是心臟虛熱,肝臟是心的母臟,所以應該先補肝,肝實後再瀉心,心臟得到肝氣的滋養,體內就能平衡,潮熱也就好了。

有些醫生見到孩子潮熱,誤以為是實熱,就用大黃、硝石等寒涼藥物瀉下。瀉下太多,身體無法承受,體內津液更加流失,就會導致疳症。還有些孩子患有癖證,發病時寒熱交替,口渴飲水,脅下有腫塊,又硬又痛。治療癖證的方法,應該慢慢消除腫塊,有些醫生卻用巴豆、硇砂等藥物瀉下。小兒臟腑嬌嫩,容易虛實變化,瀉下過度,胃中津液損耗,就會漸漸消瘦患上疳症。楊氏說:小兒臟腑嬌嫩,吃得過飽就容易受損傷,奶水和飲食稍有不當,很少有不患疳症的。

所以,疳症是由於飲食失調造成的。如果孩子過度食用甘肥黏膩、生冷鹹酸的食物,就會滯留在中脘(胃部),積久成疳。或者哺乳母親生活起居不規律,飲食不正常,喜怒無常,勞累過度,然後餵奶給孩子,就會導致疳症通過母體傳給孩子。這難道不是因為家長不能很好地調養所致嗎?疳症的症狀包括:頭皮光亮緊繃,頭髮稀疏焦黃,腮幫子凹陷,鼻子乾燥,口渴貪吃,嘴唇蒼白,眼睛昏暗發爛,揉鼻子皺眉頭,脊柱突出,身體發黃,咬牙啃指甲,口渴自汗,小便清白稀薄,帶有酸味,肚子脹滿腸鳴,癖證伴隨潮熱,特別喜歡吃瓜果、鹹酸食物,甚至吃炭灰、泥土,還經常喝水,這些都是疳症的表現。

疳症分為五種,依其病變的臟腑而有所不同:心疳(驚疳),症狀是身體壯熱,臉紅唇紅,口舌生瘡,胸悶煩躁,小便赤澀,五心煩熱,盜汗口渴,咬牙驚嚇;肝疳(風疳),症狀是搖頭揉眼,白膜遮睛,眼睛青黑流淚,頭髮豎立焦黃,筋脈青紫,腦子發熱,煩躁口渴,汗多,腹瀉,皮膚生瘡;腎疳(急疳),症狀是腦子發熱,身體消瘦,手腳冰冷,寒熱交替,腹瀉腹痛,口鼻乾燥,牙齦生瘡,指甲烏黑,面容黧黑,身上長滿瘡疥;肺疳(氣疳),也叫疳僂,症狀是咳嗽氣喘,壯熱惡寒,皮膚起粟粒疹,鼻子癢,流鼻涕,咽喉腫痛,下巴爛掉,吐口水帶血,氣脹,毛髮焦黃,腹瀉頻頻;脾疳(食疳),也叫奶疳,症狀是面部和身體都發黃,肚子大腳細,嘔吐逆氣,腹部脹滿,水穀不化,大便稀薄酸臭,合眼嗜睡,減少食慾,甚至吃泥土。各種疳症,都可用大蘆薈丸、肥兒丸、胡黃連丸、地黃丸、生熟地黃湯等藥物治療,都是主要的藥物。

集聖丸、嚏疳散、脂連丸、五疳良方、至聖丸、通神丸、天麻丸、地黃清肺飲、化僂丸、靈脂丸、下蟲丸、龍膽丸、黃連丸、香蔻丸、木香丸、褐丸子、黃耆湯、鱉血煎、蚵蚾丸、厚朴丸等藥方,也都要根據具體情況,仔細辨證施治。

大蘆薈丸,治療疳積殺蟲,和胃止瀉。

組成:胡黃連、黃連、白蕪荑(去扇)、蘆薈、木香、青皮、雷丸(破開,白色佳,紅色勿用)、鶴蝨(微炒,各半兩)、麝香(二錢,另研)。

用法:研成細末,用米湯做成綠豆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一二十丸,米湯送服,不拘時辰。

肥兒丸,治療疳症,多因缺乳,過早吃肉,或臟腑胃虛弱所致,治療各種疳症,化蟲治黃瘦、肚子疼痛,消疳,可以經常服用,退除疳熱。

組成:黃連(《局方》加肉豆蔻)、陳皮(去白,《局方》去此,用木香)、神麴(炒,《局方》有使君子)、麥芽(炒,各一兩,加三稜、莪朮)、白蕪荑(半兩,《局方》用檳榔)、川楝子(一兩,去核,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