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童百問》~ 卷之十 (2)
卷之十 (2)
1. 瘧證,第九十二問
巢氏云:瘧疾者、由夏傷於暑,客於皮膚,至秋因勞動血氣,腠理虛而邪氣乘之,動前暑熱、正邪相擊,陰陽交爭,陽盛則熱,陰盛則寒,陰陽更盛更虛,故發寒熱,陰陽相離,則寒熱俱歇,若邪動氣至,交爭復發。小兒未能觸冒於暑,而亦病瘧者,乃乳母持抱解脫,不避風寒者也。
白話文:
巢元方說: 瘧疾是因為夏天傷害於暑氣,暑氣客於皮膚,到了秋天,由於勞動,血氣虛弱,腠理間隙虛空,邪氣乘虛而入,導致暑邪復發,正邪相擊,陰陽交爭。陽盛就會發熱,陰盛就會發寒。陰陽盛衰交替,故而發寒熱。陰陽不交,則寒熱俱歇。邪氣復發,陰陽再次交爭,瘧疾復發。小兒未曾接觸暑氣,而也會得瘧疾,那是因為乳母抱著孩子時脫去了衣物,沒有避開風寒所致。
夫風邪所傷,客於皮膚,而痰飲積於臟腑,致令血氣不和,陰陽交爭,若真氣勝則邪氣退,邪氣未盡,故發瘧也;邪氣雖退,陰血尚虛,邪干於真氣,臟腑熱氣未散,故餘熱往來也;其病正發,寒熱交爭之時,熱氣乘臟則燥而渴,留飲停滯成癖,結於脅下,故瘥後脅下結硬也;若引飲不止,小便澀者,則變成癖也;寒熱往來,而熱乘五臟,氣積不泄,故煩滿,寒熱相搏,而擊於臟氣,故腹痛也。
白話文:
風寒邪氣侵襲肌膚,而痰飲積存在臟腑,導致血氣運行失調,陰陽交替失常。如果正氣強盛,邪氣就會退去;但如果邪氣沒有完全清除,就會發作瘧疾。邪氣雖然已經退去,但陰血仍然虛弱,邪氣侵襲正氣,臟腑熱氣尚未散發乾淨,因此餘熱反覆出現。當疾病發作時,寒熱交替,熱氣侵入臟腑,就會導致口乾舌燥。由於飲留停滯,形成癖結,積於脅下,所以痊癒之後脅下會有硬塊。如果飲水不斷,小便澀阻,則變成癖證。寒熱交替,熱氣侵入五臟,氣積不散,所以會胸悶腹脹。寒熱相互搏擊,衝擊臟腑之氣,所以腹痛。
寒多熱少無汗者,桂枝麻黃各半湯;有汗多者、柴胡桂枝湯;汗多渴者,白虎加桂湯;小便赤熱多而渴者,小柴胡湯;瘧未散者,鬼哭散止之;寒少熱多者,可服清脾湯;養胃湯,治脾胃冷弱者,四獸飲亦可服。其截瘧丸子、切不可用砒霜者,但可服有常山者,有阿魏者,真能散痞癖也。
白話文:
-
寒症多、熱症少、無汗者,可服桂枝麻黃各半湯。
-
有汗多的症狀,可服柴胡桂枝湯。
-
汗多且口渴者,可服白虎加桂湯。
-
小便赤熱、尿量多且口渴者,可服小柴胡湯。
-
瘧疾未散者,可服鬼哭散止之。
-
寒症少,熱症多的情況,可服清脾湯。
-
養胃湯,適用於脾胃虛寒者,四獸飲也可以服用。
-
截瘧丸中,絕對不能使用砒霜,只能服用含有常山、阿魏的丸藥,這些藥物能夠散除痞癖。
熱多汗出而渴腹疼者、大柴胡湯加葛根可也。其瘧後加之冷證痞癖結塊者,木香丸主之;煩悶者,五苓散;有熱甚者,白虎湯,或加桂,或加人參。時行壯熱者,柴胡石膏湯亦可服;頭疼甚者、蔥白加甘草亦可服;知母麻黃湯,亦治瘧之奇劑也。
白話文:
發熱多汗而出汗,同時感到口渴和腹部疼痛的人,可以使用大柴胡湯加上葛根。如果是瘧疾後出現畏寒、痞滿、腹部有塊狀物等症狀,可以使用木香丸來治療。煩躁悶熱的,可以用五苓散。有高熱的,可以使用白虎湯,或者在白虎湯中加入桂枝或人參。流行期間出現壯熱的,也可以服用柴胡石膏湯。頭痛嚴重的,可以使用蔥白加甘草來治療。知母麻黃湯也是治療瘧疾的良藥。
桂枝麻黃各半湯,見第五十三問。
白虎加桂湯,見第五十八問白虎湯。
小柴胡湯,見第二十九問。
柴胡桂枝
白話文:
桂枝麻黃各半湯
白虎加桂湯
小柴胡湯
柴胡桂枝湯
柴胡(八錢),黃芩(二錢),半夏(二錢半),芍藥,甘草,桂枝(各三錢)
