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伯嗣

《嬰童百問》~ 卷之六 (17)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17)

1. 壯熱溫壯,第五十八問

蠍尾(四十九枚),巴豆(去殼、一枚半、不去油),梅花腦(半字),辰砂(研、二錢),鬱金(三錢、以皂角水煮過),牛黃(少許),麝香(一字)

上六味為末,每遇小兒中、前項形證,周歲半字,三四歲一字,仍觀孩兒身體肥瘦,臟腑虛實,及病勢輕重,則加減藥,用蜜熱水一二分調勻灌下,或薄荷湯亦可。服藥後良久,壓下痰涎,疏去風氣,當宣瀉兩三行,其瀉出如雞子白是應效,或胸膈痰涎壅盛痞滿,服此藥當吐風痰,亦為美也。

下藥後,或吐或瀉,手足搐搦稍定,喉嚨不響,頭額腹肚漸涼,眼目不倒,記得人事,面紅赤色,但時時有少溫壯,驚潮風熱來未退,便續下保壽散三兩,服金粉散一二服,早晨更可下均氣補虛進乳哺白朮散一日。早晨與一服,或服此數件藥後,或只覺得肚腹至夜微熱,不進乳食,宜空心與進一服寬熱散,微微通去腹中餘熱風涎。或有是疾,服藥稍退,忌兩日不可見風。

一方加粉霜二錢,名硃砂膏。

羚羊角湯,治諸驚壯熱。

羚羊角,蟬蛻,茯神(去木),麥門冬(去心),柴胡,地骨皮(各一錢),黃芩,甘草(各五分、炒)

上銼散,每服二錢,薑棗煎服。

梔子仁湯,治陽毒傷寒壯熱,百節疼痛,下後熱不退者。

梔子仁,赤芍藥,大青,知母(各一兩),川升麻,黃芩,石膏(各二兩),柴胡(一兩、去苗),甘草(半兩),杏仁(二兩,去皮尖、及雙仁者、麩炒微黃色)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三片,煎六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大連翹飲子,見第三問。

六物黃芩湯,治小兒天行壯熱,少腹大、短氣、熱有進退、飲食不化。

黃芩,大青,甘草,麥門冬(去心),石膏(各半兩),肉桂(三錢)

上銼散,每服三錢,白水煎,去滓溫服。

五物人參飲,治天行壯熱,咳嗽心脹滿。

人參,甘草(各半兩),麥門冬(去心),生地黃(各一兩半),茅根(半握)

上銼散,每服三錢,白水煎服。

龍膽湯,見第三問千金龍膽湯。

紫霜丸,見第三問。

白話文:

壯熱溫壯,第五十八問

這是一個治療小兒高燒的處方。藥方包含蠍尾、巴豆(去殼,需注意用量)、梅花腦、朱砂、鬱金(需用皂角水煮)、牛黃、麝香等。根據兒童年齡(周歲半用半字量,三四歲用一字量)和身體狀況(肥瘦、臟腑虛實、病情輕重),調整藥量。將藥磨成粉末,用溫蜂蜜水或薄荷水調勻服用。藥效發揮後,會出現嘔吐或腹瀉,排出如雞蛋清樣的物質,表示藥物有效。若胸膈痰涎阻塞,則會吐出風痰。

服藥後,若嘔吐或腹瀉症狀減輕,手腳抽搐停止,喉嚨聲音正常,頭額腹部逐漸降溫,眼睛不再斜視,意識清醒,面色紅潤,但仍有輕微發熱,且驚厥、風熱症狀未完全消退,則需接著服用保壽散、金粉散,早晨再服用均氣補虛進乳哺白朮散。若服藥後僅感覺腹部微熱,且不吃奶,則需空腹服用寬熱散,以去除餘熱和風涎。患病期間,服藥後兩天內避免吹風。

另有一方,加入粉霜,稱為硃砂膏。

文中還列舉了其他治療驚厥高燒的藥方:羚羊角湯、梔子仁湯(治療陽毒傷寒高燒,關節疼痛,瀉後高燒不退)、大連翹飲子(見第三問)、六物黃芩湯(治療小兒天行熱病,少腹脹大,呼吸短促,發熱反覆,消化不良)、五物人參飲(治療天行熱病,咳嗽,心胸脹滿)、龍膽湯(見第三問千金龍膽湯)、紫霜丸(見第三問)。 這些藥方均需遵醫囑使用。