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伯嗣

《嬰童百問》~ 卷之九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九 (3)

1. 虛實腫脹,第八十四問

議曰:腫、脹二症,此由虛中有積,久患失治,日漸傳變,症候多端。隨輕重,察盛衰,審表裡以主治,先固其本,後正其標,斯無恙矣。有濕腫,有毒氣腫,傷寒虛腫,瀉痢虛腫,氣血虛腫;有疳脹氣脹,症積脹,鎖肚脹,脘膈脹,食膨脹,蛔氣脹,虛冷積脹。以上腫脹虛積,並當下之,各有其法。

其受濕於脾胃,久不克化,氣浮四肢,頭面皆腫。食毒氣,由脾胃傷之,冷積毒氣,停留於脘膈,致虛入腹作腫。傷寒下之太蚤,乘虛入腹作腫。瀉痢之人,脾氣亦虛,是以致腫。以上宜平調胃氣,補臟充實,方可去腫。其氣血虛腫。皆由榮衛不順,臟腑怯弱,壅滯三焦,流注百脈,表裡俱虛,邪正相亂,以致四肢浮腫,腹肚膨滿;以上先調榮衛之順,次服分氣以散之。其疳氣積脹,宜先與保童,當兼塌氣以去之。

其痞癖氣脹症積脹,宜三稜以消痞。其鎖肚脹,宜與珍珠天麻丸以通之。其上膈中脘,食傷膨脹,宜三稜、塌氣、大茱連丸以消磨之。其蛔脹,宜下蟲丸以化之。其虛冷積脹,宜沉香煎以溫之。以上諸症,宜調和胃氣,消磨通利,腫脹必然平復矣,如有熱者,必以葶藶、牽牛等輩以治之,推氣丸劑亦可服。

分氣飲,治小兒腫脹作喘氣短而急。

桔梗,赤茯苓,陳皮,桑白皮(銼),大腹皮,枳殼(炒),半夏曲,真蘇子(微炒),紫蘇,甘草(炙、各二錢),草果仁(一錢)

上銼散,每服一錢半,薑棗煎服。

五疳保童丸,治五種疳疾。

五倍子(生),青黛,夜明砂(布裹洗),苦楝根皮,蘆薈,熊膽(研入),黃連(去毛),龍膽草(生用),乾蟾(酥炙、去骨皮),麝香(研),蕪荑(取仁),蟬蛻(去土、各等分)

上為末,粟米糊丸麻子大,一歲兒二十丸,米飲下二、三服。

湯氏塌氣散,治小兒腹脹氣喘,體腫面浮。

陳皮(一合、炒),青皮(去瓤、巴豆二十一粒、炒黃色、去巴豆用),甘草(炙、各半兩),黑牽牛(二錢半、半生半炒),肉豆蔻(二個、煨香)

上末半錢,米飲調下,加檳榔一個。

塌氣丸,治小兒疳氣,腹脹喘急,並面浮腫。

丁香,胡椒(炒、各五錢),萊菔子(炒),白牽牛(各七錢半)

上為末,麵糊丸小豆大,三歲三十丸,米湯下。

塌氣散,治小兒腹脹氣粗,並疳疾相攻,面目浮腫。

木香(一錢),青皮(五錢),巴豆(三十粒、同炒、豆黃色、去巴豆用)

上為末,三歲半錢,米湯下,食前連進即效。

三稜煎丸,治嬰孩食傷生冷、甜膩、毒熱、等物,脾胃積滯,久不克化,令兒壯熱腳冷,痞癖寒熱。及療癥瘕。中脘不和,膨脹上膈,氣壅心腹,不得通宣,所以作疾。此藥溫良,但是諸積滯食不化,並宜與服。

白話文:

在討論腫脹這兩種病症時,我們要明白,這些問題往往源自於身體虛弱時產生的積聚,若長期未得到妥善治療,病情會逐日變化,且表現形式多樣。診斷時,我們需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判斷體質的強弱,區分病症是來自外在還是內在,從根本上鞏固體質,再對症下藥,這樣就能避免更大的健康問題。

有因為濕氣引起的腫脹,有毒氣導致的腫脹,有感冒虛弱造成的腫脹,有腹瀉虛弱引發的腫脹,也有氣血不足導致的腫脹。此外,還有因營養不良導致的腹脹、氣脹,因積食引起的脹氣,以及鎖肚脹、脘膈脹、食脹、蛔蟲脹、虛冷積脹等。對於這些因虛弱導致的積聚性腫脹,都有特定的治療方法。

如果濕氣影響了脾胃功能,長時間無法排除,濕氣就會上浮到四肢和頭臉,造成腫脹。食物中毒或脾胃受損,使得冷毒積聚在脘膈,導致腹部腫脹。若感冒治療不當,也可能導致腹部腫脹。腹瀉的人,脾胃虛弱,也會引起腫脹。這些情況下,應該調整胃氣,補充臟腑元氣,才能消除腫脹。

對於氣血虛弱導致的腫脹,通常是由於身體機能不協調,臟腑功能薄弱,導致三焦阻塞,血液循環不暢,全身虛弱,正邪交錯,進而導致四肢浮腫,腹部脹大。這種情況下,首先應調整身體機能,然後服用藥物來疏通氣血。

對於營養不良導致的脹氣,可以先使用兒童保健藥物,再配合消脹藥物。對於痞癖氣脹和積食脹,可以使用三稜消痞。對於鎖肚脹,可以使用珍珠天麻丸。對於上膈中脘的食傷脹氣,可以使用三稜、消脹藥物和大茱連丸。對於蛔蟲脹,可以使用驅蟲丸。對於虛冷積脹,可以使用沉香煎。對於這些情況,調整胃氣,消除積食,通利腸胃,腫脹自然會消退。如果有熱症,可以使用葶藶、牽牛等藥物治療,或者使用推氣丸。

接著,文中詳細列出了各種針對兒童腫脹、氣喘、腹脹、面色浮腫、疳疾、食傷、癥瘕、痞癖寒熱、積食、驚風、吊腸、鎖肚、撮口等不同病症的藥方,包括「分氣飲」、「五疳保童丸」、「湯氏塌氣散」、「塌氣丸」、「塌氣散」、「三稜煎丸」、「三稜丸」、「珍珠天麻丸」、「大茱連丸」、「下蟲丸」、「沉香煎」、「推氣丸」、「遇仙丹」等,並詳述了各自的成分、製作方法和用法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