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伯嗣

《嬰童百問》~ 卷之十 (1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 (11)

1. 瘡疹,第一百問

仲陽云:瘡疹候,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頓悶,乍涼乍熱,咳嗽嚏噴,手足梢冷,夜臥驚悸,多睡煩躁,發熱臉赤,唇紅身痛,頭疼痰涎,傷寒證候類有之,並瘡疹證,此天行時氣之病也。始發之時,因傷風傷寒而得者,有因時氣染易而得者,有因傷食嘔吐而得者,有因跌蹼驚怒蓄血而得者。

或又為竄眼禁牙,驚搐如風之證,或為口舌咽喉,腹肚疼痛之狀,或為煩躁發熱,臉赤狂悶,昏睡譫語之形,或自汗,或下利,或發熱,或不發熱,症候多端,卒未易辨。方論所載,以耳冷、骫冷、足冷驗之,蓋謂瘡疹屬陽,腎臟無證,耳與骫、足、俱屬於腎,故腎之所部獨冷。就疑似之間,或中或否,不若視其耳後有紅脈赤縷者為真,於此可以稽驗矣。

其脈洪大而弦數,診脈之際,身略戰動,是其證也。調護之法,首尾俱不可汗下,但溫涼之劑,兼而濟之,解毒和中安表而已。凡熱不可驟遏,但輕解之,若無熱則瘡又不能發也。虛者益之,實者損之,冷者溫之,熱者平之,是為權度。借喻而言,亦如疱人籠蒸之法,但欲為松耳。

如苟妄汗,則榮衛既開,轉增瘡爛;如苟妄下,則正氣內脫,變而歸腎,身體振寒,耳骫反熱,眼合肚脹,其瘡黑壞,十無一生。(舌黑者尤難療)何者?瘡隨五臟見證,未發則五臟之證悉具,已發則歸於一臟,受毒多者見之。故肝臟水疱。(淚出如水,小而疱青),肺臟膿疱,(其涕稠濁,色白而大),心臟發斑(血疱色赤而小),脾臟發疹(色黃微赤,有小斑瘡),惟歸腎則變黑焉(青紫干陷)。瘡疹屬陽,本無腎症(腎在腑之下,不受穢毒,故無症)。

陽取火也,腎取水也,以火用事,為水所制,豈不殆哉。朱氏云:瘡疹已發未發,但不可疏轉,此為大戒,瘡疹首尾,皆不可下,及輒用利藥,毒氣入里即殺人。以此觀之,瘡疹症狀,雖與傷寒相似,而疹痘治法,實與傷寒不同。

傷寒所傳,從表入里,痘疹所發,從里出表,蓋毒根於裡、若下之,內氣一虛,毒不能出而反入焉,由是土不能勝水,黑陷者有之;毒發於表,若汗之,則榮衛一虛,重令開泄,轉增瘡爛,由是風邪乘虛,變症者有之。汗下二說,古人之所深戒也。

調解之法將如何?曰:活血調氣,安表和中,輕清消毒,溫涼之劑二者得兼而已,溫如黃耆、當歸、木香輩,涼如前胡、乾葛、升麻輩,佐之以川芎、芍藥、枳殼、桔梗、羌活、木通、紫草、甘草之屬,則可以調適矣。

凡小兒覺身熱,症似傷寒,但未經瘡痘,疑似未明,且與惺惺散、抱龍丸、升蘇散;熱甚則先與升麻湯,或加川芎、紫蘇、茯苓;嘔吐者香蘇飲加半夏、茯苓、白芍藥;泄瀉者,香蘇飲加白朮、茯苓;吐瀉胃虛者、陳氏木香散;渴者,升麻湯加紫蘇、茯苓;發搐及譫語熱甚者,至寶丹、抱龍丸和服。瘡疹未出透者可服,如出已透膚者不可服也。

白話文:

瘡疹,一百問

仲景說:患瘡疹時,症狀包括臉頰乾燥發紅,眼瞼也紅腫,打呵欠感到胸悶,忽冷忽熱,咳嗽噴嚏,手腳末梢冰冷,夜裡睡覺驚悸,嗜睡又煩躁,發熱臉紅,嘴唇紅腫,全身疼痛,頭痛痰多,這些症狀與傷寒相似,但同時也是瘡疹的表現,這都是瘟疫流行時才有的疾病。

