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伯嗣

《嬰童百問》~ 卷之六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9)

1. 傷寒咳嗽傷風,第五十四問

仲陽云:咳嗽者,肺感微寒。八九月間肺氣大旺,病嗽者、其病必實,非久病也,其症面赤身熱痰盛,法當以葶藶丸下之,若久嗽不可下也。冬月嗽、乃傷風咳也,當以麻黃湯汗之。有熱症、面赤飲水,涎痰濃實,咽喉不利者、宜甘桔湯。有肺盛者、咳而後喘,面腫欲飲水,有不飲水者,其身即熱,以瀉白散瀉之。

有嗽而吐涎痰乳食者、以白餅子下之。然肺主氣、應於皮毛,肺為五臟華蓋,小兒感於風寒,客於皮膚,入傷肺經,微者咳嗽,重者喘急。肺傷於寒、則嗽多痰涎,喉中鳴急。肺傷於暖、則嗽聲不通壅滯。傷於寒者、必散寒邪,傷於曖者、必泄壅滯。發散屬以甘辛,即桂枝、麻黃、細辛是也,湧泄系以酸苦,即葶藶、大黃是也,更五味子、烏梅之酸,可以斂肺氣,亦治咳嗽之要藥也。久嗽不已,必主驚悸頑涎,血脈灌臉,其嗽傳受五臟。

或吐逆,或痰涎,或厥冷,或恐悸,甚而至於眼目兩眶、紫黑如被物傷損,眼白紅赤如血,謂之血眼。治之之法,當用生地黃、及濕黑豆研成膏,掩眼上,而眼腫黑自消,其血皆自眼淚而出,真良方也,兼服麥煎散而嗽自止。久嗽成癇,當服散癇等劑。凡治嗽,先要發散寒邪,然後服寬氣化痰止嗽之藥,即得痊瘥。

先服九寶丸、華蓋散、葶藶丸、抱龍丸,或細辛五味子湯,如有熱,可服涼肺之藥柴胡、黃芩等劑並瀉白散,痰多氣喘,用金星丸利痰了,卻服前藥,後服百部丸、生犀散、天麻定喘飲,調理而安,冷症咳嗽,小青龍湯加杏仁去麻黃,亦可服,有熱及時氣咳嗽,柴胡散加杏仁、五味子,柴胡石膏湯亦可,錢氏生犀散加減亦佳,有驚咳嗽、天麻防風丸治之,惺惺散、化風丹皆可服。金沸草散、三拗湯加減,乃治傷風咳嗽之常劑也。

和解湯,治四時感冒,可加減服。

亭藶丸,治食乳沖脾,咳嗽傷風面赤,痰盛身熱,喘嗽急促,化痰寬氣進食。

葶藶子(隔紙略炒),防己,黑牽牛(略炒),杏仁(去皮尖、雙仁者、同乾麵炒黃、別搗、各一兩)

上為末,研入杏膏拌勻,取蒸棗肉和,再搗為劑,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淡生薑湯下,乳食後、或臨夜服,量大小加減。

麻黃湯,見第五十三問。

甘桔湯,見第十一問,又名甘號散,煎服治乳嗽。

瀉白散,見第八問。

白餅子,見第十四問。

麥煎散,治小兒夾驚傷寒,吐逆壯熱,表裡不解,氣粗喘急,面赤自汗,或狂語驚叫,或不語無汗,及癮疹遍身赤癢,往來潮熱,時行麻豆疹子,餘毒未盡,渾身浮腫,痰涎咳嗽,或變急慢驚風,手足搐搦,眼目上視,及傷風頭疼並治。一方無地骨皮、赤芍藥、滑石、知母,有鉤藤、桔梗、川芎亦可。

白話文:

