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伯嗣

《嬰童百問》~ 卷之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1)

1. 語遲,第四十一問

巢氏云:小兒四五歲不能言,蓋人之五臟、以心之聲為言,不能言者,由在胎時,其母卒有驚怖,內動於兒臟,邪氣乘於心,故令心氣不足,而不能言也。宜服錢氏菖蒲丸以意加減,久服取效。

白話文:

巢元方說:小孩四五歲還不會說話,原因是人體五臟以心臟所發出的聲音為語言,不會說話是因為在懷孕的時候,母親受到突然的驚嚇,內心震動而影響到嬰兒的心臟,邪氣侵犯了心臟,所以導致心氣不足,而不會說話。應該服用錢乙的菖蒲丸並且根據情況增減藥量,長期服用可以產生效果。

菖蒲丸,治小兒心氣不足,五六歲不能言,心之聲為言,兒稍長合語而遲,由妊娠時,其母驚怖、內動於兒臟,邪氣乘於心,使心氣不足,舌本無力,故令語遲。

白話文:

「菖蒲丸」, 用來治療小兒心氣不足,五六歲還不能說話。心臟的聲音是說話,孩子稍微長大一點會說話了卻說話很遲,這是因為懷孕時,他的母親受驚嚇,內心驚恐,動搖了胎兒的臟腑,邪氣乘虛而入,侵犯了心臟,導致心氣不足,舌根無力,所以說話很遲。

石菖蒲,丹參,天門冬(去心,焙、各一錢),赤石脂(三錢),人參(去蘆、半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麻子大,食後溫水下二十丸。聖濟總錄有黃連。

白話文:

石菖蒲、丹參、天門冬(去中心,烘焙,各一錢),赤石脂(三錢),人參(去掉鬚根,半兩)

2. 滯頤,第四十二問

巢氏云:小兒滯頤者、涎流出而漬於頤間也,此由脾冷涎多故也。脾之液為涎,脾胃虛冷,不能收制其津液,故流出漬於頤也。張氏溫脾丹主之。一法百藥煎含咽,其涎自不出亦截法也。益黃散亦治此症,溫脾散亦可服。

張渙溫脾丹,治滯頤。

白話文:

巢氏說:小兒流涎是指口水流出來囤積在下巴上的症狀,這是因為脾臟虛寒涎水過多所導致的。脾臟的液體為涎,脾胃虛寒,不能控制好口水,因此涎水會流出來囤積在下巴上。可以服用張氏溫脾丹來治療。另一種方法是服用百藥煎,含在嘴裡讓它慢慢吞嚥下去,涎水自然就不會再流出來了。這也是一種截斷法。益黃散也可以治療這種症狀,溫脾散也可以服用。

半夏曲,丁香,木香(各一兩),乾薑,白朮,青皮,陳皮(各半兩)

白話文:

半夏、丁香、木香各一兩,乾薑、白朮、青皮、陳皮各半兩。

上為末,糊丸如黍米大,一歲十丸,二歲二十丸,大小加減,米湯下。

溫胃散,治滯頤,涎流出漬於頤上,此由脾冷涎多故也。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製成如黍米大小的糊丸。一歲的兒童服用十丸,二歲的兒童服用二十丸,根據年齡大小增減劑量,用米湯送服。

溫胃散用來治療涎液過多而流到下巴的情況,這是因為脾臟虛寒導致涎液增多所致。

半夏(泡),人參,甘草,乾薑,肉豆蔻,白朮(各半兩),丁香(一兩)

白話文:

  • 半夏(炮製過):半兩

  • 人參:半兩

  • 甘草:半兩

  • 乾薑:半兩

  • 肉豆蔻:半兩

  • 白朮:半兩

  • 丁香: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生薑三片,煎食前溫服。

益黃散,見第八問。

白話文:

將上方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兩錢,加上三片生薑,煎煮後在吃飯前溫熱服用。

益黃散,見第八問。

3. 龜背、龜胸、鶴膝,行遲,第四十三問

(羚羊角丸,治五六歲不走。)

白話文:

羚羊角丸,用來治療五到六歲還不會走路的小孩。

仲陽云:龜胸者,乃肺熱脹滿攻於胸膈,即成龜胸,又乳母多食五辛而成此疾。龜背者,兒生下客風吹脊,入於骨髓,即成龜背,治以龜尿,點其背上骨節。取尿之法,當放龜於荷葉上,候龜眼四顧,急用鏡照之,其尿自出。聖惠論小兒龜胸者,緣肺熱氣脹滿而成此疾,乳母多食辛辣之物,亦成此候,或乳母有宿乳乳兒,亦成此疾,常捏去宿乳,則無此症也,當用聖惠龜背丸治之。聖惠論龜背者,小兒初生,未滿半周,強令早坐,遂使客風吹脊,故令背高如龜之狀也。

