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伯嗣

《嬰童百問》~ 卷之十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 (3)

1. 癰毒腫癤,第九十三問

湯氏云:此四者,皆由血氣凝滯,而有熱毒之氣乘之,故結聚成癰癤腫毒也。備急神驗方,未結之初,微見有頭,紅㿔起隱痛者,急用不語唾,夜半頻頻塗之,即消散。若已結成,當用天烏散貼方。治小癰瘡,驚毒癤腫,皆可服漏蘆散,真良方也。熱甚者,青解毒丸,四順清涼散加防風、連翹,玄參劑亦可服,五福化毒丹尤良,連翹湯可服。青露散掩之,留小孔,後用驚毒掩子收瘡口取效。

熱甚者,涼膈散亦可服。

天烏散貼方

白話文:

湯氏說:這四種疾病,都是由於血氣凝滯,而有熱毒之氣乘虛而入,所以積聚成癰、癤、腫、毒。在備急神驗方中提到,在未結成的時候,稍微看到有小瘡頭,紅腫疼痛隱隱作痛,可以趕緊用不說話時的唾液,在半夜時分塗抹,就可以消散。如果已經形成了,應該用天烏散的貼方。治療小的癰瘡,驚毒癤腫,都可以服用漏蘆散,這是真正的良方。熱毒嚴重的,可以服用青解毒丸,四順清涼散加上防風、連翹,玄參劑也可以服用,五福化毒丹更是好藥,連翹湯也可以服用。青露散掩蓋傷口,留下小孔,然後用驚毒掩子收斂瘡口,就可以收到療效。

天南星,赤小豆,草烏,黃柏

白話文:

天南星:又名半夏,性味辛、溫,有毒,歸肺、胃經,具有化痰散結、消腫止痛、止咳平喘、解毒消腫的功效。

赤小豆:性味甘、酸,無毒,歸心、小腸經,具有清熱利尿、消腫除濕、健脾益氣、止瀉的功效。

草烏:又名川烏,性味辛、溫,有毒,歸腎、脾經,具有祛風濕、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

黃柏:性味苦、寒,無毒,歸心、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瀉痢、固澀精的功效。

上等分為末,生薑自然汁,調貼患處。用米醋調尤佳。

漏蘆散,治小兒癰瘡,及丹毒瘡癤。

白話文:

將上等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生薑的自然汁調和後敷貼在患處。使用米醋來調和效果更佳。

漏蘆散可以治療小兒的癰瘡以及丹毒、瘡癤。

漏蘆,麻黃(去根節),芒硝,連翹,黃芩,川升麻,甘草(各二錢半),川大黃(一兩、炒),白斂(七錢半)

白話文:

漏蘆、麻黃(去掉根和節)、芒硝、連翹、黃芩、川升麻、甘草(各2.5錢)、川大黃(5錢、炒過)、白斂(7.5錢)

上銼散,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五分,去滓,量大小加減,不拘時候,加減溫服。可加羌活、荊芥、川芎、防風、枳殼。

白話文:

上銼散,每次服用二錢,加入一杯水,煎煮至五分之一的量,去掉渣滓,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增減用量,不限服用時間,溫熱服用即可。可以加入羌活、荊芥、川芎、防風、枳殼等藥物。

青解毒丸,見第九十問。

四順清涼飲,見第四十四問。

玄參劑,解諸般熱,消瘡癤。

生地黃,玄參(各一兩),大黃(煨、半兩)

白話文:

青解毒丸,見第九十問。

四順清涼飲,見第四十四問。

玄參劑可以解各種熱症,消除瘡癤。

生地黃和玄參各用一兩,大黃(煨過的)用半兩。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一丸,煎燈心竹葉湯化下,入沙糖少許,亦可加羌活、川芎、赤芍藥、連翹、防風。

又方,治疹痘後,餘毒不散,遍身生瘡不已,大能解毒。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將粉末與蜂蜜混合製成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一顆藥丸,搭配煎煮燈心草和竹葉的湯藥服用,可以加入少許砂糖。也可以加入羌活、川芎、赤芍藥、連翹、防風等中藥材。

玄參,赤芍藥,生地黃,赤茯苓,荊芥,防風,木通,桔梗,黃芩,硃砂,青黛(各等分)

白話文:

玄參、赤芍藥、生地黃、赤茯苓、荊芥、防風、木通、桔梗、黃芩、硃砂、青黛(各等分)

玄參: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肺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肺熱咳嗽、陰虛火旺等症狀。

赤芍藥: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消腫的功效,常用於治療瘀血阻滯引起的疼痛、腫脹等症狀。

生地黃:具有滋陰清熱、涼血止血的功效,常用於治療陰虛火旺、熱病傷陰等症狀。

赤茯苓:具有利水滲溼、健脾益氣的功效,常用於治療水腫、脾虛泄瀉等症狀。

荊芥:具有發汗解表、透疹透熱、驅風散寒的功效,常用於治療感冒風寒、發疹發熱等症狀。

防風:具有解表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常用於治療感冒風寒、頭痛眩暈、肢體痠痛等症狀。

木通:具有通利小便、清熱利溼的功效,常用於治療小便不利、水腫、淋病等症狀。

桔梗:具有宣肺祛痰、利咽排膿的功效,常用於治療咳嗽痰多、咽喉腫痛、肺膿腫等症狀。

黃芩:具有清熱燥溼、瀉火解毒的功效,常用於治療黃疸、痢疾、瘡癤腫痛等症狀。

硃砂:具有鎮靜安神、清熱解毒的功效,常用於治療失眠、煩躁、瘡癤腫痛等症狀。

青黛: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消腫的功效,常用於治療熱病發疹、瘡癤腫痛、咽喉腫痛等症狀。

