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童百問》~ 卷之六 (10)
卷之六 (10)
1. 傷寒咳嗽傷風,第五十四問
滑石(半兩),地骨皮(半兩),赤芍藥(半兩),石膏(半兩),白茯苓(半兩),杏仁(半兩),知母(半兩),甘草(半兩),葶藶子(半兩),人參(半兩),麻黃(去節、一兩)有熱加大黃。
上為末,每服一錢,麥子煎湯調下。如初生牙兒感冒風冷,鼻塞身熱,噴嚏多啼,每一字、用麥子煎湯調下。
九寶飲,治小兒嗽,是肺臟感寒,須是表散了,卻服嗽藥。
麻黃(去節、一兩),薄荷(一兩),大腹皮(一兩),紫蘇(一兩),陳皮(一兩),杏仁(一兩),肉桂(半兩),桑白皮(炙、半兩),枳殼(半兩),甘草(二錢)
上㕮咀,生薑烏梅煎,冷症去薄荷,熱症去肉桂。
華蓋散,治肺感寒邪,咳嗽上氣,胸膈煩滿,項背拘急,聲重鼻塞,頭目昏眩,痰氣不利,呀呷有聲。
麻黃(去節、半兩),蘇子(炒、半兩),桑皮(蜜炙、半兩),杏仁(去皮尖、炒、半兩),赤茯苓(半兩),陳皮(去白、半兩),甘草(炙、一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五分,去滓,食後服。
細辛五味子湯,治肺經不足,胃氣怯弱,或冒風邪,或停寒有飲,咳嗽喘息,不得安臥,胸滿迫塞,短氣減食,乾嘔作熱,咳唾結痰,或吐涎沫,頭目昏眩,身體疼重,語聲不出,痛引胸脅,不問新久,並宜服之。
細辛(去苗、一兩),半夏(湯泡、一兩),烏梅(去核、一兩),甘草(炙、一兩),罌粟殼(去蒂蓋、炒、一兩半),五味子(三兩),桑白皮(炒、二兩)
上㕮咀,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一片,煎六分服。
抱龍丸,見第五十一問。
金星丸,見第四十問。
百部丸,治小兒肺寒壅,咳嗽微喘有痰。幼幼方加甘草二錢半。
百部,麻黃(去節、各一兩),杏仁(四十個、去皮尖、微炒、煮三五沸研入)
上為末,煉蜜丸如芡實大,熱水化下。仲陽加松子仁五十粒炒焙,更加胡桃肉極妙。
生犀散,治咳嗽,解時氣痰逆喘滿,心忪忡驚悸、風熱。
杏仁(二錢、炒),桔梗(二錢),茯苓(一錢),前胡(一錢半),人參(一錢),半夏(一錢),五味子(一錢),甘草(一錢)
上㕮咀,生薑薄荷煎服。有熱加羌活,或加麻黃細辛。
天麻定喘飲,治小兒喘嗽驚風。
天麻(一兩),防風(一兩),羌活(一兩),甘草(一兩),人參(半兩),桔梗(一兩),白朮(一兩),川芎(一兩),半夏曲(一兩)
上銼散,每服二錢,水一盞,麥門冬十四個,煎至七分,食後服。有熱去白朮,加芍藥枳殼。
小青龍湯,治傷寒表不解,惡寒體熱,水停心下,乾嘔發熱,咳嗽喘急。又主肺脹胸滿,鼻塞清涕,咳逆上氣,喘鳴怕寒。仲景曰:治表不解,心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嗽,或渴、或利、或小便不通、或噎,小腹喘滿。
白話文:
傷寒咳嗽傷風,第五十四問
九寶飲,治療小兒咳嗽,適用於肺臟受寒,需先解表,再服用止咳藥物。藥方:麻黃(去節,一兩)、薄荷(一兩)、大腹皮(一兩)、紫蘇(一兩)、陳皮(一兩)、杏仁(一兩)、肉桂(半兩)、桑白皮(炙,半兩)、枳殼(半兩)、甘草(二錢)。將藥材研磨成粗末,用生薑、烏梅煎湯服用。寒症去除薄荷,熱症去除肉桂。
華蓋散,治療肺部受寒邪侵襲,症狀包括咳嗽、氣喘、胸膈煩悶、項背肌肉緊繃、聲音嘶啞、鼻塞、頭暈目眩、痰液不易排出、呼吸費力等。藥方:麻黃(去節,半兩)、蘇子(炒,半兩)、桑白皮(蜜炙,半兩)、杏仁(去皮尖,炒,半兩)、赤茯苓(半兩)、陳皮(去白,半兩)、甘草(炙,一錢)。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一杯水煎煮至五分,濾渣後飯後服用。
細辛五味子湯,治療肺經虛弱、胃氣不足,以及因受風邪侵襲或寒邪停滯導致的咳嗽、喘息、睡不安穩、胸悶、食慾不振、乾嘔發熱、痰多咳嗽、吐涎沫、頭暈目眩、身體沉重、聲音嘶啞、胸脅疼痛等症狀,不論病程長短皆可服用。藥方:細辛(去苗,一兩)、半夏(湯泡,一兩)、烏梅(去核,一兩)、甘草(炙,一兩)、罌粟殼(去蒂蓋,炒,一兩半)、五味子(三兩)、桑白皮(炒,二兩)。將藥材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二錢,用一杯水,加一片生薑煎煮至六分服用。
抱龍丸、金星丸,詳見第五十一問及第四十問。
百部丸,治療小兒肺寒壅塞,咳嗽、輕微喘息伴有痰液。幼童可加甘草二錢半。藥方:百部、麻黃(去節,各一兩)、杏仁(四十個,去皮尖,微炒,煮三五沸後研磨加入)。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煉蜜製成芡實大小的丸藥,用溫水送服。體質偏陽虛者可加炒焙的松子仁五十粒及胡桃肉。
生犀散,治療咳嗽、痰逆氣喘、心慌、驚悸、風熱等症狀。藥方:杏仁(二錢,炒)、桔梗(二錢)、茯苓(一錢)、前胡(一錢半)、人參(一錢)、半夏(一錢)、五味子(一錢)、甘草(一錢)。將藥材研磨成粗末,用生薑、薄荷煎湯服用。如有發熱症狀,可加入羌活或麻黃、細辛。
天麻定喘飲,治療小兒喘咳、驚風。藥方:天麻(一兩)、防風(一兩)、羌活(一兩)、甘草(一兩)、人參(半兩)、桔梗(一兩)、白朮(一兩)、川芎(一兩)、半夏曲(一兩)。將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二錢,用一杯水,加麥門冬十四個,煎煮至七分,飯後服用。如有發熱症狀,去除白朮,加入芍藥、枳殼。
小青龍湯,治療傷寒表證未解,症狀包括惡寒、發熱、水腫、乾嘔、發熱、咳嗽、氣喘。也用於治療肺脹、胸悶、鼻塞、流清涕、咳嗽、氣喘、怕冷等症狀。 仲景所述:治療表證未解,心中有水飲,乾嘔發熱並咳嗽,可能伴隨口渴、腹瀉、小便不通或哽咽,小腹脹滿氣喘。
**(註:以上劑量單位為古代中藥劑量,現代使用請遵照醫生處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