傷寒咳嗽傷風,第五十四問

咳嗽是肺部受寒造成的。八九月間肺氣旺盛,此時咳嗽,病情一定是實證,而非久病,症狀表現為臉紅身熱、痰多,應當服用葶藶丸瀉下。但如果是久咳,則不宜瀉下。冬天的咳嗽,是因傷風引起的,應當服用麻黃湯發汗治療。若有發熱、臉紅、想喝水、痰濃稠且咽喉不適的症狀,則宜服用甘桔湯。肺氣盛者,咳嗽之後會喘息,臉腫想喝水,但也有不想喝水的,此時身體發熱,應當服用瀉白散瀉火。

咳嗽並伴有吐出涎痰、乳汁食物者,可用白餅子治療。肺主氣,外應於皮毛,肺是五臟之首,小兒受風寒侵襲,外感於皮膚,進而侵犯肺經,輕則咳嗽,重則喘息。肺受寒邪侵襲,則咳嗽痰多,喉嚨有鳴聲且急促;肺受溫熱邪侵襲,則咳嗽聲音不通暢,氣息壅滯。受寒者,必須散寒邪;受熱者,必須瀉除壅滯。發散寒邪的藥物多屬辛甘味,如桂枝、麻黃、細辛等;瀉下壅滯的藥物多屬酸苦味,如葶藶、大黃等;此外,五味子、烏梅等酸味藥物可以斂肺氣,也是治療咳嗽的重要藥物。久咳不愈,必會出現心悸、痰涎頑固、血脈衝臉等症狀,咳嗽還會累及五臟。

有的病人會嘔吐,有的會痰涎壅盛,有的會厥冷,有的會恐懼心悸,嚴重者甚至眼眶紫黑如受傷損,眼白紅赤如血,稱為血眼。治療方法是用生地黃和濕黑豆研磨成膏,敷在眼睛上,眼腫黑自會消退,淤血會隨眼淚排出,這是良方,同時服用麥煎散,咳嗽就能自愈。久咳成癇,則應服用散癇等藥物。凡是治療咳嗽,首先要發散寒邪,然後服用寬胸理氣、化痰止咳的藥物,就能痊癒。

可先服用九寶丸、華蓋散、葶藶丸、抱龍丸或細辛五味子湯;如有發熱,可服用清肺藥物柴胡、黃芩等及瀉白散;痰多氣喘,可用金星丸利痰,之後再服用之前的藥物;之後再服用百部丸、生犀散、天麻定喘飲調理,以求安穩。如果是寒症咳嗽,可用小青龍湯加杏仁去麻黃;如果是熱症或時行感冒引起的咳嗽,可用柴胡散加杏仁、五味子,或柴胡石膏湯;錢氏生犀散加減亦可;如果是驚恐引起的咳嗽,可用天麻防風丸治療;惺惺散、化風丹也可服用;金沸草散、三拗湯加減,是治療傷風咳嗽的常用藥方。

和解湯,治療四季感冒,可以加減服用。

以下列出文中提到的藥方組成:

葶藶丸:治療食積乳食衝逆脾胃,咳嗽傷風、面赤、痰盛、身熱、喘嗽急促,化痰寬氣,促進食慾。

組成:葶藶子(隔紙略炒)、防己、黑牽牛(略炒)、杏仁(去皮尖,雙仁者同乾麵炒黃,別搗,各一兩)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和入杏膏拌勻,再用蒸熟的棗肉和勻,搗成藥丸,如麻子大小,每服五至七丸,用淡薑湯送服,可在食後或臨睡前服用,劑量可根據病情輕重增減。

麻黃湯:見第五十三問。

甘桔湯:見第十一問,又名甘號散,煎服治乳嗽。

瀉白散:見第八問。

白餅子:見第十四問。

麥煎散:治療小兒夾驚傷寒、吐逆壯熱、表裡不和、氣粗喘急、面赤自汗、或狂語驚叫、或不語無汗、及癮疹遍身赤癢、往來潮熱、時行麻疹餘毒未盡、渾身浮腫、痰涎咳嗽、或變急慢驚風、手足搐搦、眼目上視,及傷風頭痛等症。一方無地骨皮、赤芍藥、滑石、知母,有鉤藤、桔梗、川芎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