上為細末,煉蜜丸芡實大,每服一丸,薄荷湯下,大小加減服之。

白話文:

將藥材碾磨成細末,加入蜂蜜製成芡實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一丸,用薄荷湯送服。劑量可根據病情輕重增減。

五福化毒丹,治小兒蘊積毒熱,驚惕狂躁,頰赤咽乾,口舌生瘡,夜臥不寧,譫言煩躁,頭面身體多生瘡癤。

白話文:

五福化毒丹,用於治療小兒因為積累毒熱而引起的驚嚇、煩躁,臉頰發紅、喉嚨乾燥,嘴巴和舌頭上長瘡,晚上睡不安寧,胡言亂語、煩躁不安,頭面和身體上長了很多瘡癤。

玄參,桔梗(各二兩),茯苓(二兩半),人參,牙硝,青黛(各一兩),甘草(七錢半),麝香(一字),金箔,銀箔(各十片為衣)

白話文:

  • 玄參:2兩

  • 桔梗:2兩

  • 茯苓:2.5兩

  • 人參:1兩

  • 牙硝:1兩

  • 青黛:1兩

  • 甘草:7.5錢

  • 麝香:少許

  • 金箔:10片

  • 銀箔:10片

上為末,煉蜜丸和劑,如芡實大,每服一丸,薄荷湯下,不拘時。及治瘡疹後、餘毒上攻,口齒涎血臭氣,以生地黃汁、化下一丸,及用雞翎刷在口內。

白話文:

將上方的藥物研成細末,加入蜂蜜混合均勻,製成如芡實般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一丸,用薄荷湯送服,不限服用的時間。此外,還可以用於治療瘡疹後的餘毒上攻,導致口齒流血、口臭的情況。可以使用生地黃汁送服一丸,或者用雞毛刷蘸取藥粉在口腔內刷拭。

連翹湯,見第三問大連翹飲子。

青露散,治背疽,一切惡瘡,圍藥不胤開。

白話文:

連翹湯,見第三問的大連翹飲。

青露散,用來治療背部的疽病和各種惡性瘡瘍,能夠使圍繞患處的藥物不致於擴散開來。

白芨,白斂,白微,白芷,白蘚皮,朴硝,青黛,黃柏,大黃,天花粉,青露葉(即芙蓉葉),老龍皮(即老松木皮,各等分)

白話文:

白芨、白斂、白微、白芷、白蘚皮、朴硝、青黛、黃柏、大黃、天花粉、青露葉(芙蓉葉)、老龍皮(老松木皮),各等分。

上為細末,生薑自然汁調塗,留小孔,如干再用生薑汁潤。

驚毒掩子,治瘡癤初發,掩上即退,已成速破。

白話文:

將藥物研磨成細粉,用生薑榨出的汁液調和後塗抹在患處,並留一小孔以便排膿。如果藥膏變乾了,再用生薑汁潤濕。

驚毒掩子可以治療初發的瘡癤,使用後能迅速消退,對於已經形成的瘡癤也能快速使其破潰。

蔥根(七個),木鱉(七個),白芷(三個),巴豆(十四個),黃丹(二兩),油(四兩)

白話文:

  • 蔥根(七個):七根蔥的根部

  • 木鱉(七個):七個木鱉的果實

  • 白芷(三個):三個白芷的根部

  • 巴豆(十四個):十四個巴豆的種子

  • 黃丹(二兩):二兩黃丹(即氧化鉛)

  • 油(四兩):四兩油(可使用麻油或其他植物油)

上先用油入前四味,武火熬,用柳木篦攪,以白芷焦黑為度,用綿濾去滓。再入銚,用文火熬,卻入黃丹,熬令紫黑色,成膏為度。治諸般瘡癤,去膿收瘡口。

驚毒諸般腫痛掩子

白話文:

先用油加入前四味藥,用大火熬煮,用柳樹木頭的篦子攪拌,到白芷焦黑為止,用棉花過濾掉藥渣。再放入器皿中,用小火熬煮,加入黃丹,熬到藥膏呈紫黑色,成膏狀即可。用於治療各種瘡癤,去膿收口。

蒲黃,大黃,黃柏,真粉,連翹,白芷,白芨,白斂,牲蠣,丹參(各等分)

上為末,水調塗腫處。

白話文:

蒲黃、大黃、黃柏、真粉、連翹、白芷、白芨、白斂、牲蠣、丹參(各取等量)

涼膈散,治小兒腑臟積熱,煩躁多渴,頭昏唇焦,咽燥舌腫,赤目鼻衄,頷頰結硬,口舌生瘡,痰實不利,涕唾稠黏,睡臥不寧,譫語狂妄,腸胃燥結,便溺赤澀,一切風腫,並宜服之。

白話文:

涼膈散,用於治療小兒內臟積熱,煩躁多渴,頭昏脣焦,咽燥舌腫,赤目鼻衄,頷頰結硬,口舌生瘡,痰多不利,涕唾稠黏,睡臥不寧,譫語狂妄,腸胃燥結,便溺赤澀,一切風腫,皆可服用。

川大黃,朴硝,甘草(炙、各一兩),連翹(二兩),梔子仁,黃芩,薄荷葉(去土各半兩)

白話文:

大黃(30克)、朴硝(30克)、炙甘草(15克)、連翹(60克)、梔子仁(15克)、黃芩(15克)、薄荷葉(15克,去除泥土)

上銼散,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竹葉七片,蜜少許,煎四分,食後溫服,大小加減。

白話文:

上銼散:

  • 每次服用 2 錢藥粉,用一杯水煎煮。
  • 在水中加入七片竹葉和少量蜂蜜。
  • 煎煮至藥液剩四分之一即可。
  • 飯後溫服。
  • 根據個人的體質和病情,可以適當調整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