白話文:

仲景說:龜胸是指肺熱脹滿攻到胸膈,就會形成龜胸,乳母多食辛辣食物也會導致此病。龜背是指嬰兒出生後被風吹到脊背,進入骨髓,就會形成龜背,可以用龜尿點在背部的骨節上治療。取得龜尿的方法是將烏龜放在荷葉上,等到烏龜眼睛四處張望時,趕快用鏡子照它,它就會自己排出尿液。聖惠方論裡提到,小兒龜胸是肺熱氣脹滿導致的,乳母多食辛辣之物也會導致這種情況,或者乳母有宿乳餵給嬰兒,嬰兒也會得這種病,經常捏去宿乳,就可以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可以使用聖惠龜背丸來治療。聖惠方論裡提到,龜背是指嬰兒剛出生,還沒滿半周,就強迫他早坐,導致客風吹到脊背,所以背部高聳,就像烏龜的形狀。

有灸法可療,當灸第三椎骨下兩傍各一寸半肺腧穴,又第五椎骨下兩傍二寸半心腧穴,又第七椎骨下兩傍各一寸半膈俞穴。以小兒中指節為一寸,艾炷如小麥大,但三、五壯而止。又有鶴膝證,小兒稟受不足,血氣不充,故肌肉瘦薄,骨節呈露如鶴之膝,抑亦腎虛而得之,錢氏地黃丸加鹿茸以補腎氣。

白話文:

可以用灸法治療,應該灸第三椎骨下兩旁各一寸半的肺俞穴,第五椎骨下兩旁二寸半的心俞穴,第七椎骨下兩旁各一寸半的膈俞穴。以小兒中指節為一寸,艾炷像小麥大,但只灸三到五壯就停止。還有一種鶴膝症,小兒體質虛弱,血氣不充,所以肌肉瘦弱,骨節像鶴膝一樣暴露出來,這也是腎虛造成的,錢氏地黃丸加鹿茸來補腎氣。

又有行遲之症,乃血氣不充、則髓不滿骨,故軟弱而不能行,抑亦肝腎俱虛而得之,肝主筋,筋弱而不能束也,地黃丸加牛膝、五加皮及酒炙鹿茸,又有五加皮散治之,又治龜胸,有龜胸丸以散其熱,松蕊丹、百合丹治龜胸、龜背尤佳。

龜胸丸,治小兒龜胸、龜背,緣肺熱氣脹滿而漸成此疾。乳母多食辛辣之物,亦能成此症。

白話文:

有些行走緩慢的症狀,是因為氣血不足,導致骨髓不滿,所以身體軟弱無力行走。這種情況也可能是肝腎兩虛造成的,因為肝主筋,肝虛則筋弱無力收縮。可以用地黃丸加上牛膝、五加皮以及用酒炮製的鹿茸來治療,或者使用五加皮散。對於龜胸的情況,可以使用龜胸丸來散去熱氣,而松蕊丹和百合丹對於治療龜胸、龜背尤其有效。

龜胸丸用於治療小兒龜胸、龜背,這種病狀是由於肺部熱氣膨脹逐漸形成的。如果哺乳的母親經常食用辛辣食物,也可能造成孩子出現這種症狀。

大黃(煨、一錢),天門冬(去心),百合,杏仁(去皮尖、炒),木通(去節),枳殼(麩炒),桑白皮(蜜炙),甜葶藶(炒),朴硝(各五錢)

白話文:

大黃(經火煨過,一錢),天門冬(去除中心),百合,杏仁(去皮和尖端,炒熟),木通(去除節點),枳殼(用麩皮炒熟),桑白皮(用蜂蜜炙烤),甜葶藶(炒熟),朴硝(各五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芡實大,每用一丸,溫湯化服食後。

枳殼防風丸

白話文:

將材料研磨成細末,用蜂蜜煉製成如同芡實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一丸,飯後用溫水化開服用。

[枳殼防風丸]

枳殼(麩炒),防風(去蘆),獨活(去蘆),大黃(煨),前胡(去蘆),當歸,麻黃(去節、各一錢)

上為細末,麵糊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丸,米飲食後服。

白話文:

  • 枳殼(炒熟後去除麩皮)

  • 防風(去除蘆葦根)

  • 獨活(去除蘆葦根)

  • 大黃(煨熟)

  • 前胡(去除蘆葦根)

  • 當歸

  • 麻黃(去除節,每味一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