疾病初期,可能是因受風寒而起,也可能是感染了流行的疫氣,或是因飲食不潔嘔吐引起,甚至因跌打損傷、驚嚇、憤怒導致瘀血積聚而發病。

有些病人還會出現眼睛紅腫、牙關緊閉,抽搐像中風一樣;有的則出現口舌咽喉、腹部疼痛;有的則煩躁發熱、臉紅發昏、神志不清胡言亂語;有的自汗,有的腹瀉,有的發熱,有的不發熱,症狀繁多,難以一時辨別。

古方書中記載,可以根據耳朵、耳後、腳底是否冰冷來判斷,因為瘡疹屬陽症,腎臟沒有異常,而耳朵、耳後和腳底都與腎臟相關,所以腎臟部位才會獨獨冰冷。如果懷疑是瘡疹,但又拿捏不定,可以觀察耳後是否有紅色的血管,如果有,就可以確認了。

脈象洪大而弦數,診脈時身體略微顫抖,也是瘡疹的表現。治療護理方面,開始和結束都不可使用發汗或瀉下的方法,應該使用溫涼並濟的藥物,以解毒、和胃、疏表為主。發熱不可驟然抑制,只能輕輕緩解,如果沒有發熱,瘡疹也發不出來。虛弱的要補益,實證的要瀉去,冰冷的要溫暖,發熱的要降溫,這就是治療的準則。這就像蒸包子一樣,要讓包子蓬鬆柔軟。

如果錯誤地使用發汗療法,則榮衛之氣受損,反而會加重瘡瘍;如果錯誤地使用瀉下療法,則正氣受損,毒邪會轉入腎臟,導致全身發冷,但耳朵、耳後反而發熱,眼睛腫脹、腹部脹滿,瘡瘍會變黑腐爛,十個病人中可能活不下來一個。(舌頭發黑者尤其難治)這是因為瘡疹會影響五臟,還沒發病時,五臟的症狀都會出現,發病後則會集中在某一臟腑,毒邪侵犯較重的臟腑就會表現出相應的症狀。例如肝臟受損則起水泡(淚水像水一樣,水泡小而呈青色);肺臟受損則起膿泡(鼻涕濃稠,顏色發白而水泡較大);心臟受損則起斑點(血泡顏色鮮紅而小);脾臟受損則起疹子(顏色黃中略帶紅色,有小斑點);只有腎臟受損才會變成黑色(青紫色凹陷)。瘡疹屬陽性疾病,本不侵犯腎臟(腎臟位於腑的下部,不受穢濁之邪侵犯,所以沒有症狀)。

陽氣屬火,腎臟屬水,用火來治療,卻被水所克制,豈不是危險嗎?朱氏說:瘡疹不管是發病前還是發病後,都絕對不能使用疏散、瀉下之法,這是大忌。瘡疹的始末都不可瀉下,更不能隨便使用瀉藥,毒氣入里就會致命。

由此可見,瘡疹的症狀雖然與傷寒相似,但治療方法卻完全不同。傷寒是從表邪入裡,而痘疹是從裡邪出表,毒邪的根源在裡,如果瀉下,內氣虛弱,毒邪不能排出反而會內陷,導致脾土不能制水,瘡瘍會變黑凹陷;毒邪發於表,如果發汗,則榮衛之氣受損,加重開泄,使瘡瘍加重,風邪乘虛而入,導致病情變化。發汗和瀉下兩種方法,是古人最忌諱的。

那麼,應該怎樣治療呢?答案是:活血調氣,疏表和中,輕清解毒,使用溫涼兼顧的藥物。溫性的藥物如黃耆、當歸、木香等;涼性的藥物如前胡、葛根、升麻等;再佐以川芎、芍藥、枳殼、桔梗、羌活、木通、紫草、甘草等,就可以達到調理的目的。

如果小孩發熱,症狀像傷寒,但還沒有長出瘡疹,診斷不明確,可以服用惺惺散、抱龍丸、升蘇散;如果發熱很嚴重,先服用升麻湯,或者加川芎、紫蘇、茯苓;如果嘔吐,則在香蘇飲中加入半夏、茯苓、白芍藥;如果腹瀉,則在香蘇飲中加入白朮、茯苓;如果嘔吐腹瀉兼見胃虛,則服用陳氏木香散;如果口渴,則在升麻湯中加入紫蘇、茯苓;如果抽搐或胡言亂語,發熱很嚴重,則服用至寶丹、抱龍丸,一起服用。瘡疹尚未透出皮膚者可以服用,如果已經透出皮膚則不可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