白話文:
柴胡(40 公克),黃芩(10 公克),半夏(12.5 公克),芍藥、甘草、桂枝(各 15 公克)
上銼散,每服三錢,薑三片,棗一枚,煎食前服。
鬼哭散,治止瘧疾。
白話文:
服用上方的銼散,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三片生薑和一枚大棗,煎煮後在飯前服用。
鬼哭散用來治療瘧疾。
常山,大腹皮,白茯苓,鱉甲(酸炙),甘草(炙、各等分)
白話文:
常山、大腹皮、白茯苓、鱉甲(酸炙)、甘草(炙),各等分。
上除鱉甲甘草炙外,三件不得見火,用桃柳枝七寸同煎,臨發。略吐涎不妨,只用常山、白茯苓、甘草亦效。
白話文:
除鱉甲、甘草炙外,其他三種藥材不得見火,用七寸長的桃柳枝一起煎煮,將要服用時服用。服用後微微吐涎沒有關係,只服用常山、白茯苓、甘草也有效果。
清脾湯,治瘴瘧脈來弦數,但熱不寒,或熱多寒少,膈滿不食,口苦舌乾,煩渴飲水,小便赤黃,大便欠利。
白話文:
清脾湯,治療瘧疾,脈搏弦緊數促,只有發熱沒有發冷,或者發熱多發冷少,胃脘部脹滿飲食減少,口苦口乾,煩渴飲水,小便赤黃,大便不暢。
青皮,厚朴(薑製,炒),白朮,草果(去),柴胡,茯苓,半夏(湯泡七次),黃芩,甘草(炙、各等分)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二片,煎六分,去滓溫服,不拘時。
白話文:
青皮、厚朴(用薑汁炮製,然後炒過)、白朮、草果(去核)、柴胡、茯苓、半夏(用沸水浸泡七次)、黃芩、甘草(炙製過,以上各藥材等分)。
四獸飲,治五臟氣虛、喜怒不節,勞逸兼併,致陰陽相勝,結聚痰飲,與衛氣相搏,發為瘧疾。兼治瘴瘧,最有神效,常服溫中快膈。
白話文:
四獸飲,主治五臟氣虛、喜怒無常、勞累過度,導致陰陽相剋,痰飲凝結,與衛氣相衝,發作瘧疾。兼治瘴瘧,效果極佳,經常服用可以溫中快膈。
半夏,茯苓,人參,白朮,草果,橘紅(各等分),甘草(減半)
上銼散,每服三錢,烏梅、薑、棗各一,水一盞煎服。
胡黃連散,治小兒瘧。
白話文:
半夏、茯苓、人參、白朮、草果、橘紅(各等量),甘草(用量減半)。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配合烏梅一顆、生薑一片、大棗一枚,用水一杯煎煮後服用。
胡黃連散用於治療小兒瘧疾。
人參,胡黃連,草果,檳榔,甘草,柴胡(各等分)
白話文:
人參、胡黃連、草果、檳榔、甘草、柴胡(各取等量)
上銼散,水一盞,煎三分服。
養胃湯,治外感風寒,內傷生冷,溫中快膈,能闢山嵐瘴氣,寒瘧,脾胃虛寒。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粉末,用一碗水煎煮至剩三分之一的量服用。
養胃湯,用來治療外感風寒、內傷生冷的情況,能夠溫暖脾胃、舒暢胸膈,還能防止山林中的瘴氣和寒冷引起的瘧疾,適用於脾胃虛寒的人。
厚朴,蒼朮(制),半夏(泡、各一兩),藿香,草果仁,茯苓,人參(各半兩),甘草(炙),橘紅(各二錢半)
白話文:
厚朴、蒼朮(用薑汁製過)、半夏(用沸水浸泡後去皮、各一兩),藿香、草果仁、茯苓、人參(各半兩),炙甘草、橘紅(各二錢半)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薑七片,烏梅一個,煎六分,去滓熱服。兼治冷飲傷脾,發為瘧疾。或中脘虛寒,嘔逆噁心。寒瘧加桂。
又方
白話文:
上銼散,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一杯水,七片薑,一個烏梅,煎煮至六分之一,去除渣滓趁熱服用。同時可以治療寒性飲料損傷脾臟,發作時表現為瘧疾。或者中脘虛寒,嘔吐和噁心。由於寒冷而引發的瘧疾,可再加入肉桂。
陳皮(去白、三錢半),甘草(炙),厚朴(制),半夏(各三錢、泡),人參,草果(各二錢),白茯苓(四錢),藿香(七錢、洗),青皮(去瓤),莪朮,三稜(煨),大腹皮(各一錢半),蒼朮,烏梅(各五錢)
白話文:
陳皮(去除白色的部分,三錢半),甘草(烤過的),厚朴(經過特殊處理),半夏(各三錢,用水中浸泡過),人參,草果(各二錢),白茯苓(四錢),藿香(七錢,用水清洗過),青皮(去除果瓤),莪朮,三稜(用火烤過的),大腹皮(各一錢半),蒼朮,烏梅(各五錢)。
上銼散,每服三錢,薑棗煎服。
經效瘧丹,治瘧母結癖,寒熱無已。
真阿魏,雄黃(各二錢半),硃砂(一錢半)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薑和棗煎煮後服用。
經效瘧丹,用於治療長期的瘧疾病症,症狀包括持續不退的寒熱交替。
真阿魏、雄黃(各二錢半),硃砂(一錢半)。
上沸湯泡阿魏研散,雄朱和之,稀麵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一丸,人參湯候冷,空心服。瘴瘧桃枝煎冷服。臨發磨一丸,敷鼻頭口畔。
白話文:
用很熱的湯水將阿魏泡軟後研磨,再將雄黃、硃砂混和,再用稀麵糊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一顆,用人蔘湯送服,趁冷吃,空腹食用。瘴瘧用桃枝煎煮後冷服。發病時將丸子研磨成粉末,敷在鼻頭和嘴脣周圍。
大柴胡湯加乾葛,見第二十九問大柴胡湯。
木香丸,見第四十六問。
五苓散,見第五十二問。
白虎湯,見第五十八問。
柴胡石膏湯,見第五十二問。
蔥白湯,見第五十一問。
白話文:
大柴胡湯加乾葛,見第二十九問的大柴胡湯。
木香丸,見第四十六問。
五苓散,見第五十二問。
白虎湯,見第五十八問。
柴胡石膏湯,見第五十二問。
蔥白湯,見第五十一問。
知母麻黃,治傷寒瘥後,或十數日,或半月二十日,終不惺惺,常昏沉,似失精神,語言錯繆,又無寒熱,醫或作鬼祟,或作風痰,多般治之不瘥。或朝夕潮熱頰赤,或有寒熱似瘧。都般發汗不盡,餘毒在心胞絡間所致。
知母,麻黃(去節),甘草(炙),芍藥,黃芩(各半兩),桂枝(去皮、半兩、盛暑可減半)
白話文:
知母麻黃湯,適用於傷寒病癒後,經過十幾天或半個月到二十天的時間,病人仍然昏昏沉沉,彷彿心神不定的樣子,言語錯亂,但沒有發燒或畏寒症狀。醫生可能會認為這是鬼怪作祟,或是風痰引起的疾病,用了種種方法治療,但都沒有效果。或者出現早晚潮熱、臉紅的症狀,或者有類似瘧疾的發燒和畏寒。這些都是因為發汗治療沒有徹底,餘毒留在心臟和胸腔之間引起的。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令微汗。若心煩不眠,欲飲水,當稍稍與之,令胃氣和即愈。未汗須再服,大小加減。
白話文:
上銼散,每次服用三錢,加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渣溫服,待到微微出汗。如果心煩睡不着,想要喝水,應該少少地給他喝,使胃氣和順,病就會痊癒。沒出汗就需要再服用,劑量可以適當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